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再到神山,已是丹桂飄香的秋天。
經歷過寒冷與荒蕪,播種與耕耘,神山之秋,變得堅定而又安詳。秋韻裡的大山美麗而絢爛,豐碩而飽滿。地處江西省井岡山市茅坪鄉、躺在大山懷抱中的神山村,楠竹、桂花樹、香樟樹、銀杏樹、水杉樹……翠綠的樹木匯成了綠色的海洋;綿亙蜿蜒的青石路,白牆灰瓦、錯落有致的客家民居,昔日的窮山村已經蝶變成了鄉村振興的“領頭雁”;湛藍的天空,潔白的雲朵,綿延不斷的山峰,讓人感覺無比遼闊與愜意。這一切,凝固成一幅優美的“山村秋色”油畫。
崇山峻嶺間,彎彎曲曲的道路,彷彿訴說著昨日的艱難與痛苦;穿崖過嶺,一路歡歌,似從油畫中流出的小溪,猶如村民永不停歇的腳步。
二
地處神山村神山組半山腰的“成德農家宴”,猶如點綴在翠綠竹林中的果實,顯出成熟丰韻,但卻經歷風雨。
“成德農家宴”雖以男主人張成德的名字命名,當家的卻是女主人彭夏英。從她的面容、神態以及走路的姿態來看,顯得老態,但實際上她才54歲。
與生活的磨難不無關係。彭夏英說,她生父叫左光元,1912年出生,是個老紅軍。生父祖籍湖南湘鄉,小時候跟著父親翻山越嶺遷到神山村。看到四周是山,外面的人難以進來,覺得安全,就選擇了這裡。這裡山清水秀,如同仙境,被稱為神山。可是,神山村一帶窮啊!除了山還是山,除了竹子還是竹子。由於窮,生父只讀過兩年私塾,不到10歲就跟著父親學做土紙。1926年10月,生父參加了寧岡縣農民自衛軍。由於年紀小,領導讓他當號兵。1年後,毛主席率領紅軍進駐茅坪,寧岡縣農民自衛軍整編為工農革命軍二團,後來又改為紅四軍三十二團。再後來,這支部隊進軍閩西。這時候,生父不僅加入了共產黨,還當上了特務連指導員。
生父先後4次負傷。1931年至1934年,他在一至四次反“圍剿”的戰鬥中曾3次負傷。第四次負傷,是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主力被迫長征,生父隨軍進至湖南邊境的賴村,受到敵人阻擊負重傷。開始被送到瑞金紅軍總醫院醫治,後來又轉到于都紅軍第七醫院治療。傷病好轉後,留任醫院總支書記。可是,當紅軍主力北上抗日後,國民黨軍進入中央蘇區大肆燒殺,紅軍第七醫院也被圍困,傷病員在突圍中衝散。情況危急,生父什麼也沒帶,就把黨證帶上了,因為他不能忘記,也必須證明,他是一名共產黨員。他把黨證藏在化膿的左腳襪子裡,躲過國民黨軍多次搜查。他因為受傷,落下殘疾,走路一瘸一拐。一次,他來到一戶百姓家討飯時,被國民黨軍抓住,關在牛欄裡。他就想著挖壁洞逃走。那裡牆壁都是土的,好挖。後來生父回憶說,蘇區的群眾真是好,即使紅軍主力走了,蘇區群眾也沒有因為國民黨軍的燒殺而改變初衷。當時國民黨軍也在那戶百姓家吃飯,那戶男主人以給牛喂水的名義,來到牛欄裡,悄悄給他打開了繩子,叫他趕緊挖壁洞逃走。生父逃了出來,但黨證丟了。他瘸著腿,沿途乞討,在1936年6月回到了寧岡。回老家重操舊業,與人合夥造土紙度日謀生。但是共產黨沒有忘記他。後來寧岡解放了,共產黨又讓他重新參加工作。最開始當茅坪鄉壩上村農民協會主席,後來調到第四區農會當副主席。1951年2月,他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再後來,生父當過寧岡縣郵電局局長、民政局局長,副縣長。生父是1968年5月因肝炎去世的。那時,彭夏英還未滿週歲。
後來,母親改嫁,嫁回了生父的老家——神山生產隊。彭夏英的老公張成德是重慶人,因為老家窮,到江西找活幹,來到了彭夏英他們鎮上。村支書做媒,彭夏英和張成德結婚了。
生下大女兒後,這個原本貧困的家庭負擔更重了。幾年後,家裡又添了兩個兒子。3個孩子,讓她忙得不亦樂乎。在農村,雖然掙不上大錢,但只要有勤勞的雙手,讓自己過得溫飽還是沒問題的。但困難隨之而來,用彭夏英的話說,就是“經歷了三次災難”。第一次是在1992年,老公幫人拆房子,腳被砸殘疾了。第二次在1993年。她和老公省吃儉用,剛把房子蓋起來,卻遇上了暴雨,房子被沖垮了。第三次是1998年。她到山上砍竹子,不幸摔傷,動了次大手術。老公身體不好,三個孩子要上學,她只得帶傷幹活,留下後遺症,腰撐不起來了。三次“災難”,讓她家徹底成為貧困戶。但她和老公從沒有放棄過脫貧的努力。
