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後,地球逐漸形成,但直至30多億年前,地球才開始出現單細胞生命體,而人類的祖先——早期猿類,更是在三百萬年前才出現,但也有科學家根據基因組測序,認為人類發展到今天只用了14萬年。
那人類的祖先起源於何地呢?其實科學界一直也在爭論,雖然人們都希望人類起源於自己所在的大陸板塊甚至是自己的國家,但是大多數科學家認同,智人起源於非洲,並於五六萬年前,離開非洲,遷徙到世界各地。
非洲尼日的一處考古遺蹟也證明了早期人類確實生存在此地。從遺蹟中的種種證據表明,撒哈拉沙漠在史前時期也曾經是一片生機盎然的綠洲,白駒過隙,此地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科學家們在此地發現了200多具史前人類的墳冢遺蹟,其中三具古人類化石交纏重疊,其中一具年齡較長女性遺骸在去世的時候年齡大概在20歲左右,旁邊的兩具幼兒遺骸在去世時大概五歲左右,三具遺骸上沒有任何致命傷痕。
科學家推測三人可能在當時的湖中捕魚時不幸滑入水中溺斃,然後同族人按照當時的喪葬習俗將她們安葬在湖邊。直到5000年後,這三具遺骸依然相互錯落糾纏,即使骨骼已經被沙子打磨得異常光滑。
12年前,科學家在尼日的勾貝若地區,發現了將近200多具史前人類遺骸化石,根據各種線索,對史前時期的撒哈拉沙漠氣候及環境進行了重新定義。
科學家對當時史前人類所在的生存環境進行了非常詳細的分析,在幾千年前,此地森林茂密,湖泊眾多,羚羊、鬣狗、河馬、鱷魚等動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此地,當然也包括當時的古人類。
遺址中除了發現了幾百具史前人類遺骸化石外,還發現了大量的被吃剩下的貝殼化石,其中還包括不少陶製品,炙熱的沙漠環境把這些原始人類的生活細節全都保留了下來。史前人類在吃完貝類後,會將貝殼堆放得整整齊齊。
這些細枝末節的線索表明,在過去1萬多年以前,古人類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生活時,是如何隨著本地氣候變化遷入或遷出的。
休斯頓萊斯大學的麥金塔教授認為:撒哈拉地區是研究古人類因氣候變化改變遷徙模式的最佳考古地,在此地發掘出的許多遺址及文物都非常細緻且完整。
生物學家貝瑞諾曾組織了一個跨國的考古團隊,來到遺址位置分析遺蹟中的花粉、陶製用品及古人類遺骸,並將部分遺骸打包帶回實驗室,這些遺骸在炙熱的沙漠中被找到,分析其年份十分困難。
所以不能在沙堆中靠周圍的沉積物來確定年代,所以必須依靠遺骸定年,正常情況下,科學家分析遺骸上的殘餘膠原質便能知道年份。
但是沙子早就把這些遺骸上的膠原質磨掉了,科學家只能透過遺骸中的碳酸鹽進行碳14定年,但這種方法對骨骼化石的破壞較大。
經過研究發現,史前人類在此地一共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的遷徙,第一次發生在1萬年前的全新世時期,以漁獵為生的史前人類來到了這片烏托邦,他們在水源地附近安家落戶,最後因為湖澤乾枯,而遷徙到其他區域。
第二次大遷徙發生在7000多年前,一群身材較矮小,頭骨較細長的史前人類又一次遷徙到此處,從遺蹟中發現了20%的骨頭化石、象牙、捕魚工具和貝殼製品,這說明湖泊重新出現了。
圖片來自網路,侵聯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