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上爻為陰爻,故題“上六”。文王所繫爻辭為“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
自下而上曰往,自上而下曰來。
上六體坎,處蹇之極,身陷絕地,已無所往,故曰“往蹇”。
“碩”,漢帛書《周易》作“石”。“碩”通假“石”,比喻堅固。如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忍絕王命,明棄碩交,實為佞人所構會也。”李善注:“碩與石古字通。”
上六陰爻居柔位,下應九三,九三體艮為石,於木為堅,故曰“來碩(石)”。
來碩者,從陽也。應三之志堅如石。橫下一條心,開闢新道路。蹇極而堅其從陽之志,同心共濟。
坎伏離,離為明。上與三正應,故曰“吉”。
先賢多訓“碩”為“大”。王弼注:“來則難終,難終則眾難皆濟,志大得矣。”孔穎達疏:“碩,大也。”程頤《易傳》:“碩,大也,寬裕之稱。”朱熹《本義》:“來就九五,與之濟蹇,則有碩大之功。”李鼎祚《集解》引侯果曰:“來而復位,下應於三,三德碩大,故曰‘來碩’。”來知德《集註》:“碩者,大也。陽大陰小,故言大也。不言大而言碩者,九五已有大字矣。”
“志大得”不言“來得”,“來……有碩大之功”不曰“來有功”,而皆言“來碩”,於義總覺未安。尚在險中,何“寬裕”之有?上與三應為《易》之常理,若僅“下應”“來就”,無須復言,言“來碩”似別有意義在。
味《象傳》“志在內”之意,蓋“來碩”謂其志。上六往無地,故堅其來心。蹇之時,往則無地,來心堅固,應三比五則“吉”。
“利”,宜。“大人”,大德之人,謂陽爻。上六陰爻柔弱,力不足獨以濟險,下應九三而逆比九五,三四五互離為明,故曰“利見大人”。
《象》曰:往蹇來碩,志在內也。利見大人,以從貴也。
上六應九三,九三居內,故曰“志在內”。
爻辭言“往蹇來碩”,意思是志在應內。
“從”,跟從,追隨。
陽尊貴陰卑賤,“從貴”,從陽也。上六下比九五而應九三,是為“從貴”。
爻辭言“利見大人”,是因為追隨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