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曆年間,南方的春雨,下的叫一個綿長。在屋簷下書生正襟危坐,手捧著一卷書細讀。廚房裡年輕的妻子正在忙碌著,她輕拿輕放深怕叨擾到丈夫讀書。
小院雖然簡陋可勝在別緻,此處住著一對恩愛的夫婦,丈夫叫曾浩是個書生,三年前過了童生試,如今在家溫習備考鄉試。妻子叫王娘子,家世清白,兩人成親多年,恩愛如初年。
曾家三代販鹽為生,早年間在贛縣富甲家一方。正所謂富不過三代,家業傳到曾浩的祖父手裡已經捉襟見肘,於是他關掉鋪子,舉家搬遷回鄉里窯下村。
由儉入奢容易,由奢入儉難,曾浩的祖父從小生活奢侈,住不慣破敗的祖屋,因此散盡家財在原址上修建嶄新的府邸,朱門石獅、雕樑畫柱富麗堂皇。
聽村裡的老人說,曾家府邸裡空閒的屋子多達三十六間,屋內擺設極盡奢華。
可惜曾浩的祖父在府裡沒住滿三個月就舊疾復發撒手人寰,不得不讓人感嘆世事無常啊。
曾浩的父親為人寬厚,嗜書如命,奈何止步於秀才。直到年近四旬才得一子,便是曾浩。
由於妻子柳氏是高齡產子,從小曾浩就體弱多病,眼看就要夭折的時候,村裡的端公突然登門造訪,並及時出手相救曾浩才活得以下來。
端公臨走時,囑咐曾老爺一句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曾老爺銘記於心,從此行善積德,賙濟鄉鄰,修路搭橋。在他五十歲的那年,更是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將曾家府邸裡的屋子分給沒房居住的村民。
柳氏極力勸說丈夫好歹留一些家業給曾浩,卻遭到曾老爺的斷然拒絕,他說:“子孫自有子孫福,趴在祖輩的功勞簿上怎能成器?破而後立,才能破繭成蝶。”
曾老爺大智若愚曉得富庶之家的弊處,他希望曾浩不要沾染紈絝子弟的惡習,能夠潛心讀書,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於是,曾老爺遣散家中僕役,帶著妻兒住進十萬大山腳下的草廬裡,從此過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生活。
轉眼,曾浩長成二十歲的小夥子,曾老爺子早已在十年前病故。母子兩人相依為命,雖說柳氏是大家閨秀,但是很勤儉持家,將小院打理得井井有條,處處透露出素雅和別緻。
從小曾浩受父母言傳身教的影響,秉性善良溫文爾雅。如果不是曾老爺臨終前有遺言,不讓曾浩娶富家千金為妻,否則他早就成了高門大族的乘龍快婿。
眼看曾浩到了成家的年紀,柳氏怕過早成家影他的學業,一拖再拖,直到曾浩過了童生試有了秀才功名,才找來媒婆說親事。
沒過幾天,媒婆帶來好訊息,說是村東王佃戶家的女兒叫王娘子,生得花容月貌,舉止端莊,同曾浩很般配。
柳氏聽聞是王娘子很是高興,她亦是遠遠見過該女子,確實如媒婆說的容貌周正,端莊賢惠,遂讓媒婆帶上帖子還有三書六聘去提親。
王佃戶得知後毫不猶疑的答應了這門婚事,兩家人選了一個良辰吉日拜堂成親。
婚後,王娘子孝敬婆婆,照顧丈夫,一家三口過著幸福的生活。
柳氏畢竟年邁,沒過一年也去世了。早前孃舅家看在柳氏的面子上,遇上年景不好的時候,常會伸手幫扶一下曾家。
如今,老一輩人相繼離去,曾浩和表親們也就斷了來往,他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家中只能靠王娘子賺錢養家。
王娘子蘭心蕙質除了幫人縫補衣裳外,還常去山裡採挖一些竹筍拿去集市上賣錢貼補家用。
雖然日子過得緊巴巴,但尚且能溫飽,來年就是鄉試,只要曾浩能考上舉人就能苦盡甘來了。