雖然她背駝了,但她的精神和意志更加堅強了。神山村地處黃洋界山腳下,最大的特點就是毛竹多。她和老公就做筷子,兩分錢一雙,夫妻倆每天三四點起床,晚上12點睡覺,一天能做3000多雙,挑到30多里外的新城鎮能賣60多塊錢。即便這樣,家裡日子依然過得艱難。黨的十八大後,國家搞精準扶貧,機會來了。2013年,政府扶持當地貧困戶養羊,一些人把羊養大就賣了,她卻沒有,而是把7只羊養到50多隻。她說,政府送羊給她,她就要好好養,要脫貧就要養得多!以前共產黨對她生父好,現在共產黨又對她好,她沒有理由不加油呀!2016年3月的一天,女兒回到家說,媽,開個農家樂吧!現在鄉村旅遊火熱起來了,神山村還是原生態的,到這裡來進行鄉村旅遊的人會越來越多。女兒在市裡的賓館幹過,女婿在飯店裡幹過廚師,都有經驗。第二天,全家人都行動起來。她和老公把原來放農具的房子全都騰了出來,並進行維修加固,女兒女婿到市裡購置餐具、桌椅。很快,神山村第一家農家樂開業了。
讓彭夏英沒想到的是,她家當年就脫貧了。有政府的支援,成本又低,見效快。那年農家樂的純收入是4萬多塊錢,加上入股村上的黃桃和茶葉合作社,有3000塊錢的分紅,全年收入超過了5萬元。第二年,女兒女婿到井岡山市區開了一家餐飲店,她和老公完全接手村裡的農家樂。自己搞,累是更累,但掙得也更多啦。這年,神山村開了一個村民代表大會,研究討論誰家享受低保的問題。有村幹部提出,她家應該享受低保!大家都贊同,她和老公都受過重傷,還要養一個快90歲的老母親,她還是打過仗、受過重傷的老紅軍的後代。她很感動,站起來說,感謝大家的關心,雖然建檔立卡時她家是藍卡戶,但現在已經脫貧了,她家的名額讓紅卡戶享受吧,他們更需要幫助。她還說,她的身體慢慢好起來了,農家樂的生意越來越好,以後的生活會更好的。有了自信,她的想法多了,目標也大了。兩個兒子都在外打工。大兒子在山下建了個180平方米的房子,但因為在外打工,很少回家住。她一想,這樣空著太可惜了,何不開個民宿呢?於是,她投資進行裝修,做出擁有8個房間10個床位的民宿來。山上吃飯,山下住宿。民宿雖然簡樸,但價格便宜。她想,既然城裡人愛到她的農家樂來吃土菜,也一定希望帶點兒回家,何不做點土特產賣呢。土雞、臘肉、蔬菜現成的,只需準備好乾淨的包裝袋就可以了。神山村自古靠竹子和茶葉吃飯,她又在農家樂門口擺上茶葉、筍乾。老公身體不好,幹不了重活,就發揮他會蔑活的特長,編些竹籃子、做些竹筷子賣。彭夏英說,雖然這兩年因為疫情,鄉村旅遊多少受到影響,但她家的農家樂收入依然較為穩定,平均每月能賺上萬元。
這個行走困難、直不起腰的女子,為神山秋色平添了一抹亮麗色彩。
三
秋色中,左香雲的腳步更加從容而堅定。
43歲的左香雲,是神山村神山組村民,村裡的致富帶頭人。與左香雲深入交流後,我深切感受到,他這種自信來自他骨子裡,來自這片土地。神山村是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的核心地區,光這個小山村就犧牲了十來位紅軍。他的老爺爺(曾祖父)左桂林就是紅軍,在紅軍三十二團當兵,首長看他年紀大了,就讓他當通訊員兼號手。1929年2月,紅軍三十二團與“會剿”井岡山的國民黨軍激戰4晝夜,多次打退國民黨軍的進攻,但傷亡慘重。這次戰鬥中,為了掩護暗壠的一個紅軍制藥廠戰略撤退,老爺爺衝到了最前面。衝的時候,連長不讓他去,說你年紀這麼大了,就待在後方。但老爺爺哪肯,他說,不能就這麼看著小夥子們一個一個被打死,要為他們報仇。老爺爺剛往前一衝,一排子彈打過來,倒下了。犧牲的時候,老爺爺58歲,是全團年齡最大的兵。老爺爺不光自己當紅軍,還帶著7個兒子中的3個參加了紅軍。但左香雲的爺爺沒當紅軍,他以背竹種田為生,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他父親也子承父業,一直守候在神山村。
左香雲1995年初中畢業後到鎮上學摩托車修理。到2000年,他改做竹子工藝品。有人跟他講,你看看人家,都出去打工了,你待在這山溝溝裡能掙幾個錢,能幹出什麼名堂來。但他依然堅持自己的選擇,他有他的理由。其一,他是個適應能力比較差的人,不太適應在外面跑;其二,他就不信,有手有腳,靠著自己的智慧和勤勞,就不能養家餬口了。井岡山竹子多,他就圍繞竹子做文章。剛開始他用竹子做彈弓,後來他覺得只做彈弓效益有限,於是慢慢轉移到工藝品上來。這回他把師傅請上門來。刻苦加悟性,他的竹子工藝品越做越好,品種也越來越多,到後來就變成了沒有做不出的,只有想不到的。那時候路不通,電不暢,更沒有快遞一說。他只得騎著摩托車,把工藝品批發到茨坪街上的商店。竹子不斷生長,他做工藝品的勁頭也越來越足,錢也越掙越多。幾年後,他在龍市鎮買了一套二手房。他還成為了神山村第一個買手機的人。
