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7月,劉伯承元帥與鄧小平同志率領12萬大軍強渡黃河,殲滅了九個半旅後,開始朝著大別山方向進行了長達千里的戰略躍進。
在經歷長達一個月的艱難跋涉與敵人的反覆圍剿追捕後,大軍終於抵達大別山。
可就在劉鄧大軍相當疲倦之時,國民黨40師卻前來挑釁,以至於劉鄧二人特地下令,
“我軍力量分散,不宜對40師打無把握戰”。
然而一縱司令員楊勇卻一再堅持並表示這一仗非打不可,“大別山首戰”就此拉開了序幕,最終我軍在付出傷亡800人的代價後,殲滅了1.2萬敵人,成為了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後的第一場重大勝利。
那為何劉伯承元帥在剛開始不支援打這場戰鬥,而楊勇卻要堅持到底?長途跋涉的劉鄧大軍,究竟是如何打出1:15的戰損比的?這場“大別山首戰”又究竟有著怎樣的內幕呢?
千里躍進與難題
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之所以選擇這裡是因為這座坐落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的山巒,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位置,甚至可以說這裡就是我軍奪取中原、進軍江南的最好支點。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後,宛如一根釘子插在了國民黨統治區域的腹地,因此也讓蔣介石坐立難安。
為了能夠拔除這顆“釘子”,蔣介石讓白崇禧指揮了累計12個整編師朝劉鄧大軍發起進攻,這其中包括了從皖西調來的46師、48師,從粵東地區調來的第40師、第7師等等精銳。
尤其是第40師,實力很受劉伯承元帥等人的認可。
其實我軍剛剛抵達大別山南側的時候,並沒有要和國民黨打硬仗的打算,因為當時已是深秋,寒冷而漫長的冬季即將來臨,而部隊裡是既沒有棉衣也沒有物資,因此籌備物資才是第一要義。
為此,劉伯承元帥與鄧小平同志二人決定將部隊給分散開來,一部分去繼續開闢革命根據地,另一部分則是化整為零,給我軍準備禦寒裝備。
所以1947年10月24日,二人向全軍釋出了命令,“先解決冬衣問題,再集中力量打幾個殲滅戰。”
然而我軍佈置得很好,奈何國民黨咄咄逼人,他們準備在我軍做好整頓之前對我軍發起突襲。
其中國民黨40師,就接到了蔣介石的命令,對我軍展開圍剿,這讓一縱隊的司令員楊勇感覺到非常惱火,他與政委蘇振華等人開會過後,緊急制定出了一個作戰計劃,然後交由劉伯承元帥與鄧小平同志二人審批。
劉伯承元帥本來是不想打這場戰鬥的,不僅僅是因為物資短缺,更因為我軍剛剛抵達大別山沒有什麼群眾基礎,行軍過程中大量裝備丟失、火力很弱。
而且習慣在北方作戰的戰士們來到了南方之後也很不習慣,有很多戰士都病倒了,這種情況下,在陌生環境中與國民黨軍隊作戰是不理智的。
可縱然有如此多的“不打仗”的理由,劉伯承元帥最終還是同意了楊勇的作戰請求。
大別山首戰
劉伯承元帥之所以會答應打這場仗,原因有三。
一是部隊長途遷徙需要鼓舞士氣,二是此番重創國民黨能夠迎來一段較長的發展時間,三則是楊勇提出的作戰計劃,是切實可行的。
雖然作為敵人的國民黨第40師很不好打,該部不僅人數眾多,而且裝配有最好的美式裝備,是根硬骨頭。
不過這倒也不全是壞處,也正因為自詡實力強悍,這支部隊很快就露出了孤軍冒進、驕橫輕敵的弱點,而這也正是楊勇作戰計劃的起點與核心。
楊勇準備在敵人必定會經過的高山部地區,提前佈置好三面埋伏,以此來將該地區做成一個“口袋”。
只要40師敢踏進來,提前埋伏在周圍的一縱、六縱以及中原獨立旅,就能將這支部隊吃個乾乾淨淨。
唯一要考慮的就是敵軍附近有兩個桂系師可能會來支援,但這也不是太大的麻煩,二縱、三縱以及鄂豫軍區的主力完全可以拖住。
計劃制定好,接下來就是實施了。
10月25日晚第一縱隊和中原獨立旅率先抵達埋伏區域,10月26日第六縱隊同樣也埋伏完畢,確定二縱和三縱隨時可以執行阻擊任務後,我軍當即丟擲了“誘餌”——假裝想要搶佔廣濟和武穴地區。
我軍只是做了個假動作,蔣介石卻是慌了神,嚴令國民黨第82旅和40師快速行軍,讓他們搶在我軍之前佔領廣濟和武穴兩地,親手教他們送進了“死亡陷阱”。
其實這兩支部隊本來有幸存的機會的,就在10月25日晚,82旅長官還向上級稟報了,部隊太過疲憊、掉隊情況太過嚴重的事情,提出了原地休整一天的請求
上級長官也覺得有道理,畢竟跟著劉鄧大軍跑了上千裡,這支部隊實在是太累了,作戰實力已經嚴重摺損,還是穩妥一些的好.