熬過凜冬就是春天,這年的春雨纏綿不停,曾浩本就身子弱,熬夜讀書傷了身體,以至於舊疾復發已經快五日沒下床榻整日昏睡不醒。
王娘子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她找來的郎中都束手無策。這日,王娘子在井邊打水,想到丈夫的病情鼻子一酸哭了起來。
這一幕被村裡的沈大娘看見,她素來熱心腸就問王娘子怎麼了?王娘子哽咽說道:“郎中說我家夫君命不久矣。”
沈大娘聞言唏噓不已,突然想起一件事,沉吟半響說道:“我知道有個人能救你家相公,只是傳言此人脾氣古怪。遇上看順眼的病人追著治,不符他心意的說破天都不治你。”
“敢問此人姓甚名誰家住哪裡?無論用什麼辦法都要求此人救我家相公。”
於是,沈大娘讓王娘子前往十萬大山裡去找一個叫李阿公的老翁,他常年隱居在深山老林裡鑽研醫術,素有妙手神醫的稱號。
夜裡,她提著家中僅剩的細米找到沈大娘,求她幫忙照看一下曾浩。
沈大娘應諾下來,叮囑王娘子路上小心,她說:“十萬大山裡常有猛獸出沒,如果實在找不到李阿公就早些回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翌日拂曉時分,王娘子就背上竹簍進山,竹簍裡放著乾糧和木盒子,木盒裡是曾夫人臨終前留給她的玉鐲,此物是家裡最值錢的東西。她準備將這個玉鐲送給李阿公,換來他下山救治曾浩。
誰曾想王娘子這一去七八天渺無音訊,這讓沈大娘憂心不已,深怕王娘子因為她的隻言片語在山中遇到不測,這讓沈大娘坐立不安。
彼時,曾浩從昏迷中醒來,當他從沈大娘口中得知妻子去十萬大山尋醫數日未歸,不顧旁人阻攔,硬撐著虛弱的身體出門。就在這時,遠遠看見王娘子騎著一頭健碩的水牛回來了。
王娘子連忙從牛背上輕盈跳下,她走到丈夫跟前說道:“相公,你身體不好怎麼跑出來?”
沈大娘站在院門口,嗔怪道:“你這一進山就是七八日,讓我和曾秀才很是擔心,以為你遭遇不測。話說這幾日你到底去做什麼了?找到李阿公了嗎?”
王娘子聞言眼中閃過一絲慌亂,好在她隱藏的很好,緩緩解釋道:“我已經見過李阿公了,只是他說自己年邁老矣不方便下山,就讓我留在山中學習救治相公的方法,因為我愚笨這才花了七八日才學會。”
“真是太好了,想當年曾老爺把偌大的宅子分給村民住,這是多大的福報。老天肯定會讓好人有好報的,曾秀才一定會痊癒的。”
曾浩聽聞自己有救喜極而泣,他緊緊握住王娘子的手說道:“娘子,真是辛苦你了。”
沈大娘知道小兩口多日未見,肯定有許多話要說,識相的說家中有事就走了。
王娘子攙扶著曾浩進屋,給他說些在山中遇見的趣事,不一會兒,曾浩有些乏了就去休息。
彼時,沈大娘回到家裡,突然想起王娘子牽著的水牛,心裡嘀咕:看這水牛健碩的模樣,耕田一定是好幫手,就是不知王娘子從何處得來?
夜裡,曾浩被王娘子喚醒,只見她手裡端著一碗熱湯,“相公,快把這湯喝下,很快你的身體就能痊癒了。”
曾浩依言喝下後,瞬間感覺渾身舒暢,疲倦之色蕩然無存,原本蠟黃的面色也變得神采奕奕。
就這樣,王娘子每日夜裡端來一碗湯,曾浩喝完之後能感覺到身體在一天天痊癒。
轉眼到了二月底,正是春耕的時節,王娘子為了照顧曾浩無法下地幹活,就將自家的耕地租借給沈大娘耕種。
這日,沈大娘笑臉盈盈來找王娘子,卻是一臉不高興的離開曾家小院。
原來,她是向王娘子借水牛去耕地。
可是沒想到向來好說話的王娘子卻拒絕了這個要求,沈大娘心裡有些不悅,氣鼓鼓說道:“王娘子何時變得這般小氣?莫不是怕這水牛來歷不明被人發現?”
沈大娘覺得曾家貧瘠買不起耕牛,這隻水牛肯定是王娘子在山裡撿來的。因此沈大娘認為這頭牛應該有她的一份,若不是她讓王娘子去山裡找李阿公的話怎麼可能撿到牛?
