當全球各國正迎駕通脹問題時,美聯儲準備退出QE,並計劃在今年第二季度儘快停止購債。一般來說,減少向市場注入現金意味著政府計劃解決通貨膨脹率過高的問題。
然而,市場資金的泛濫是一回事,恐怕真正的價格上漲不僅僅是熱錢太多。全球供應鏈受疫情影響,從碼頭工人、卡車司機到製造業勞動力短缺,或多或少使全球物流不那麼順暢,因此稀缺導致漲價,然後社會所有東西都漲價也是趨勢。卦哥家財經公眾號前幾天發文說過,當下中國商家的道德問題,我國其實沒這些問題但百姓生活商品卻一直在漲價。
經濟學中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線指出,通貨膨脹與失業率存在反向關係,即當通脹率高時,失業率會下降,反之則上升。然而,近年來,黑天鵝和灰犀牛頻繁發生,使得價格飆升,但經濟增長沒有跟上,很可能演變為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上升,“停滯性通脹”就是當下的情況。
海運是罪魁禍首
航運業作為維持全球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要在通貨膨脹的過程中承擔責任。我們可能還記得2021年蘇伊士運河長榮貨船長賜號被罰款9億美元的事件。我們不算這筆罰款,根據蘇伊士運河管理局去年的統計,光是過河費的收入就超過60億美元,顯示海運成本攀升,造成供需失衡,加重了全球通脹的壓力。
還有一個新聞,韓國政府針對海運價格的不合理,以意圖串謀制定集裝箱運費的最低費率,損害公平競爭等為由,陸續對23家海運商開罰,總罰金額達到約1億新元,臺灣的長榮、陽明、萬海皆名列榜上。但是,假設每家分擔罰款,也不過影響長榮稅前每股收益(EPS)0.02元新臺幣而已,無傷大雅;而運費漲勢仍不見停止的跡象,難怪長榮可以發出40個月的年終獎金。畢竟,賺了那麼多,企業稅也得繳不少,乾脆做個人情犒賞員工,轉嫁讓他們分別去繳交個人所得稅。
運費上漲給航運業和相關服務提供商帶來了暴利,但也帶來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埃及透過蘇伊士運河賺取了數十億美元,但國內消費者價格指數也上漲了6.6%,在教育、娛樂、快消品等價格,更是上漲了10%以上。鄰近的土耳其,不僅須忍受通脹之苦,還因為總統埃爾多安錯誤的經濟與財政政策,通脹率更是爆衝到超過20%。
民生價格非常敏感。即使強人執政,一旦民間怨聲載道,社會動亂隨時都可能發生,烏克蘭和哈薩克就是一個例子。雖然長期的地緣政治和複雜的歷史因素也是關鍵,但引爆點是去年的天然氣危機。當新的仇恨和舊的仇恨加在一起時,它們就會上升到地區衝突。因為,當下全球能源價格上漲,如果企業不能吸收增加的成本,還是要轉嫁給消費者。今日中國鋰價格漲1萬元,繼續突破高位,寧德時代應聲大跌,這都是危機造成的,因為成本上升會影響電池商業績。
在說海運價格,根據克卦哥家財經的調查,運送一個長度40英尺的集裝箱從中國到美國西岸,價格在一年間就從1600美元上漲到4500美元,足足翻了將近兩倍。
這些價格的上漲,還沒包括氣候影響,COP26上22國代表倡議2050年以前,要建立跨大洲的“綠色航道”,逐步邁向零碳航運的過程,其中勢必也將陸續淘汰傳統貨輪,代之以再生能源為主要動力的遠洋運輸團隊,如氫能的貨輪。寧德時代也已經生產了船用電池,未來不排除貨輪將完全採用鋰電池。價格的上漲,自然也得讓成本攤派給每一段的運費。
2020年疫情才開始時候,全球大封鎖,世界上九條主幹航線綜合停班率一度高達74%,造成塞單、滿單的情況。而2020年下半年開始強勁復甦,特別是電商,宅經濟成為消費主力,造成供不應求;又因為疫情下缺工,使得航運合約價格大漲,原本每月報價的進出口商,甚至一度每三天就得更新一次報價。
深入研究背後的原因,供需失衡確實是這一時期高通脹的主要原因,而各國的QE和救助向市場撒錢是次要因素。歐美的通脹與中國不同,他們因為房地產價格的上漲,這可能是罪魁禍首。我們中國的上漲,就是黑心商家道德敗壞發難財。
但是隨著疫苗的普及和冠狀病毒嚴重率的下降,各國政府開始將冠狀病毒視為流行性感冒。此外,中國、東南亞等主要製造商相繼恢復生產。理論上,船舶運費應隨著國際貿易的正常化,甚至供應鏈重組後的本地化,下跌到以前價格。
海運價格預計還會保持
顯然運費搞有助於增加淨利潤,隨著EPS和股價的上漲,企業也樂見。世界貿易組織估計,現階段積壓的訂單將消化到2022年底甚至2023年初。在此期間,如果海運公司想爭取業績,卦哥家絕對恐怕他們仍然很高興看到高漲的海運報價。由於需求持續增加,供應不穩定,思考港口的速度,預計運費將保持高位一段時間。
你持有海運股嗎?你有幸得到海運企業高回報的分紅?你需要明白,這些收入是基於全球通貨膨脹來的,所有需要日常花錢生活的普通老百姓,在當下的情況下,就是馬克思理論中說的:都被榨取了勞動剩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