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拉斯·亞當斯在他的《銀河系漫遊指南》中提到,人生最難的部分是“提出問題”。一旦你瞭解問題是什麼,答案也就變得相對簡單。英國科學記者、作家加亞·文斯便提出了“人類是怎麼走到今天這一步的”“我們要去往何方”等問題,並試圖解答。她是倫敦大學學院地理系榮譽高階研究員,曾是科學雜誌《自然》和《新科學家》的編輯,更在2015年,憑《人類世的冒險》獲得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這個獎項是英國最負盛名的科學圖書獎,獎勵面向大眾讀者的科學圖書,斯蒂芬·霍金、賈雷德·戴蒙德都曾獲得此獎,加亞·文斯是第一位單獨獲得此獎項的女性。加亞·文斯在其最新作品《人類進化史:火、語言、美與時間如何創造了我們》中,告訴我們人類如何透過火、語言、美與時間這四個關鍵驅動力改變自身物種的命運,讓人類這種弱小的物種取得了不可能的成功,而人類進化過程中的反饋迴圈進一步在將我們轉變成一個超級有機體“全能人”。
前沿知識融於日常故事去年拿到作者原稿時,坦白說我是有點懵懂又有點興奮的。這本書是多年前簽下的,我翻了翻之前的資料,發現當時只有簡單的幾行字,大意不過是“講述人類進化的起源和歷史等”。在外版圖書中,因為購買版權和作者最終完稿的時間差了好幾年,“貨不對版”的情況時有發生,但這一本書給了我們大大的驚喜。這本書談論的是全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史,內容涉及群體遺傳學、考古學、古生物學、人類學、心理學、生態學和社會學的前沿研究,知識體系極恢宏,提出的問題很尖銳,推演的過程也很細緻,但很多時候,這類圖書往往限於所涉及的主題需要深入解讀,而導致術語太多,讀來佶屈聱牙,有一定的閱讀門檻。但這本書居然幾乎完美地避開了所有問題,把前沿知識融於日常的故事。在這本書裡,加亞·文斯講了一場大火。如果吃生食,我們需要每天進食不少於9個小時才能維持神經元的活動,可是我們連找到這些食物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還得吃完了。而熟食就大不一樣了,吃熟肉的效率比吃生肉高了10倍左右,熱量也更多,我們等於把消耗成本“外包”了出去,自然就比黑猩猩等動物有更大機會發展腦力。
她還講了,女性主導了語言的變化和創新,因為大多數女性不咬文嚼字,可以發揮創意。加上年輕女性更會社交,於是將語言傳播得更廣泛。還有為什麼生活在城市裡的人更有創造力,為什麼移民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更高,為什麼人類能夠開口說話,等等。這些內容看起來就像我們平常在聊天,聊那些古怪又讓人習以為常的故事,如果你看了這本書,也許就可以重新談論盧浮宮失火時到底要救《蒙娜麗莎》還是要救一隻貓。哦,對了,聊天、八卦——“故事”——也是人類進化的強大的文化工具之一。因為我們分享同一個故事,有了更深的共鳴和同理心,新觀念也更好傳播。看下來,感覺豈止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簡直就是“談笑間,人類崛起”。能讓我們產生這種感覺的,當然也不是一般人。長期的科學雜誌編輯和撰稿經歷,一方面讓加亞·文斯對群體遺傳學、考古學、古生物學、人類學、心理學、生態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前沿理論瞭解得非常深入,她閱讀、研究的是全世界最前沿的科學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她有能力將精深的科學理論和科學研究成果用樸素又優美的語言傳遞給大眾。加亞·文斯長期的科學寫作和思考讓她有資格研究這個問題,而科學記者的身份又比科學家有著更為全面、貼近讀者的視角。這也就解釋了本書豐富又好讀、高屋建瓴又接地氣的原因。一切的起點是火看了內容之後,我們就喜滋滋地幹開了。做這本書的過程,前期可以說是輕鬆愉快的。譯者比較順利就交了稿,順利交給責編審稿,稿子本身也很流暢,結果到了策劃階段,反而卡住了!