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春晚又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春晚從最初人們的翹首以盼,到現在的可有可無到底經歷了什麼?我認為語言類節目的整體效果滑坡是主要原因。84年春晚沒有小品,但有宇宙牌香菸,隨後吃麵條,主角配角,警察與小偷,五官爭功,虎口脫險,超生游擊隊,手拉手,產房門前,舊曲新唱,英雄母親的一天,打工奇遇,如此包裝,小九老樂,不差錢等相聲小品,帶著濃陏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人們在忙碌辛苦一年後,在除夕的夜晚,一家人圍坐在電視前,隨著節目的播出,在歡聲笑語中開始了新的一年,是多麼幸福的事情!
然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春節語言類節目開始脫離生活,包袱設計牽強,生硬,沒有生活基礎,為了搞笑而搞笑,失去內涵和寓意,失去喜劇本身具有的讓人觀後笑中含淚的回味與思考,或者讓人時時想起都會心頭一悅的幽默與詼諧,結果是演員在舞臺上竭盡全力的演,卻難博觀眾一笑,讓人尷尬之餘,索然無趣。
前段時間,看央觀第一季歡樂喜劇人,整季下來,也有一些新人帶來了很不錯的作品,有生活,有笑點,有演技,至少每期節目都能吸引人看下去。可我們每年一次的春晚到底是什麼原因,一年競拿不出一部能讓人記住的語言類作品,是缺乏優秀創作者?還是缺乏優秀表演者?好象都是又不是。這使我想起媒體爆光的春晚幕後新聞,某某小品演員在前期準備小品被斃,在春晚前一兩週內出創意,趕本子的事。聯想當年相聲大師馬季為創作膾炙人口的相聲名篇《老站長》親自到育種站體驗生活半年,半年磨一段,一段成經典。現在的小品,相聲創作人們創作的作品不受待見也似乎是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