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處的天空泛著無盡的陰鬱,從地表蒸騰起來的溼氣漸漸朦朧了河洛平原上的村舍與田地。清晨從洛陽出發,大巴車一路疾馳,車廂內一片寂靜,眾人的遊興尚未甦醒。東行百里後進入嵩山地界,此時的天色卻愈發陰沉,淅淅瀝瀝的小雨落下,將車窗外的山間林木浸染成了連綿起伏的墨綠。
嵩山少林牌樓
車輛止步於少室山景區門前。從“嵩山少林”牌樓下開始步行,風和雨的相遇徹底趕走了炎炎暑意,也讓這腳下的石板小路顯得更加幽深雅靜。外圍景區與少林寺之間以一座三間四柱的青石牌樓為界,牌樓正上方鐫刻“天下第一名剎”六個大字,這正是少林古剎歷經一千五百餘年歲月磨洗後理所應當的美譽。繼續前行,耳邊聽著導遊小楊講述著“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腦中則早已開始了對電影《少林寺》的無限追憶。當少林寺紅牆綠瓦的山門出現在眼前時,一切感官瞬間凝聚,這熟悉又陌生的景象不正是父輩那一代人年輕時為之熱血沸騰的嚮往之地。跨入山門後,蓮花甬道兩旁古木參天、碑石林立,地面上的石刻蓮花油潤光亮、雕工細膩,石蓮一路直通天王殿,取“步步生蓮”之意。甬道兩側的千年銀杏遮天蔽日,粗壯的樹幹上密密麻麻的孔洞讓人不得不驚歎少林武僧的金剛指力。
青石牌樓
千年古剎少林寺山門
相傳少林武僧練金剛指時在銀杏樹上留下的孔洞
蓮花甬道盡頭的金庸碑
行至大雄寶殿前,無論信仰與否,燃上三炷清香禮敬佛法僧是對這“禪宗祖庭”最起碼的敬意。轉到殿後的藏經閣,這裡曾是武俠小說中藏有絕世武功的寶地,現如今藏經閣內除了供奉一尊漢白玉臥佛外,僅只存放了少量的佛經。細觀藏經閣的牌匾會發現“藏”字左邊少了兩筆寫成了“蔵”字。原來,民國時期的軍閥石友三曾火燒少林寺,寺內的藏經閣和閣內所收錄的經書也在那一場大火中被付之一炬,直到1993年藏經閣才得以按舊制重建。後來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筆為藏經閣題字時有意少寫了兩筆,意在待少林僧人補齊所有經書後再添上那缺少的兩筆,但遺憾的是被焚燬的經書一部分為孤本,故而時至今日也無法補齊。在藏經閣月臺下有一口明萬曆年間重達一千三百斤的大鐵鍋,鍋體經四百餘年風霜雨露的侵蝕後早已是花殘月缺、頹垣敗壁。在大鍊鋼鐵時期這口炒菜鍋被僧人們深埋於地下才得以倖免於難,如今老舊殘軀一副,在此無聲的給往來遊人們講述少林昔日的盛衰廢興。坐落於寺院最北端的西方聖人殿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少林練功房。相傳在滿清統治時期朝廷禁止民間習武,僧人們為了避免少林絕技荒廢失傳,便每日躲在這間大殿裡練功,以此來掩人耳目。久而久之,殿裡的地面被“佛門金剛”們踏出了一個個深陷數寸的腳坑,而這些坑正是一代代少林武僧持之以恆的堅守,亦是令他們引以為豪的印記。
少林藏經閣
一千三百斤的炒菜鍋
鍋邊沿上標註“萬曆四年十一月”字樣
達摩像背後的西方聖人殿
西方聖人殿內部(即練功房,照片放大後可看見地上被武僧們踏出的腳坑)
午間,到山門旁的少林歡喜地點上一份素齋,山藥、豆腐、羅漢湯的組合雖略顯清淡,但也不失為一種入鄉隨俗式的深度體驗。湯足菜飽後一路上有說有笑就到了塔林,此時天氣轉陰,空氣中瀰漫著一陣草葉清新。塔林為少林寺歷代高僧的埋骨之地,在這片陵園中參差散亂的排列著古塔二百餘座。古塔式樣繁多,高低大小各不相同;塔身風格迥異,從唐至清各有千秋。每座塔的中上部有一至七層數量不等的塔簷或塔輪,這代表了墓塔的不同層級,而這些層級則由僧人生前的地位高低與功德深淺來決定,最高的七級墓塔被稱之為“七級浮屠”。其中在明嘉靖年間曾率少林僧兵於東南沿海大戰倭寇的小山禪師的墓塔即為七級浮圖塔。
右側圓形的古塔即為小山禪師的七級浮屠塔
塔林
離開塔林,乘纜車直抵三皇寨,這裡是此行徒步攀登中嶽嵩山的起點。攜山間雲霧同行,石徑兩側古藤交錯、葉如繁星;走出密林,眼前豁然開朗,嵩山的雄渾壯美宛如聖境。這裡由片麻岩與石英岩構成的山壁光滑如玉,只有在山石褶皺處才冒出了一叢叢低矮的“綠色精靈”,陰天自然柔和的光線灑下,便立刻呈現出滿眼令人心神盪漾的鵝黃與碧綠。沿三皇棧道前行,憑欄遠眺,高處的千尺峰巒與低處的萬丈深谷已逐漸隱入到一片氤氳中去;棧道盡頭處一根根“嵩山石筍”紋理清晰、筍節分明,構成了一幅從山谷中拔地而起後合抱成山又聚山成嶺的奇特山景。趕到卓劍峰時天又下起了雨,山道上已是人跡難覓,耳畔的山風嘯嘯、細雨沙沙和鴉噪雀鳴讓這空靈山谷顯得更加的悠然和寧靜。在連天峽谷稍事休息,道路旁的山縫間有一眼清泉沿石壁淌下,不知落入山谷後又會在哪裡匯聚成一條林澗清溪。繼續趕路,一路上山道崎嶇,攀上爬下,處處可見怪石嶙峋;回首處空谷幽然,林深溪淺,陣陣傳來鳥唱蟲吟。走了約兩個半小時後終於抵達嵩山禪院,興許是山間神靈眷顧,揚風驅散了籠罩禪院的雲霧後才使它清晰的展現在遊人眼前。這座禪院為魏、唐風格的現代建築群,從下至上依山闢基而建,被山花野果、蒼松翠柏圍攏其間;整座禪院由山門、階梯、閣樓、禪房、殿堂、佛塔等組成,建築以白石為牆,以青瓦為頂,殿門前築拱形門洞,格窗上建翹角飛簷。從三皇殿外的石階上看去,靜謐的禪院與傲立的山峰珠輝玉映,頃刻間就將人的靈魂拉進了這一片鍾靈毓秀的詩畫人間。
雲出嵩山坳
雲中嵩山
雲中嵩山
嵩山上的三皇棧道
巍峨嵩山
隔山相望的嵩山禪院
嵩山石筍
嵩山禪院
返回到景區大門時已是下午六點,來回八小時的徒步遊覽讓人感到渾身睏倦。在等待返程大巴的間隙,整理一下相機中的相片,再拿出隨身攜帶的便籤本開始記錄這一天的所聞所見。雨過天晴,一抹晚霞緩緩爬上嵩山山頂,那一刻,黃昏的光華遊走於蒼穹,溫潤的陽光重歸於大地,晚風徐徐,拂過了百里青岡,也將夜幕前的最後一束絢爛送進了那萬古流芳的少林禪院。
嵩山黃昏(宣告:該嵩山黃昏景色的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