因為自己的堅持,他終於等來了機會。精準扶貧開始後,村裡基礎設施得以完善,開始大力發展產業,搞起了生態旅遊。原來他的竹子工藝品要送到鎮上去賣,現在旅遊的人跑到家裡來買。他不光做工藝品,還跳出“竹”思維,開起了農家樂,把家裡原來荒廢的房子重新修建好,變成了具有原生態特點的農家樂。旅遊的人多了,農家樂也多了,必須規範管理,他發起成立神山村旅遊協會並擔任會長。為了整合村民的農副產品,他帶頭成立了神山村種植專業合作社,吸納了8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社,採取新型的管理和運作模式,幫助農戶將農副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你覺得農家樂好管嗎?”我在為他點讚的同時忍不住問他。
左香雲說,主要是兩點,一是統一標準,二是講究信譽。不論誰家,必須按照協會的統一餐標執行。不論是餐廳食材,還是賣出去的土特產,都必須貨真價實。這樣做,既是維護神山村信譽與品牌,也是防止村民之間的惡性競爭。共同富裕不僅是大家一起致富,更要和諧致富。
說起未來的打算,左香雲說,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也是發財致富的竹子,他還是主打竹子工藝品,開發更多“神山村”牌系列產品。他還說,當年爺爺鬧革命是為了勞苦百姓能過上幸福日子,現在他創業也是為了帶領神山村民過上好日子。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有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必須大家一起富起來。當上全國人大代表後,他走了很多地方,看過很多村,對他啟發很大。下一步神山村要實現鄉村振興,除了發展產業,還必須加強鄉村治理,這涵蓋了生態環境、村莊建設、生活方式、鄉風文明和產業發展等鄉村建設的方方面面。這是一個鄉村建設的完整體系,更是一個重大課題。
從容而堅定的腳步,頗有見地的話語,猶如神山秋日裡的一束陽光。
四
中等個頭、今年44歲的彭展陽,是神山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他也曾在外闖蕩,當過瓷器廠高管,但後來,他選擇了回鄉,帶領村民成立好客神山鄉村旅遊有限公司,創辦“神山餈粑”體驗旅遊專案等。
我們漫步在神山村的坡坡嶺嶺,聽秋日細語,聞果實芬芳。彭展陽告訴我,雖然神山村早在2016年底就脫貧了,現在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6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也達到了近40萬元,但神山村要真正實現鄉村振興,其難度絲毫不亞於脫貧攻堅。怎麼辦?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神山村地處井岡山五大哨口之一的黃洋界腳下,距離八角樓19公里,有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優勢,生態旅遊肯定是主打產業之一。但完全靠生態旅遊還不行,必須與產業發展同步,兩條腿走路。現在他們種植黃桃460畝,茶葉200畝,今年又新引進了茶樹菇,神山組家家戶戶都開起了農家樂。必須考慮到均衡發展,比如鄉村旅遊不能只侷限於神山組,還必須考慮到周家組,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增加全村老百姓的收入。
關鍵是人才,最頭疼的也是人才。彭展陽說,鄉村振興,要有產業發展的帶頭人,更需要有能力、有信心、有夢想、有奉獻精神的青年返鄉,這是神山村的未來與希望,也是千千萬萬個神山村的未來與希望。讓青年回鄉創業,延續祖輩的田園夢與鄉愁,打造新的鄉村文明。
回望神山,她的秋色更加濃厚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