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翻開明朝的歷史你會發現,明朝歷史上的大型災害次數其實並不多,也就1000餘次,甚至比清朝還要少。
不過奇怪的是,明朝的自然災害和其他朝代不同,明朝的雹災以及寒災要比其他朝代多出很多,佔到了明朝總災害的一半還要多。
這說明明朝一直處於非常寒冷的狀態,不然為何雹災會如此頻繁。
後世學者對其進行了細緻的研究,發現從元朝初年到清朝末年,中華大地遭受了極寒的“小冰河時期”。
只不過明朝則更加倒黴,正好處於了中間位置,是整個“小冰河時期”最寒冷的階段。
那麼三百年前的中國到底冷到了什麼程度?
我們不妨翻開史書的記載來研究一番,相信史書上觸目驚心的數字會讓人感到害怕。
眾所周知,中國有四大火爐城市,南京就是其中之一。想必現代的南京人已經見識過了南京夏天時的燥熱,確實如同被悶入火爐中一樣,讓人有些無法忍受。
按照《明史·五行志》的記載,南京正常情況是冬天少有風雪,可明朝時卻“冬奇寒,河凍數日不解”。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河凍居然處於數日不解的狀態,恐怕要比如今的東北地區還要寒冷。
此外《閱世編》中記載了安徽地區冬天的天氣情況,書載“大雪數天,平地積三尺。”
按照現代的長度單位進行換算,三尺就相當於一米左右。
史書中的這些數字確實是觸目驚心,平地可以使積雪厚度達到一米左右,若是八九歲的孩童在其中,恐怕都不能露頭。
華東地區如此寒冷,那麼一向暖和的南方又是一種怎樣的情況?
《廣東通志》記載,公元1506年廣州瓊州千里飄雪,境內積雪達數尺之厚。最冷的時候雪線甚至覆蓋了海南島北部,用萬里冰封來形容都不為過。
北方人還好,他們習慣於入冬之前準備過冬的衣被,長久下來也積攢了不少過冬的衣物,勉強可以捱過這種極寒的天氣。
而南方人之前已經習慣了四季如春的生活,從未想過會遇到如此寒冷且持久的極寒天氣,自然也就沒有準備禦寒的衣物。
可當全國性的極寒天氣席捲而來時,他們再想購買禦寒衣物已經來不及了。
雖然當時的棉花在朱元璋的推動下已經並不稀罕,可面對全國性的災難,不僅讓棉花的需求暴增,而且寒災後往往伴隨著旱災,棉花產量一再降低,這就導致棉花價格一路走高,堪比黃金,普通人已經無法承受。
因此僅廣東地區就有數以萬計的人被凍死。
很難想象,在冰天雪地之中,人們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夜間也沒有棉被保暖,那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無助和絕望。
透過以上史籍的記載不難看出,在300多年前的中國,冬天極寒且持久,從南到北氣溫逐漸寒冷,而寒災過後總伴隨著旱災,因此也就加劇了明朝的滅亡。
雖然從史籍中見識到了明朝時期的寒冷,可這樣極寒天氣的危害有多大?除了人們要承受寒冷之外,還要面臨怎樣的困難?
首先就是糧食大量減產。
這不僅是因為極寒天氣給農作物帶來的毀滅性的打擊,還因為寒災過後一般都會出現旱災。
從古籍《閱世編》中可以發現,當時的雨雪出現嚴重地南移現象,這就導致了河洛,齊魯、吳越、荊楚、三輔等重要產糧地區都出現了連續的大旱災。
眾所周知,荊楚地區一直被譽為天下糧倉,這一點在三國時代就已經非常凸顯。如果這裡出現旱災,全國的日子都不好過。
其次牲畜被大量凍死。
古代用於耕種的牲畜價格本來就貴,在長久的極寒天氣下,牲畜連續被凍死,那麼這無疑是斷了普通百姓的生路。
除此之外還有交通。
《北遊錄》、《閱世編》、《明史·五行志》以及《庸閒齋筆記》等眾多史料中,都記載了當時的交通運輸情況。按照這些史籍的記載,可以說當時全國的河面幾乎都處於冰凍狀態。
水路不通,陸路同樣如此。三尺厚的積雪那真是寸步難行,別說是馬車無法前進,就是步行都頗為艱難,這也就導致了貨物流通緩慢,上傳下達的時間受阻,因此皇帝下達的許多命令要很久後才能傳達,尤其是南方,以及其他邊遠地區。
在如此之多的難題之下,所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人口銳減,甚至是朝代的更迭。
其實“小冰河時期”在中國歷史上已經多次出現,且每次出現都會發生朝代更迭的情況。
對此最早的記載見於商朝末年,其次是東漢末年,然後是唐朝末年,最後就是明朝末年。
是否發現了一個規律?只要這種極寒天氣出現,朝廷又處理不當,就很可能引起農民起義,最終使得朝代更迭。
不僅如此,每次出現極寒天氣,也都會出現人口銳減的情況。
雖然商朝因為史料的缺失而不知確切的數字,但史書記載了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的這段時間,人口數量已經銳減到可憐的七百餘萬。
如果說是因為戰爭而導致人口的銳減,那麼歷史上和三國一樣的亂世並不少,為何偏偏三國時期的人口減少得如此厲害?
就算是明朝,人口也至少減少了一半。
雖然天氣極其寒冷,面臨的難題也非常多,但人們也不是毫無辦法,古人還是想了一些辦法來抵禦嚴寒。
比如《齊民要術》中曾提到,古人為了抵禦這種極端天氣,會採用燻煙、培土、包裹等方法。
比如保暖方面就使用煙燻法。這個方法主要是使用落葉、幹糞以及柴草等燃燒物燃燒後釋放出來的煙霧來減弱地面的冷氣輻射,提高溫度。
對於農作物則使用培土法。也就是使用鬆軟的泥土將農作物的土層加高加厚,將土壤覆蓋到根莖以上,以此達到保暖的效果。
至於果樹等樹木,則會使用包裹法。顧名思義,就是給樹木外面裹上一層保暖物。這個方法直到現在還一直沿用著。
不過人工防禦始終只是用於一時之急,在長期的極寒天氣之下,人力已經無法阻擋,因此在當時有許多植物和果樹都因為天氣原因而無法種植。
比如荔枝、椰子以及檳榔等,都因此而南移,以至於曾經盛產這些果實的福建以及廣西等地很久都看不到它們的身影。直到“小冰河”徹底過去之後,這些樹木才重新發芽。
當然,也預示著新的篇章即將展開。
參考資料:《明史》、《齊民要術》、《北遊錄》、《閱世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