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於江湖
抗戰時期八路軍有過七大“縱隊”,哪一位縱隊司令員最牛?
“縱隊”這一編制,早在1925年9月二次東征時就出現了,但是3個縱隊的規模大小各不相同:有的縱隊4個師,也有縱隊1師1旅,還有的是鄂、贛、豫等省部隊的臨時組合。
南昌起義失敗後,賀龍20軍3個師和葉挺11軍2個師2萬餘人只剩下800餘人,朱老總、陳毅改編成一個“縱隊”,包括3個步兵連、1個機炮連和1個特務連,這時候的連也叫“支隊”。
八路軍先後有過七大縱隊(其中第四縱隊的番號先後出現了2次),各縱隊司令員分別是呂正操、宋時輪、張經武、徐向前、左權(楊得志)、彭雪楓和黃克誠。
第一個成立的“縱隊”不是徐帥的第一縱隊,而是第三縱隊。
八路軍“縱隊”這個番號的出現,是全面抗戰爆發以後快速發展的必然結果。
1936年西安事變,促成了共同抗日局面的形成。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的爆發,延安主動提出把陝北紅軍改編為4個軍12個師12萬人,由林彪、賀龍、劉伯承、徐向前任軍長。
但是,南京為了刻意打壓紅軍的發展,起初只給3個師3萬人編制。後經周副主席、葉帥艱苦談判,最終爭取了3個乙種師4.5萬人的編制,林、賀、劉任師長。
八路軍沒有在編制問題上斤斤計較,馬上東渡黃河奔赴抗日第一線。
林彪、聶榮臻115師在平型關打響了第一仗,賀龍、關嚮應120師又在雁門關殲敵500餘人,劉伯承、張浩129師在陽明堡炸燬日軍飛機24架,連戰連捷轟動全國,也吸引了熱血青年紛紛來投身抗日。
這樣一來,八路軍編制不足的侷限就被放大了,於是“第三縱隊”應運而生。
在八路軍3個師佈局晉東北、晉西北和晉東南後,主席開始“撒豆成兵”。
1937年底,紅軍團長孟慶山被放單飛,奔赴冀中建立根據地。不到半年,河北遊擊軍就發展到2萬餘人,東北軍591團團長呂正操的人民自衛軍也發展到2萬餘人。很快,兩支武裝合兵一處。
如何把兩支力量擰成一股繩,主席巧妙地把“縱隊”這一“舊瓶”裝上“新酒”。八路軍總部一聲令下,孟慶山“河北遊擊軍”和呂正操“人民自衛軍”強強聯合,對外統稱“第三縱隊”。
主席、朱老總讓東北軍團長呂正操任司令員,老紅軍團長孟慶山任副手。從1938年5月到1943年9月,第三縱隊存在了5年多,著名的回民支隊就在第三縱隊,後來劃入冀魯豫軍區。
1955年大授銜,呂正操被授上將,抗戰後期離開一線的孟慶山則是少將。
就在第三縱隊在冀中成立的同時,平西區也成立了第四縱隊。
第四縱隊是由八路軍115師鄧華支隊和120師的宋時輪支隊合編而成,有5000餘人。他們開赴冀東,招兵買馬擴大地盤。河北書記李運昌是黃埔四期,他和高志遠、洪麟閣組織冀東暴動,成立了10萬之眾的冀東抗日聯軍,高志遠任總司令,洪麟閣、李運昌任副司令。
由於日偽軍瘋狂絞殺,冀東抗聯在西進途中崩潰只剩下5000餘人。1939年2月,隨著晉察冀根據地各分割槽陸續成立,第四縱隊完成了使命番號撤銷,主力併入蕭克的冀熱察挺進軍。
在八路軍、新四軍先後開始抗戰以後,千里之外的山東也有了一支抗日武裝。
1938年12月,徂徠山、天福山、黑鐵山等起義的基礎上成立了“山東縱隊”,司令員是紅軍幹部張經武,政委是重建省委的書記黎玉。山東縱隊有10個支隊和獨立團共2.45萬人。
就在山東縱隊成立前後,115師685團、115師師部和686團先後進入山東。
這樣一來,齊魯大地就出現了敵後戰場罕見的複雜局面:既有日偽軍、蔣軍于學忠部,也有115師和山東縱隊,還有劉黑七(劉桂堂)等大大小小的土匪勢力。
遠在延安的主席和太行山八路軍總部,都看到了山東抗日武裝的整合勢在必行,而整合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派遣一位資歷高、能力強、打仗猛的大將統領三軍,主席想到了129師副師長徐向前。
1939年6月,八路軍第一縱隊成立,徐帥任司令員、朱瑞任政委,統一指揮黃河以北山東、蘇北八路軍和新四軍。第一縱隊戰績很大,但始終沒能實現地區整合,而115師作為唯一“合法”番號和第一縱隊、山東縱隊難免出現各種不協調。1940年6月,徐帥奉命回延安。
1941年1月,存在一年半的一縱撤銷,主席下決心山東還是讓115師唱主角。1943年3月,延安將山東根據地115師與山東軍區合併,羅榮桓任司令員兼政委實現一元化。
一縱司令員徐向前是元帥,政委朱瑞犧牲於解放戰場的義縣,參謀長羅舜初是中將。
八路軍七大縱隊中,第四縱隊、第五縱隊都源出於“第二縱隊”。
第二縱隊成立於1940年2月,由344旅、青年決死三縱、新1旅、獨立遊擊支隊等組成,主要為了統一指揮太行山南部抗日武裝,司令員是左權,政委是115師344旅政委黃克誠。
從組成來看,第二縱隊可以說僅次於第一縱隊,但是緊密程度又遠高於第一縱隊,從這個角度來看貢獻是最大的:楊得志率新2旅、回民支隊等部留守冀魯豫,黃克誠率344旅、河北抗日民軍1旅等部南下,與彭雪楓新四軍6支隊成立了第四縱隊。
很多人以為,只有林總的東野有第五縱隊,其實更早的五縱成立於八路軍時期。
1940年8月,新第四縱隊成立一個月後,又組建了第五縱隊,黃克誠任司令員兼政委。第五縱隊主要是整合隴海路以南、津浦路以東、淮河以北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地方武裝,共2萬餘人。
1941年2月,四縱改編為新四軍4師,第五縱隊改編為3師。
總的來看,八路軍第一縱隊的規格最高,司令員徐向前是元帥;山東縱隊規模最大,但總指揮張經武僅授中將;左權、彭雪楓英年早逝,呂正操、宋時輪、楊得志是上將,而黃克誠先後擔任第二、四縱隊政委以及五縱司令員兼政委,授大將實至名歸。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