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機會,悉心學習
汪洋作為一名外地來京求學的學子,1999年從北京體育師範學院(現首都體育學院)畢業之後就幸運地留在北京。不僅能夠有機會仰望田徑裁判界的泰斗,更能夠直接在楊鵬聲、文復生、孟慶生等田徑專案裁判界前輩的諄諄教導和循循善誘中健康成長,他非常努力,不辭辛苦,虧己從人。
汪洋回憶起自己的成長之路,他也是從志願者慢慢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裁判員。北京田徑裁判界人才濟濟,即便是考上一級,也只能從最初的志願者做起來。汪洋說:“我記得最早一次做志願者是1999年,北京國際馬拉松(現在已經更名為“北京馬拉松”),我負責7.5公里飲用水站的服務工作,從200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作為終點手計時的志願者,到2006年第十一屆世界青年田徑錦標賽,作為志願者克服艱苦的環境和嚴苛的要求,圓滿完成了賽事保障任務。有了這些積澱,2008年北京奧運會,他作為裁判員參加了田徑專案的執裁工作,其後,他在2009年的國家級考試中順利透過考核,晉升為國家級裁判員。”
此後,汪洋參與了全國中學生運動會、全國中學生田徑錦標賽、國際田聯世界田徑挑戰賽北京站、2015年世界田徑錦標賽、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各地馬拉松比賽等活動的執裁任務,同時他進入了中國田協的場地驗收專家組,開展全國各地田徑專案場地驗收工作。
注意細節,不懼困難
談到作為一名田徑裁判員需要注意的方面時,汪洋說道:“我借用楊鵬聲、文復生等老先生們的經驗來說吧,這也是我們作為田徑裁判一直奉行的行為準則和人生追求:懂規則、會編排、場地熟、能應變、嚴要求、善管理、水端平、必圓滿”。2006年蟹島全國田徑裁判員培訓班,他代表北京的裁判員向國際田聯的技術官員提問有關場地的問題,指出其中的錯誤,該問題獲得了國際、國內官員的重視,相關規則很快進行了修改、完善。
汪洋的裁判生涯裡經歷過大大小小的困難,他說:“只能說做得越多,做的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也就越多,問題的本身,實際是來源於對這項工作更深層次的理解,要始終堅信有問題不怕,要及時溝通、及時請教。出了問題不說、有問題憋著或是想當然的解決才是最可怕的。”2009年,汪洋首次作為北京馬拉松比賽的存衣車主裁判,開啟了“地獄版”模式,經歷了物資的匱乏、逃雨的人潮、遲到的存衣車等等……但在他的帶領下,整個團隊通力合作,竭心盡力為運動員做好服務、保障工作,讓全國各地的選手們,深深地感受來自北京濃濃的熱情和親人般的關懷。就是在那天,在那個令人顫抖而寒冷的雨天,他毫不猶豫地脫下自己的羽絨服披在了一位老人身上為其禦寒。
犧牲時間,服務社會
汪洋除了參加各種執裁工作外,多次犧牲自己休息時間,為北京市裁判事務性工作服務。無論何時何地,只要工作需要,隨叫隨到、義無反顧、任勞任怨。因為,他知道人要懂得“感恩”,他是北京培養出來的裁判員,他用實際行動為北京田徑裁判員事業發展奉獻著自己的一分光和熱,帶著一名體育人的情懷,踐行著曾經心中的美好志願。
最後,汪洋有一些自己關於田徑裁判的感受想與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是做裁判首先是做人,人正才能保證你是能夠公平執法,這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是要不斷學習業務,要勤動腦、常琢磨。即使是世界田聯也不是“神”,他們也會犯錯誤。比賽的根本是保證安全、公平的前提下讓運動員能夠以更好的狀態參加比賽,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所有的規則設定以及裁判法都要為此服務,不能因為一些認識上的誤區,而去人為地造成障礙。第三要耐得住寂寞,能力是鍛煉出來的,田徑裁判的崗位設定很多,要爭取多做一些不同的崗位,多實踐一些不同的工作,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拓寬了自己的視野,瞭解得更多了,才能從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點不光是做裁判,做其他工作也是同樣的道理。
45歲的汪洋始終以“做人”為先導、以“做事”為主幹,堅持業務學習,堅持為運動員做好搭臺工作,努力為田徑事業貢獻著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
來源:北京市體育競賽管理和國際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