第一個難題就是書名,原書名Transcendence直譯是“超越”,這個詞本身帶有一些宗教色彩,有些超凡入聖的感覺,加亞·文斯應該是從“全能人”的角度去考慮人類進化,但對中國讀者來說,似乎很難從“超越”這個詞上直接體會到這個含義。結果就開啟了大概兩個月的“海選”。從偏文藝的“200萬年前的那場火”“200萬年的謎底”,到追問“為什麼是我們”“生而為人為什麼”,然後又轉到“一場不定的旅程”“我們和我”等等,我們足足起了近100個書名,還有很多不靠譜的想法甚至沒有被寫下來的資格就消失在一次次的討論中了。我們想與書的風格保持一致:樸實但宏大,簡潔但點題。於是我們開始提煉關鍵字:這本書到底在說什麼?人類進化。要告訴我們什麼?人類進化的因素。用什麼來驗證?人類進化的整個歷史。這就有了《人類進化史》。簡單,但似乎再合適不過了。加上副書名“火、語言、美與時間如何創造了我們”,以此直截了當地告訴了我們,作者打算說什麼。我想這應該也是符合她本意的。定了書名,就開始為第二個難題著急了:封面。這麼宏大但是又抽象的主題,用什麼來表現最合適?設計師苦思幾個月後給出的第一稿,就把我們給吸引住了。整體顏色雅緻,四角突出四個因素,中間則是一切的起點:火。絕妙的是兩圈細細的年輪,在專色墨水的幫襯下,漸漸淡去,若隱若現,如同人類不可知的未來和隱藏在歲月裡的無限可能。進化有它的美妙之處在做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最深的印象並不是日常編輯細節的折磨,不是苦苦等待圖書在版編目的心酸,而是一再被書中的觀點震撼,每每要停下來細細地琢磨。加亞·文斯開篇就提出:“我們人類不過是進化的一種偶然,卻決定了自身命運的必然。”與很多人的印象不一樣,人類並不是單線進化的。也就是說,並不存在只有一種猴子變成了一種古人類,接著又變成了人。就像我們一想到進化就想到的那幅從左到右,人類開始直立行走的漫畫,幾乎沒有一處是正確的。其實某個時期,有數十種古人類在一起生活,他們並不是繼承—進化的關係,有的甚至還是混種繁衍而來,在惡劣的生存條件下,只有現代智人——也就是我們——最終成為地球的主宰。
這個過程簡直就是在逆天改命。我們依靠的就是“四個關鍵驅動力”,更有賴於基因、環境和文化三位一體的迴圈。像最開始說的,“火”能讓人類把一部分能量需求“外包”出去,幫助人類負擔得起更大的大腦,我們才可能發展出比其他物種更高的智慧。在這個過程中,“語言”讓人類比其他動物傳遞更多、更準確的資訊,把一代代的經驗、思想精準而廣泛地用故事這種工具傳遞給下一代,使得合作變成可能。加亞·文斯說,我們的生活完全依賴於身邊無數的陌生人,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70億人之間並沒有合同,也沒有計劃,甚至也沒有共同的目標。群體之間共享故事、情感和經驗,也有了對“美”的共同認可,建立起社會聲譽系統,以此來接納或排斥不利於群體的個體。這一切又在“時間”的不斷加持下,對世界、過去、未來有了更深的理解,科學的誕生反過來又能檢驗我們的想法。這所有的過程,先從基因出發,然後我們學會改造環境以適應自身需求,同時也被環境改變,其間習得文化,又改造文化以適應時代變化。三位一體的迴圈推動我們前行。所有這些,由加亞·文斯濃縮提煉,讓我們對非凡的人類物種感到敬畏,同時更加了解我們創造的文化反饋,文化反過來又創造了我們。可以說是,我看得懂又大為震撼,尤其是我們對加亞·文斯所說的內容的理解,其實也是文化的一環:即使只是部分個體,對某些事情的認知達成共識,就可能促使全人類往前進化。這正是進化的美妙之處。生而為人的意義總有人打趣,能出生就已經是打贏了一場大仗,還有什麼比這一仗還艱難?私以為然。但這顯然不足以撫平現代人的焦慮。做了這本書,我覺得,的確是很不容易啊。但正是因為這種不容易,我們更不應該就此停住,而應該往更遠的地方看,應該去想“生而為人,到底有什麼意義”,把這種不容易再往前推一點。對人類起源和未來的思考,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事,比如我們可能坐不了私人宇宙飛船去太空航行,但我們至少可以在廣袤的人類共同智慧中盡情翱翔,去思考、去懷疑、去驗證、去進化。這也是這本書存在的意義。
欄目主編:顧學文 文字編輯:肖雅文
圖片:新華社
來源:作者: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