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戰到撤軍回國,中越戰爭前後只有28天,解放軍順利完成預定任務,殲敵57000多越軍,將越北地區的軍事設施全部摧毀,沉重打擊了越南黎筍集團的氣焰。
但是,這次作戰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尤其是相當數量的部隊不善於偵察敵情。據東線指揮部參謀長周德禮回憶,一些部隊只會向總部討要敵情,自己不會偵察,敵情不明似乎是總部的責任。
總部的戰場情報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大多是透過電臺監聽、密碼破譯等技術手段,來了解敵軍的動向,再通報給前線部隊。如果敵人採用欺騙、佯動等方法來對抗電子竊聽,總部情報的準確度就會大打折扣。
更何況,越軍連排級小部隊的主觀能動性很強,即使是打散後,仍然會自主發動襲擊,我軍總部很難察覺他們的動向,只能靠前線部隊自己應對。
如果前線部隊的偵察能力較強,不僅能摸清當面敵情,還能上報總部,分享給其他部隊。事實上,當代的美、俄等先進國家軍隊一直致力於建立完善的戰術情報網路,就是想讓使每支部隊甚至單兵成為全軍的耳目和觸手,實現情報的實時共享。
在上世紀70年代,解放軍當然不可能做過這一點,再加上這場戰爭發生在越南境內,整個過程十分短促,戰場形勢與環境又複雜多變,參戰部隊無法準確掌握敵情,也是情有可原。
不過,這些客觀原因並不能掩蓋基層部隊偵察能力弱的缺點,打了很多糊塗仗。比如探某戰鬥,163師估計守敵只有一個加強連,決心以一個營奪取探某。
直到前兩次進攻受挫,才確信守敵兵力大大超出預計,不得不向上級請求增援,終於成功奪取探某。戰後發現探某守軍竟然多達2個步兵營和1個高炮營。
作為一線部隊,除了技術手段外,偵察兵是最主要的敵情獲取途徑,我軍在歷史上向來重視偵察兵的作用,描寫偵察兵的電影就有好多部,能當上偵察兵的戰士,絕對是部隊裡的精英。
事實上,在戰爭爆發之前,我軍已經向敵境內派遣偵察兵,收集各處越軍的駐防情況,並組織小分隊前出捕俘,也就是俗稱的“抓舌頭”,這是偵察敵情最直接的辦法。
像廣西龍邦地區的邊防部隊,配合野戰部隊的偵察兵,曾經化裝成邊民,在92號界碑附近抓捕越南民軍,從俘虜口中得到龍邦當面的越軍詳情,為我軍的作戰決策提供了有力情報。
經歷過這場戰爭後,我軍總結經驗,大力加強偵察力量,終於在兩山輪戰中奠定基礎性勝利。各大軍區都組建偵察大隊進行輪戰,打得越南特工部隊完全喪失了鬥志。
捕俘是偵察大隊的基本作戰樣式之一,不會抓舌頭的偵察兵,怎麼能算合格的偵察兵呢。透過捕俘獲取敵情,同樣也是各偵察大隊的主要使命之一。
1984年11月中旬,昆明軍區第3偵察大隊決定,由3連負責在越南邊境的高白馬鄉地區,尋找戰機捕捉俘虜。3連先對高白馬鄉進行了詳細偵察,這裡駐有越軍106公安屯,有多個陣地和哨所,經常有零散越軍士兵行動,是捕俘的好地方。
3連組織的隊伍由2個捕俘班、6個掩護班和1個指揮組構成,由偵察科長王佑明帶隊,總共有70人,相當於一個大半個偵察連。也許有人會問,只為抓一、兩名俘虜,為什麼要出動如此龐大的隊伍?
