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德國、日本、義大利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及其僕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戰爭範圍幾乎涵蓋了整個世界,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勝利告終,戰後建立了新的國際秩序。二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日本侵華與一戰後世界格局的打破: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西方國家普遍奉行綏靖政策,意圖透過縱容法西斯的行徑來換取暫時的和平,因此中國政府向國聯求助,卻並未得到積極的回應。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日軍侵華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加劇了國際形勢的緊張態勢,二戰已經浮現。
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1929年,迫於世界性經濟危機的衝擊,墨索里尼帶領義大利走上擴張道路。英、法首腦採取綏靖政策更是助長了墨索里尼渴望擴張的野心。1935年10月3日,義大利向衣索比亞發動了侵略戰爭,經過7個月的抵抗,因西方國家的出賣和兩國實力差距過大,衣索比亞最終淪陷。這次戰爭進一步暴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軟弱無能,助長了法西斯的囂張氣焰。
西班牙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西班牙內戰是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發生的一場內戰,對戰雙方是由共和國總統阿扎尼亞的共和政府軍與人民陣線左翼聯盟對抗以弗朗哥為中心的西班牙國民軍和長槍黨等右翼集團。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和共和政府有蘇聯和其他國家共產主義者的援助,而弗朗哥的國民軍則有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和葡萄牙的支援,最終親法西斯的弗朗哥勢力獲得勝利,重新在西班牙復辟帝制。因為西班牙意識形態的衝突和軸心國集團與共產勢力的代理戰爭,使西班牙內戰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前奏。
慕尼黑會議:1938年9月29~30日,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和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關於割讓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族聚居區蘇臺德領土給德國的四國首腦會議。德國覬覦捷克已久,1938年,德國武裝入侵了捷克的蘇臺德地區,面對納粹德國的擴張野心,英國、法國政府推行綏靖政策,企圖犧牲捷國家利益而將德國侵略矛頭引向東方,以緩和與德國的矛盾,維護自身安全。為達此目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在與希特勒會談後同意將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法國總理達拉第則與英國保持一致,慕尼黑會議是綏靖政策的頂峰。
綏靖政策:綏靖政策也稱姑息政策。一種對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縱容,退讓屈服,以犧牲別國為代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這一政策最積極的推行者是英國、法國、美國等國。20世紀30年代前,綏靖政策主要表現為扶植戰敗的德國、支援日本充當防範蘇聯的屏障和鎮壓人民革命的打手。這從凡爾賽體系、華盛頓體系中可以窺見端倪。在道威斯計劃、楊格計劃、洛迦諾公約中則更具體化了。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條約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蘇聯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所秘密簽訂之互不侵犯條約。斯大林為了保護蘇聯的安全及利益,故此放棄與英法共同抗德,反而與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關係,以爭取時間及空間應對德國在日後可能的軍事行動。另一方面,希特勒為了達成閃電戰軍事效果,避免過早與蘇聯發生衝突,故也願意與蘇聯簽訂非戰條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波蘭戰役:波蘭戰役,也稱為波德戰爭或德波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的起點,亦是世界戰爭史中一場著名的“閃電戰”。波蘭戰役是德意志第三帝國、捷克斯洛伐克與蘇聯軍隊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的行動,該戰役一般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了一星期後,德意志第三帝國於1939年9月1日展開進攻,而蘇聯亦於9月17日入侵波蘭,10月6日,德蘇兩國佔領波蘭全國領土,波蘭戰役結束。德意志第三帝國武裝力量對波蘭的軍事行動說明,預先組建的陸軍和空軍集團出其不意的實施密集突擊,有著顯著的作用。
馬奇諾防線:馬奇諾防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位於法國東方所設的防禦工事,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堅固。由於造價昂貴,所以僅防禦法德邊境。防線內部擁有各式大炮、壕溝、堡壘、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等,通道四通八達,較大的工事中還有電車通道。由於法比邊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嶇,不易運動作戰,所以法軍沒有多加防備,但萬萬沒有想到德軍會由此突破。1940年5月德軍誘使英法聯軍支援荷蘭,再偷襲阿登高地,聯合荷蘭德軍將聯軍圍困在敦刻爾克。而馬奇諾防線也因為德軍襲擊其背部而失去作用。
法蘭西戰役——閃擊法國:法蘭西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為侵佔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對英法盟軍所實施的進攻戰役。1940年5月10日,德軍開始進攻,荷軍投降。14日佔領色當並向英吉利海峽推進,英國內閣下令實施“發電機”計劃,組織敦刻爾克撤退。28日,比利時投降。同時德軍坦克兵團迅速向法國腹地推進,法軍的抵抗毫無組織。領導法國新政府的貝當元帥宣佈停止抵抗,德法兩國簽訂了《貢比涅停戰協定》,同意德國佔領法國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區,並宣佈退出戰爭和解除法國艦隊武裝。法國向以納粹德國為首的協約國投降。
勝利大逃亡——敦刻爾克大撤退:敦刻爾克大撤退是1940年5月,英法聯軍防線在納粹德國機械化部隊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後,英軍在敦刻爾克港進行的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在這項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行動中,英國在十分危險的情形下,在一個星期左右時間裡,救出了33.5萬人,可謂是是舉世震驚的奇蹟。雖然這次大規模的撤退行動成功的挽救了大量的人力,可英國派駐法國的遠征軍的所有重型裝備都丟棄在歐洲大陸上,造成英國本土地面防衛發生嚴重的問題。此次撤離,意味著整個西歐落入法西斯勢力之手。
不列顛空戰:不列顛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對英國發動的大規模空戰。而這次戰爭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空戰,除了英、德兩國之外,還有英聯邦各個成員國以及被德國侵佔的西歐各國倖存士兵也加入了保衛英國的行列,當時屬於中立的美國,也有志願者組成了“飛鷹中隊”與英國並肩作戰。義大利則派出“空軍軍團”與德國空軍一起戰鬥。1941年10月,由於損失了過多的戰機和飛行員,又無法取得英倫海峽的制空權優勢,更無法藉由空襲瓦解英國的地面和海軍戰力,德國不得不放棄入侵英國的作戰計劃。
巴巴羅薩計劃:巴巴羅薩計劃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起侵蘇行動的代號。整場作戰於1941年6月22日展開。計劃為快速攻克蘇聯北至阿爾漢格爾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蘇聯西部領土。在作戰的最初數個月裡,德軍沿用之前在西歐大獲全勝的閃擊戰術,橫掃了大半個東歐平原、殲滅數百萬計戰術不佳的蘇聯紅軍,展現出輝煌無比的戰爭藝術,但最後仍在莫斯科戰役中受阻,導致巴巴羅薩計劃的失敗。該計劃開啟了長達數年的蘇德戰爭,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戰爭,數千萬人因此死亡。
《大西洋憲章》:《大西洋憲章》是1941年由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簽署的聯合宣言。蘇德戰爭爆發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範圍擴大,美、英迫切需要進一步協調反法西斯的戰略。兩國首腦於1941年8月在大西洋北部紐芬蘭阿金夏海灣的奧古斯塔號軍艦上舉行大西洋會議,簽署了《大西洋憲章》。《大西洋憲章》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對於動員世界人民,加強反法西斯聯盟,打敗德、意、日侵略者,無疑起著積極的作用,是英、美兩國在反法西斯基礎上的政治聯盟,而且也是後來聯合國憲章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