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生,若要求進步求發展,就要懂得容納困難,與問題並肩前行。
正所謂人間正道是滄桑,人皆有“為己”之心,但“為己”不應僅僅是奢侈淫樂,讓自己沉浸在慾望享樂的溫室之中,而是能夠在苦難中成長,在逆風中前行。
只有讓自己坦然接納一些不那麼“舒服”的生活,才能給自己鍛造更好的生命力,
在生活中,我們都在以追求世俗之樂為樂,覺得滿足了慾望,豐富了物質,或者過上極盡享樂的生活,這就是人生的意義,就是自己應該追求的人生,其實事實並非如此,我們人生能夠追求的除了物質的滿足與享受之外,還應該追求更高的東西,因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不應該止於世俗。
只顧享樂的思想和認識對我們不僅無用,反而會成為人生最後的禁錮。
其中有兩方面的因素:其一,就是太過於貪圖物質享受的人,終究會因為過度追求物質而給自己的人生埋下隱患。
人的痛苦和問題出自在哪裡?其實更多的就是來自於自己的慾望不滿足,而一個時常沉浸在物質慾望之中的人,就是在溫室的環境下培養自己的慾望,讓自己的慾望萌芽瘋狂的滋長,這不就是給自己偷偷的埋下隱患嗎?
比如當有一天,一個人的眼前所擁有的不能滿足內心的慾望時,要麼存身於痛苦之中,要麼就會產生滿足慾望的卑劣手段。
其二:有的人說,那我知足常樂,只追求簡單安穩的生活,這可不可以呢?其實可以,但是你一樣要為自己的輕易知足的安穩付出代價。
因為知足就是讓自己止步在自己當前的境遇之中,而一個沒有進步的人生是可悲的。
在時代的洪流中,我們的人生就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奮力前行,才能在給自己的人生創造意義的同時,為這個社會奉獻自己的力量。
所以我想請問,在這樣的基礎上,如果我們只知道貪圖眼前享樂,止步於世俗安穩的人生態度,真的對嗎?
所以說,過分地珍愛自己未必是一件好事,不要在奢靡膨脹的生活之中喪失了自己的生命力,讓自己變得不思振作,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哪怕自己眼前獲取的安穩,最後也會成為未來糟糕的根源。
人生一切真正偉大的東西都是產生於困境與艱難,繼而表現得淳樸而又平和。
所以我們不要只是貪圖於眼前的享受,要能夠坦然接納生活中那些看上去不太順隨心意的境遇,並將其當作磨礪自己的砥石。
二、
《圍爐夜話》說:“自奉必減幾分方好,處世能退一步為高”。
平日將日常生活的花費減少一些,這是明智的做法,就是為了不至於讓自己在物質滿足的溫室之中墮落頹廢,人生立身處事之時,懂得容忍退讓,看似是一種失去,但實則卻是人生最高明的生活態度。
這種人生態度也符合了萬事之中皆有陰陽辯證之理的規律,在人生中,看似好的層面中也有壞的因素,而看上去那些自己不那麼願意接受的狀態,也藏著未來的福氣根源。
有一次,滕文公面對強大的齊國將要在鄰國薛築城的時候,心裡非常恐慌,他就去請教孟子,問孟子應該怎麼做。
孟子這個時候就回答說:“以往周太王居住邠地的時候,狄人侵犯邠地,他們就遷到岐山之下去居住。不是選擇去做的,實在是不得已啊。假如你行善政,後代子孫當中一定會有君王的呀。君子創業並傳下統序,為了可以繼承啊。至於那個成功,是天命啊。君王您對齊國人怎麼樣呀,你就竭力行善政罷了呀。”
孟子舉出了周朝先祖太王的例子,也就是太王當時為了躲避敵人的侵犯,他體恤百姓,便到了岐山去避難。
孟子的這一番舉例,意圖是勸誡滕文公,當自己面對強敵的時候,不要與人爭強鬥勝,而是讓自己與逆境同存,鞏固內部,當自力圖強之後,一切自然化解,這是一種忍道,這也是生存下去的必備法則。
我們把這個事例結合今天所說的道理放在一起去看,就會明白:大的成就和機會都藏在大的忍耐之中,這不是僅僅強迫自己去接受一個不願意面對的局面,而是當自己走在成長路上的時候,要學會與那些不想面對的際遇同存,並且以坦然智慧的心態對之。
只有這樣,才能在事物的對立面中汲取到有用的養分,這是給自己成長提供養料的重要根本。
每一種人生都會不得已地去面對一些什麼,不管你多麼努力,都不可能突然改變既定存在的局面,而我們應該去做的,就是坦然接納那些改變不了的東西,與自己不想面對的局面共存,以此作為根本,繼而在看似糟糕的局面中逐步成長,最後凌駕於痛苦之上。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