越境捕俘是一項高風險的任務,抓捕本身也許不算很難,真正難的是把俘虜帶回來。越軍發現後,必然會派出部隊追擊,甚至還可能動用重炮攔截我捕俘部隊,避免俘虜落入我軍之手。
在早期的一些行動中,就有偵察兵執行任務時被越軍咬住,越軍不光出動特工追殺,還呼叫重炮支援,封鎖偵察兵的退路,使我軍付出了一定的代價。
因此,我軍每次發起捕俘行動,都會與炮兵進行協調,一旦越軍開炮,我軍炮兵馬上反擊,掩護偵察兵安全歸來。這是用血的教訓換來的經驗,敵後作戰絲毫馬虎不得。
而叢林裡的能見度很低,一旦與敵人遭遇就是殘酷的近戰,如果只有幾名偵察兵出擊捕俘,非常容易被敵人纏住或包圍,必須有掩護組保護他們的側翼安全。所以,每次至少出動幾十人,分工明確、相互配合,才能最大程度保證安全。
22日,捕俘1班首先秘密出境,由連長孫建國親自擔任班長,全班14人,都穿著當時罕見的迷彩服,帶著6支專為偵察兵研發的64式微聲衝鋒槍,以及多部電臺。
這一段中越邊境的地形十分複雜險惡,雖然深入越南境內只有兩、三公里,但偵察兵們需要翻越十多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平均負重36公斤,穿越茫茫的原始森林,必須時刻提防越軍佈下的陷阱和地雷,以及各種不知名的毒蟲。
經過艱難的跋涉,捕俘1班終於到達預定的捕俘地點,埋伏在6號高地與1463高地之間,然後等待越軍士兵自投羅網。捕俘2班在1班右後方的1204高地附近,作為補充。
6個掩護班潛伏在捕俘班的周圍,任務是保障他們的安全,並阻止越軍隨後的追擊。指揮組部署在觀察條件較好的1384高地,指揮整個行動。
電影裡的戰鬥總是短暫而又精彩的,可是在現實中,戰士們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等待。偵察兵藏身於異國的叢林之中,風餐露宿,夜晚只能蜷縮在地上和衣而臥,還不能睡得太死,隨時要保持警惕。
這一等就是八天,攜帶的乾糧已經變質,但戰士們強忍著吃下去,保證戰鬥時能有足夠的體力。捕俘班每天還要派偵察兵前出,隱蔽接近越軍的哨所和陣地,尋找零散的越南士兵,同時還不能被越南軍民發現,每一天彷彿都很漫長而又枯燥,極其考驗人的意志力。
到第9天即30日早晨,前出的偵察兵報告,高白馬東側的岔路口越軍活動頻繁,指揮組決定開始行動,捕俘班悄悄埋伏在一條小路的兩側,等著獵物入網。
9時多,兩名越軍沿小路向捕俘班隱藏的地點走了過來,連長孫建國與捕俘班的戰士們死死盯住這兩人,屏住呼吸等他們慢慢走近。整整九天九夜的潛伏就是為了這一時刻的出現。
當越軍走到只有兩米遠時,數名中國偵察兵一躍而起,像出籠的豹子一樣,猛地將越軍撲倒。抱腿、壓背、鎖喉一氣呵成,兩名越軍一點聲音都沒能發出來,便被中國偵察兵控制住。
不過,這個地點距離越軍106公安屯的哨所只有100米左右,儘管被俘的越軍沒有來得及叫喊和開槍,但還是被哨所裡的越軍士兵發現,哨兵立即開槍示警。指揮組的王佑明下令撤退,捕俘班押著俘虜先走,掩護班負責阻擊敵人。
越軍出動兩個排的兵力,分兩路追過來。連長何建國讓戰士押著俘虜,自己斷後。一名俘虜聽見槍聲越來越近,突然拼命跳向路邊3米多高的山崖,滾進灌木叢裡。何連長只好命令戰士開槍將其擊斃。
眼看大隊越軍即將追上來,捕俘班只有兩支56式自動步槍,火力明顯不足,無法阻止越軍逼近。正在這時,左側小高地上射來一串子彈,是掩護班的偵察兵趕到了,他們用火力攔住越軍追兵。
捕俘班趁機加快腳步鑽進林子裡,掩護班與越軍對射了一陣子,等捕俘班走遠後邊打邊撤,漸漸脫離與越軍的接觸。面對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這股越軍沒敢追進來,他們只是公安軍,不是特工,怎麼敢和中國偵察兵打一場叢林戰。
第3偵察大隊的這次捕俘作戰,在敵後潛伏九天九夜,創下了一個新紀錄。如果沒有安排足夠的兵力,撤退就不會那麼順利,捕俘的偵察兵一旦被糾纏上,別說帶回俘虜,連自己都有可能賠進去。
兩山輪戰期間,解放軍一共組織了15個偵察大隊參戰,在老山、者陰山、扣林山一線200公里長的邊境線上戰鬥,總共出境作戰250餘次,獲取情報38000多份,以傷亡80多人的代價,斃傷敵人3600名。
被偵察大隊抓到的“舌頭”多達124人,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越南特工部隊。其中戰果最大的一次戰鬥,發生在1984年7月,地點是越南4號公路附近的37洞地區北側,同樣是捕俘作戰。
我軍偵察大隊5連抓了兩名企圖越境的特工,其所屬的特工連為了追回被俘同伴,集中兵力追擊,卻遭到我軍掩護組的伏擊,一次性被擊斃24名,這個特工連元氣大傷,不得不撤回內地。
我軍後來組建特種部隊時,這些經歷過實戰、取得輝煌戰績的偵察兵,都成為特種部隊的骨幹力量。發展到今天,特種部隊已經是陸軍的一個主要兵種,每個合成化集團軍都下轄有一個精幹高效的特戰作戰旅,這是一支能讓所有敵人望而生畏的作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