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青黴素,我們中的很多人,可能都活不到現在,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事實!對我們生命,如此至關重要的青黴素,到底是怎樣被發現的呢?青黴素對我們的生活又有怎樣的影響呢?感興趣的小夥伴別忘了點贊關注。
一個噴嚏導致的發現
發現青黴素的人,是英國的一位叫,亞歷山大·弗萊明的,英國細菌學家,但對於這次重大的發現,弗萊明是備受爭議的。
有人說,弗萊明只是運氣好,說他的發現純粹是個意外。還有人說,弗萊明根本就不明白,青黴素的價值,所以青黴素發現的功勞,不完全屬於他。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弗萊明又是如何發現青黴素的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醫療隊隊長的弗萊明,目睹大量傷員,因傷口感染細菌,而死於敗血症。回到倫敦後,他決定研究,傷口感染最常見的病菌,葡萄球菌,用一隻只培養皿,來培養葡萄球菌,再試著用藥劑消滅它們,但卻一無所獲。
直到有一次,弗萊明拖著重感冒,仍在實驗室裡奮戰,讓他怎麼也想不到的是,因為他的感冒,居然幫他發現了青黴素。
重感冒的弗萊明,時不時的總想打噴嚏,結果一不小心,噴嚏的黏液,被他不小心噴到了培養皿上,當時的弗萊明並沒有在意,心想大不了就重新洗了培養皿,再做研究。
2周後,弗萊明在準備清洗培養皿時,居然驚喜的發現,那隻粘有自己噴嚏黏液的培養皿上,竟然長出了一團青綠色的黴毛,隨即弗萊明產生了一個念頭:將它拿到顯微鏡下看看。
這一看,讓弗萊明嚇了一跳,在黴菌周圍,原本生長旺盛的葡萄球菌,竟然都被殺死了。這個發現讓弗萊明欣喜若狂,也許這就他一直想要找尋的,葡萄球菌的剋星!
為了再次證明這個神奇的發現。弗萊明立即動手,大量培養這種青綠色的黴菌,他將培養液過濾,然後滴到葡萄球菌中去,弗萊明緊緊地盯著培養皿上,葡萄球菌的變化。
結果發現,葡萄球菌在幾個小時之內全部死亡。弗萊明又試著將濾液稀釋到800倍,居然仍能殺死葡萄球菌。
經過反覆試驗,弗萊明認為,是青黴菌分泌出的某類化學物質,才導致的葡萄球菌的死亡並溶解。
這一從未有人發現過的黴菌,弗萊明一時之間不知道該怎麼稱呼它,於是便根據培養皿上發現的黴菌種類—青黴菌,將它命名為盤尼西林,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青黴素。青黴素就這樣被弗萊明意外發現了!
接下來,弗萊明又做了大量的病理試驗,比如將青黴素,注入小白鼠體內,結果什麼影響也沒有,這證明青黴素對動物無毒害。
實驗室裡的小白鼠
隨後他又試著在家兔的眼睛裡,滴入這種液體,也沒有發現異常現象。1929年6月,弗萊明把自己的發現寫成論文,發表在英國的《實驗病理學》季刊上。
然而在那個時代,青黴素雖然能殺死細菌,但其具體有效成分,都還沒弄明白,更別說滿足臨床使用了。
弗萊明在工作
1928年,因為一次重感冒的噴嚏,讓亞歷山大·弗萊明就發現了,青黴素的存在,但他的發現卻沒引起醫學界的重視,弗萊明也一直沒能找到,高度提取青黴素純度的方法,這讓青黴素沒辦法完成量產,投入使用。弗萊明的發現因此沉寂了10年,直到1938年,幸運之神再次眷顧了弗萊明,轉機出現了。
二次發現,實現量產
1938年,澳大利亞藥理學家霍華德·弗洛裡,和猶太生物化學家,恩斯特·錢恩,在牛津大學,組成了一個微生物實驗室。
兩人在文獻中,發現了弗萊明10年前的論文,覺得有極大意義和價值,決定開始探索青黴素的有效成分,以及如何實現青黴素的批次生產。
這在科學史上被認為是,青黴素的第二次發現。弗萊明得知訊息後,將自己儲存的青黴菌株,交給了弗羅裡,希望他們能完成自己的夙願。
經過努力,弗洛裡和錢恩提取了一些青黴素,並在1941年進行了第一次,青黴素治病的臨床試驗,但距離量產還是有很大距離的。
之後,來到美國研究的弗洛裡,發現利用玉米液,找到了高效培育青黴菌的方法,還從發黴的甜瓜上,找到了大量的的青黴菌株,甜瓜上的發現,讓青黴素的量產成為了可能。
