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膝蓋積液的事兒。
閒言少敘,我直接給你說個案例。
話說有一個男子,當時60歲,姓王。
這個人,右側膝蓋腫脹已經三個多月了。三個月來,此人接受過按摩、口服藥等多種治療,效果都不好,腫脹沒有完全消解,而且膝蓋活動日益受限。
後來,就有人勸他,實在不行就抽積液吧,把膝蓋裡頭的積水抽出來。此患不肯。因為他聽說過,抽了積液以後,還容易犯病,犯一回,抽一回。
怎麼辦?思來想去,決定看中醫刻診,見患者右側膝蓋部位顏色不變,屈伸不利,腫脹明顯,而且脈沉細,舌淡苔白,便溏尿少,四肢不溫發涼,腰腿痠軟乏力,臉色也有些蒼白。
當時,醫家寫了一張方子,但見——
桂枝、制附子(先煎)、蒼朮、白朮、茯苓、豬苓,熟地、山藥,山萸肉、杜仲、炒白芍各,乾薑。
所有這些,水煎服。結果,患者服用10劑以後,大便成形,尿通暢。再用10劑,膝蓋腫脹大大消減。接著又用10劑,患者諸證悉平。最後,以成藥金匱腎氣丸善後收尾。這裡頭的道理,我給你簡單說一說。
其實,面對膝蓋積液,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想到抽出來。這個,文老師心裡有數。在一般的骨科門診裡,大夫都會建議抽積液,打藥。
作為中醫人,我不便對此作出評價。但我的知識結構告訴我,膝蓋裡的積液,源於身體內部,所以不能把希望只寄託在抽積液、區域性打藥上。它很可能涉及到一身陰陽的失衡。當然,這是個人的想法,不見得完全正確。
你看上頭醫案裡這個患者,他屬於典型的脾腎陽虛。脾主運化。脾陽不足,所以便溏拉稀。腎主水液代謝,司膀胱開闔。腎陽不足,代謝不暢,膀胱開闔不利,所以尿少。腎主腰膝。腎陽不足,所以腰膝痠軟。
一身陽氣不足,溫煦失常,所以患者就形寒肢冷、面色蒼白。陽氣,是一身水液代謝的基本能量。這好比水壺裡的水。只有下面的火燒得旺,它才能不斷蒸發、消失。同樣,膝蓋裡的積液,作為痰溼的一種表現,也是體內津液蒸騰、輸布缺乏動力才形成的。
因此,得用溫陽的辦法,增進這份動力,從而把積液由身體內部化散掉。這才是上文醫案中的患者,應該採取的辦法。
好了,現在我們再看看當時醫家開的方子——這顯然是以溫補脾腎陽氣為主的方子。桂枝、制附子、乾薑溫補脾腎之陽,通行陽氣。這是治療的基礎。水液代謝離不開腎的支援。因此,用熟地、山藥、山萸肉、杜仲,來滋補肝腎陰精,以增強腎的代謝之能。同時,這些藥材也可以輔助乾薑附子來扶正、溫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