奈何遠在天邊的蔣介石,根本不管這些,電話裡直接駁斥了他們的請求,大罵一頓後要求他們立刻行軍。
接下來事情的發展就基本上和我軍預料的一樣了,10月26日拂曉正好下起了雨,霧濛濛的天氣裡,國民黨計程車兵們垂著頭趕路,間歇性的還能碰到一些我軍的零散部隊。
82旅和40師的長官根本就沒當回事,以為他們碰到的是游擊隊,於是順便就進行了一番追繳,卻沒想到這其實是我軍的部分主力,以至於他們最終踏進了“口袋”,與我軍展開了一番激戰。
雖然我軍提前作出了部署,但是40師和82旅畢竟是國民黨裡的王牌部隊,因此雙方還是進行了一番慘烈的角逐,其中情況最慘烈的就是陣地戰,國民黨軍隊妄圖堅守住,等待其他部隊來源,因此敵我雙方反覆對陣地爭奪了13次,最終敵軍成功被我軍打敗,開始了最後的殲滅戰。
勝利的落幕
10月26日晚,第一縱隊司令員楊勇與政委蘇振華等人共同主持了作戰會議,這次會議上他們針對圍剿國民黨40師和82旅作出了細緻分工,立志要以四面包圍的形式,將敵人全殲於清水河以及高山鋪地區。
此時此刻,被圍堵的國民黨部隊還在期盼同僚的援助,卻不想他們的援兵根本就是自身難保。
而隨著時間過去,局勢對於他們也越來越不利,10月27日清晨的時候,六縱也加入到了圍剿中來,國民黨殘部開始還想突圍,但奈何四周都是銅牆鐵壁,就連原本安排用來圍點打援的二縱都結束任務前來支援了。
以至於國民黨部隊計程車氣越來越低迷,打到最後有很多戰士直接就放下武器投降了,整場戰役加起來也沒用到兩天時間。
在這場高山鋪戰役中,除了部分投降的俘虜之外,國民黨第40師和第52師的82旅被我軍全殲,累計傷亡人數高達1.2萬人,而我軍的傷亡人數則僅有800人,敵我雙方的傷亡比高達15:1,在整個解放戰爭中,這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更重要的是,高山鋪戰役的勝利宣誓了我軍在進入中原地區後首戰大捷,這不僅鼓舞了戰士們計程車氣,同時也給大別山以及中原地區的人民群眾們帶來了戰爭勝利的信心。
由於這場戰役所帶來的良性影響,我軍很快就在大別山地區站穩腳跟並重新建立起了根據地,由此可見,楊勇司令可謂是功不可沒。
那為什麼我軍能夠以如此小的傷亡打出這麼漂亮的戰役呢?
原因主要包括以下4條。
第一,我軍以逸待勞,提前設伏,打了國民黨部隊一個措手不及。
第二,我軍一鼓作氣,直接摧毀了國民黨部隊計程車氣。
第三,我軍令行禁止,籌劃得當,整場戰役中全程都控制著節奏。
第四,我軍仁者之師,繳槍不殺,給予了國民黨士兵投降的機會。
俗話說得好,“窺一斑而知全貌”,國民黨被消滅的40師和52師的82旅,其實可以看作整個國民黨部隊的一個縮影。
而他們的失敗與整個國民黨軍隊的敗亡也基本是一個框架,都是蔣介石瞎指揮、部隊太狂妄、士兵不死戰等等因素綜合影響下的結果,從這裡就能看得出來,國民黨的敗亡早就已成定局。
反觀我黨,劉伯承元帥與鄧小平同志二人雖然一開始不支援打這場仗,但那是出於全域性考慮的。
倘若40師和82旅沒有愚蠢的盲目追擊,這場仗根本就打不起來,而楊勇作為前線指揮將領,敏銳地察覺到了戰局的機會,並且用道理說服了自己的長官,最終促成了這場大勝,這種上下一心的精神哪裡是國民黨能夠比擬的呢?這才是真正的“仁者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