用於臨床治療的青黴素,也因此成為了一種,明確的化學藥物。在這些研究成果的推動下,1942年,美國製藥企業開始對青黴素,進行大批次生產,1943年,青黴素已經成功用於,戰場上的重傷員,直到1944年,青黴素藥物的供給量,已經完全能夠治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有參戰的盟軍士兵。
青黴素,挽救了戰場上無數傷員的生命,青黴素的發現也成為了,人類抗菌素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直到今天,青黴素仍被廣泛應用。
1945年,青黴素先後兩次發現的有功之臣——弗萊明、弗洛裡、錢恩,一同榮獲了該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
很多人認為,青黴素的最終成果,應該歸功於弗洛裡和錢恩兩人,因為正是這兩位科學家,對青黴素的積極研究,才讓青黴素得以量產,得以運用到生產生活當中,去治療更多的傷病人員。而弗萊明的作用,似乎並沒有特別重要,推動青黴素的後續發現,都是牛津研究小組的努力。
青黴素在二戰中的使用
對弗萊明的爭議再大,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是弗萊明最先發現的青黴素的菌株,沒有弗萊明的發現,也就必然不會有,之後的研究成果了。所以青黴素的發現者是弗萊明,當之無愧。
後來青黴素也遠渡重洋,來到了中國。1944年9月5日,中國第一批國產青黴素誕生,揭開了中國生產抗生素的歷史。截至2001年年底,中國的青黴素年產量,已佔世界青黴素年總產量的60%,居世界首位。
中國的青黴素之父
中國的青黴素之父
說到青黴素在中國的發展,就不能不提到被譽為,“中國的青黴素之父”的微生物學家,和農業教育家樊慶笙。
當時,盤尼西林對歐洲公共衛生的影響,也引起了中國科學家們的注意,這麼重要的藥物,如果能將它帶回中國,進行研發批次生產,那對我國的傷病患者們,是多大的福音吶?
樊慶笙自幼生長在農村,家境貧寒的他,又經歷了軍閥混戰,面對民不聊生的生活狀況,樊慶笙從小便在心裡種下了,要發奮讀書,將來用只是改變命運,振興中國的種子。
經過樊慶笙不懈的努力,1940年,樊慶笙赴美國攻讀農業微生物學研究生,一年後獲科學碩士學位。
一位從事細菌研究的導師,看中了樊慶笙的才華和勤奮,幫助他攻讀博士學位。樊慶笙也因此對微生物方面有了很大的瞭解。
二戰末期,盤尼西林在美國的研發,和大量投入臨床使用,挽救了成千上萬傷病員的生命。
這讓樊慶笙意識到,中國人民正在艱苦抗戰,前方將士天天流血,中國太需要盤尼西林了,必須趕回祖國製造出盤尼西林。
1944年1月,樊慶笙跟隨美國醫藥助華會,乘坐美軍的運輸船和運輸機,衝破日軍的層層封鎖,輾轉從印度沿駝峰路線,飛越喜馬拉雅山,回到了祖國。
他隨身攜帶的,正是剛在美國問世不久,比黃金還貴重的,三試管盤尼西林菌種。
1944年,樊慶笙在昆明極簡陋的條件下,不分日夜的進行研製,終於製造出了中國第一批,5萬單位的盤尼西林製劑,挽救了在抗日戰場上千萬人戰士的生命。
青黴素的名字,就是樊慶笙為了讓中國的老百姓,更好的接受而起的。
抗戰勝利之後,為了使青黴素早日得到批次生產,樊慶笙受聘於上海生化實驗處 ,負責盤尼西林菌種選育,及發酵條件的研究,從而為青黴素的批次生產,打下了基礎。
1953年5月,上海抗生素實驗所,更名為上海第三製藥廠,開始批次生產青黴素。結束了我國長期不能生產青黴素的局面,和全部依賴進口的歷史,自此我國抗生素生產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
截止到2001年,中國的青黴素年產量已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國青黴素行業超過300家企業、青黴素單方製劑有230多家企業,複方青黴素製劑,有150家企業。
青黴素的發現,至今挽救了上億人的生命,我們感謝弗萊明對青黴素的發現,以及弗洛裡、錢恩對青黴素的積極研究。同時更要感謝樊慶笙,對我國青黴素的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