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西部戰區空軍某基地的實戰化訓練報告①
■郭 靳 解放軍報記者 郭豐寬 楊明月
戰機如雲、落彈似雨,是軍事題材影視中常見的臨空轟炸鏡頭。
然而這次演練,西部戰區空軍某基地所屬某旅飛行員姚鵬飛和張勇的臨空一“炸”,讓記者見識了對地突擊的一幕新景——
兩人駕機密切配合,一攻一掩,躲過雷達捕捉,突破防空攔截,飛臨目標上空,抓住時機,迅猛一擊。
監控影片裡,既沒有炮聲隆隆,也不見火光沖天,細心觀察也只看到現場揚起一股煙塵……
打準了沒有?摧毀了沒有?記者腦中不禁生出一堆問號。
“姚鵬飛和張勇打得好!”旅政委丁鋒點評道。此次轟炸的目標是一座橋樑,傳統打法是將大量彈藥傾瀉在容易瞄準的橋面上。今天,姚鵬飛和張勇卻選擇炸橋墩。他們根據彈藥效能和目標屬性,自行選擇彈藥以及目標的瞄準點、炸點,實現精準用彈、精準打擊,達到“高效毀傷”目的。
“隨著實戰化訓練深入推進,我們對‘打得好’有了更深理解。”講評室內,旅作訓科參謀楊棟邊說邊指向一幅過去轟炸訓練的精彩留影——炸彈在白布做成的靶標中心爆炸,巨大的能量以衝擊波的形式向四周擴散。
“這是過去的‘10環’成績,一目瞭然。但現在我們不再單純追求這種‘打得好’。”楊棟告訴記者,過去打實彈,靶標單一,靶場固定,飛行員進攻航線、到達目標頂部時間、投彈高度都有詳細規定、固定模式,精準度也很高。
然而,這種“打得好”就是實戰化訓練了嗎?
飛行員畢博記憶猶新,一次演練,他和戰友駕機轟炸機場跑道,數枚炸彈在平坦的跑道上留下一個個彈坑。評估小組在評估轟炸結果時卻沒有給出“優秀”。
打得如此之好,為何不是優秀?評估小組發出“三問”:破壞機場這樣的目標用什麼樣的彈種最合適?跑道是不是機場的核心部位?毀傷效果能夠持續多久?
戰場之問觸發了實戰化標準之問,大家不再熱衷於“脫離實戰的精準”。
“現在和以前完全不同,彈藥的選擇必須與目標的性質相符,打擊的方式方法、部位必須與彈藥的效能適配。”畢博說,沒炸在顯眼的地方,並不等於毀傷效果降低了。
為提高毀傷效果,他們集思廣益,到彈藥廠家和友鄰部隊收集資料,逐一判別研究;研究驗證不同材質、不同坡度、不同高度、不同角度等毀傷細節的影響;每枚實彈、每個架次結束之後,逐一判讀飛參,分析資料,總結經驗。
在此基礎上,他們鼓勵飛行員針對任務目標的特性,自行採取靈活打法,從定式打、程式打向隨機打、實時打轉變。
夜幕降臨,他們開始新年度第一次夜間實彈打靶。“隨時能戰、為戰而飛、打出極限,是我們不懈的追求。”飛行員段陽陽說。
作者丨郭 靳 解放軍報記者 郭豐寬 楊明月
來源丨解放軍報、學習軍團(ID:xuexijuntuan)
編 審:嚴 珊 鄒 菲
責 編:韓 傑 危喬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