“大娘,不是你想象中那樣,這水牛是用來給相公治病的,我不能借給你。”
沈大娘氣笑道:“我都一大把歲數了,頭一次聽說水牛可以治病的。你莫不是欺負老身不識文斷字?”
話不投機半句多,沈大娘拂袖而走。王娘子扶住門框欲言又止,這一幕爭吵恰好被曾浩看見。
曾浩聽聞水牛能治病也心生疑竇,他之前問過王娘子,這水牛是怎麼得來的?王娘子說的是李夫子見其下山不便暫借給她騎行而已。
此時見王娘子說法不一,曾浩總覺得她有事情在隱瞞,現在想來就連王娘子熬藥,都是趁他酣睡的時候,為此他決定親自一探究竟。
吃過晚飯,曾浩像往常一樣去休息,頓時屋內鼾聲如雷,王娘子照常離開屋子去廚房熬藥。待王娘子前腳剛走,曾浩就從床榻上起身。
原來曾浩是裝睡,俄頃,他輕手輕腳來到廚房外,只見他用手指輕輕捅破窗戶紙,接下來看到的一幕,嚇得他後背直冒冷汗。
只見,王娘子挽起裙角屈膝蹲下,她手裡拿著一把刀,在水牛的後腿上輕輕劃拉一個口子,一抹鮮紅落到碗裡,一滴也沒有浪費。
原本壯碩的水牛,不知何時變得骨瘦如柴,就連四肢都快站立不穩,在渾濁的雙眼之下,早已經變成一頭垂垂老矣的水牛了。
此時,老水牛突然開口說話,“王娘子,現在後悔還來得及,過了今晚你就無法變回以前的容貌了。”
“阿公,我絕不會後悔的。”
當王娘子起身面朝窗戶的時候,曾浩看清了王娘子的容貌,此刻她搖身一變,變成了一位五十多歲的老嫗,身形佝僂滿臉的皺紋。
她步履蹣跚的來到灶臺前,將那碗猩紅倒入鐵鍋中,不一會兒,一鍋鮮美的湯就煮好了。
曾浩心頭一震,他此時只有一個想法:趕緊躲起來,眼前的女子定是雜書中所說的狐仙鬼魅。
突然“哐當”一聲在黑夜裡格外刺耳,曾浩轉身離開時,不小心踢到了旁邊的瓷盆,不慎跌坐在門口。王娘子聞聲望去,兩人四目相對。曾浩尖叫一聲,連滾帶爬跑回屋子裡將門反鎖。
王娘子慌張的追了過去,她抽泣的拍打著門窗,“夫君開門,聽我給你解釋。”
"可惡,你這山中的狐仙,害死了我的妻子,如今又佯裝成她的模樣想加害我?”
不管王娘子在門外如何叩門,曾浩都不為所動,他捂著耳朵躲進被褥裡。
金光乍現,一位仙風道骨模樣的老翁出現在院子裡,他怒不可遏輕揮衣袖,長袖如龍,一道勁風將屋門撞開。
老翁如影隨形將曾浩如提小雞一樣從床榻上扔向屋外,曾浩摔得七葷八素,他壯著膽子說道:“你們兩個鬼魅不要得意,屆時我定去找判官治你們的罪,以告慰我妻子在天之靈。”
老翁聞言作勢要踢曾浩,被一旁的王娘子攔下,老翁怒笑道:“曾浩,你真是被豬油蒙心,可知王娘子為了救你付出什麼代價?事到如今你貿然說她是狐仙就拒之門外,連我這個局外人都看不下去了。”
曾浩看著眼前的兩個“老人”,滿臉狐疑。
“夫君,你莫要怕,讓我將事情娓娓道來。”
原來站在眼前的老翁正是李阿公,只是他並非是傳聞中的郎中,而是十萬大山的“守山使”,專職看護山中生靈。
當初王娘子進山找了三四日都沒尋到李夫子,於是決定進入一片老林子裡碰運氣,那裡瀰漫瘴氣,生人很難靠近,王娘子救夫心切想闖一闖。
瘴氣厲害,她走到一半就昏厥,幸好被巡山的李阿公看見。他不願意看到山中徒增亡命就出手救下王娘子。
事後,得知王娘子是為了救夫而來,他轉身就要離開。王娘子拿出手鐲,想換李阿公下山救人。
誰曾想阿公看到玉鐲後愣在當場,原來玉鐲的主人曾經有恩於他,早年間阿公為人時,他窮困潦倒流落街頭,正值凜冬時節餓暈在路邊,一輛華麗的馬車正好路過,車上走下來一個帶著玉鐲的年輕婦人。
此人正是曾浩的母親柳氏,她見李夫子可憐,讓丫鬟取來厚實的披風幫其取暖,並命人將其送往醫館,雖然最後因為藥石無醫而亡,阿公對於柳氏的救命之恩銘記於心。
李阿公生前為人善良,急公好義,被敕封為十萬大山的守山使,只是他離開大山就會以擅離職守之罪,受雷擊之刑。
“哎,一切皆有定數,就連我也無法用外力幫他,現在能幫曾浩的只有你了。”
王娘子懇求說道:“只要能救夫君,我願意留在山中為奴為婢伺候您。”
李阿公說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飯,想要救治曾浩,你將會減少相應的壽元,這樣的代價你可願意接受?”
