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參考
缺血性心肌病的自然史表現為進行性的左心室損傷和功能障礙,導致患者生活質量受損,醫療費用消耗增加,最終患者過早死亡。藥物治療在改善HFrEF心衰患者預後方面發揮著核心作用。
如果冠脈疾病(CAD)所致的嚴重缺血是HFrEF的主要原因,除藥物治療外,臨床醫生必須評估患者能否從冠脈血運重建中獲益。截止目前,只有一項重要的臨床試驗(STICH研究)評價了在藥物治療基礎上進行血管重建策略的價值。
近日,CIRCULATION雜誌發表了一篇STICH研究的關於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搭橋還是藥物治療成本-效益分析,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研究背景
缺血性心力衰竭外科治療試驗(STICH)表明,與單純藥物治療(MED)相比,缺血性心肌病和左心室功能下降(射血分數≤35%)的患者,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可降低10年內的全因死亡率。本研究則探討了上述結果的衛生經濟學意義。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患者層面的決策分析模擬模型,利用STICH試驗中收集的資源使用和臨床資料,估算CABG和MED的終身成本和效益。
透過對試驗隨訪期間的資源使用計數應用外部衍生的美國成本權重來計算患者層面的成本。測算未來成本和收益時,採用3%的折損率。主要終點是從美國醫療部門的角度評估增量成本效益比(ICER)。
研究結果
對於CABG組,質量調整生命年(QALY)為6.53(95% CI 5.70-7.53),壽命成本為140059美元(95% CI 106401美元-180992美元)。
對於MED組,相應的測算值QALY為5.52(95% CI 5.06-6.09)和74894美元(95% CI 58372-93541美元)。
與MED相比,CABG的ICER為每1 QALY 獲益需要花費63989美元。在每獲得1 QALY社會支付意願閾值10萬美元的前提,在87%的微觀模擬中,相比藥物治療,CABG更經濟實惠。
第一象限代表CABG費用較高而效果較差的情況,
第二象限代表CABG費用較高而效果較好的情況,
第三象限代表CABG費用較低而效果較好的情況,
第四象限代表CABG費用較低而效果較差的情況。
研究結論
在STICH研究中,對於患有缺血性心肌病和左心室功能降低的患者中,CABG是更經濟實惠的治療方式。
研究意義
在符合STICH研究條件的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35%和可CABG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與單純的藥物治療相比,CABG可增加校正後的預期壽命,而增加的相關費用符合目前美國醫保價值評價要求。
再結合在STICH的10年延長隨訪中所觀察到的臨床預後改善,這項研究的發現支援符合STICH研究入選標準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接受CABG。
來源:
Cost Effectiveness of Coronary-Artery Bypass Surgery versus Medicine in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The STICH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irculation. 2022.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21.056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