王娘子毫不猶豫點頭同意。
所以,那頭來到曾家的水牛,就是王娘子的陽元本體。她每割一刀就是代表增加曾浩一年壽命,而她就將老一歲。至今,已割了三十下,王娘子難掩衰老。
李阿公和她約定,只要水牛不死,王娘子隨時可以反悔,並讓他恢復容顏,當然借給曾浩的壽元被要被抽離,屆時他必死無疑。
就在今晚,老水牛即將病逝,王娘子不改初衷。故此,她的容顏才會驟然變成五十歲的老嫗,曾浩也將多出三十年的壽命。
事情說到這裡,曾浩已經全然明白,他對自己剛才的行為感到羞愧。
“娘子,你為何要那麼傻呀,犧牲自己而救下我。”
王娘子鼻子一酸說道:“從小父親就教導我,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有件事你可能不記得了。”
在王娘子六歲那年,窯下村碰上百年一遇的大雨,房屋多數倒塌,村民無家可歸。彼時,凜冬將至,王娘子的父母為了讓兒子能活命,欲將女兒賣到大戶人家當丫鬟換錢修房子。
這個時候,恰逢曾老爺將曾家大院的屋子分給村民,王家亦是分得一間,才沒有把王娘子賣掉。如今這件事,就連王娘子的父母都忘記了,只有她銘記於心。
“若不是曾老爺的善舉,我此刻就在某個大戶人家裡為奴為婢,一生都將囚在紅牆裡。是曾老爺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曾發誓這輩子都要守護你,以報當年曾老爺救命之恩,如今我這般模樣要食言了,我決定隱居在十萬大山裡度過餘生。”
“不,我絕不會答應,你是我的妻子,我是你的丈夫,咱們是一家人,你變成什麼樣子都是我明媒正娶的妻子。如果你想隱居,我願捨去功名隨你進山。”
李阿公聽到這裡,心中難免酸楚,“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罷了。為報柳氏之恩,我願再受一次雷擊之刑。”
只見李阿公的手掌中憑空出現一顆桃子,“這是蟠桃,可補回王娘子三十年的陽元,只是吃下它,你今生不可做惡事,否則容顏將瞬間變回此刻,並且有性命之憂。”
王娘子接過蟠桃,毫不猶豫將其吃下,一道五彩斑斕的霞光將其包裹,當霞光消失後,王娘子恢復容顏,甚至變得比過去還美麗。
李阿公臨走時,對曾浩說了一句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曾浩這時才明白,當年來家中救自己的端公正是李阿公佯裝,他為了報答柳氏的救命之恩甘願冒著雷擊之刑離山出手相救。
半年後,王娘子誕下一子,曾浩如期參加鄉試,高中舉人,而後來年又一鼓作氣金榜題名進士及第,實授某縣縣令一職,恪盡職守,造福一方百姓。
夫婦二人常行善事賙濟鄉鄰,言傳身教讓孩子要做個好人,因此一家三口一生平安順遂。
(故事完)
小樹說: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授人玫瑰手留餘香,予人為樂,與己而樂。行善積德必有福報。
我始終堅信,這個世上的好人比壞人多,好人有好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