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安徽省與河南省之間的區劃調整,例如五六十年代的兩次劃分。今天,我們聊聊河北省與山西省,兩個省份屬於鄰居,同時屬於北方省份。在五六十年代,山西省的50多個鄉村,陸陸續續劃入了河北省管理。一個問題出現了,這些問題為何劃入了河北省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河北省、山西省的歷史。河北省和山西省都屬於我國的北方省份,兩省交界地區的太行山脈地質結構複雜。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政權,一直是反覆對抗的關係,例如秦漢時期對抗匈奴、魏晉時期對抗鮮卑、隋唐時期對抗突厥等等。在此期間,河北省北部與山西省北部,一直是中原王朝抵禦草原騎兵南下的重要屏障。
一旦北方的遊牧政權突破了這一防線,那麼,整個華北平原基本上都無險可守。敵軍能夠長驅直入,深入中原、齊魯,甚至荊襄、兩淮等地。甚至在抗戰之前,一系列的區域性抗戰中,山西北部、河北北部,仍然是必須爭奪的戰略要地,例如察哈爾抗戰、喜峰口戰役等等。我們言歸正傳,在宋朝統治時期,由於喪失了上述戰略要地。
以至於宋朝,始終面臨北方遊牧政權的巨大威脅。13世紀,北方的元朝迅速崛起。在幾十年時間裡,迅速消滅了北方的大金國、西夏國、南方的大理國、南宋等政權,建立了一個疆域面積空前龐大的遼闊帝國。不過,隨著疆域面積的迅速擴大,缺乏管理經驗的元朝,明顯有點不適應。因為看著全國密密麻麻的幾百個州府、幾千個縣,元朝不知所措。
唐宋兩朝採用的州縣兩級區劃,對於元朝來說並不合適,也根本忙不過來。唐朝的15道和宋朝的23路都屬於監察區,最終,元朝在宋朝23路的基礎上,結合了金國行尚書檯的經驗,推出了加強版本,那就是行省制度。元朝把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例如嶺北行省、甘肅行省等等。但元朝留下的行省制度問題很多,區劃太大,管理結構過於簡單。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以後,結合元朝的使用經驗,在元朝行省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區劃。截至燕王朱棣在位時期,隨著明朝的遷都,明朝擁有了南北兩個都城,此時的明朝形成了兩京一十三省的區劃格局。我國很多省份的區劃,都是在明朝統治時期確立的,例如山西省、河南省、山東省等等,與現在的區劃非常接近。
當時,河北省被稱為北直隸,山西省的區劃則已經形成。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山西與北直隸的省界,基本上以太行山脈為界限,但形成了雙方犬牙交錯的情況。17世紀中期,清朝確立了自己的統治以後,南直隸的地位下降,更名為江南省。後來,又分為了安徽省、江蘇省。北直隸被更名為直隸省,也就是現在河北省的前身。
在清朝統治時期,湖北省、湖南省等省份設立,直隸省的區劃也穩定下來。1912年,清朝滅亡以後,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局面,各路軍閥混戰嚴重。對於山西的煤炭資源,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其實,河北省的部分地區,也有儲量豐富的煤炭資源。例如河北省井陘縣,早在清朝統治的末期,就發現了儲量巨大的煤炭資源。不過,當時的開採能力有限。
在抗日戰爭時期,利用河北、山西的地質結構,抗戰軍民建立了一系列的根據地,沉重打擊了華北地區的日本軍隊。一轉眼到了建國之初,隨著大規模戰爭的基本結束,我國進入了戰後重建和經濟建設階段的工作。與此同時,一系列的專案陸續展開。從50年代前期開始,山西與河北交界地區的一系列區劃調整陸續開始,不過面積並不算大。
1953年,山西省晉北專區繁峙縣的4個鄉村,劃入了河北省阜平縣管理。1955年,山西省平定縣的23個鄉村,劃入了河北省井陘縣管理。不得不說,隨著一系列的探測,井陘縣發現了各種資源,屬於我國少有的非金屬資源大縣。僅僅是石灰石儲量,就達到了130億噸左右。此外,還有超過8000萬噸的陶瓷粘土儲量,這些數字非常喜人。
工業建設離不開各方面的資源,例如石油、鋼鐵、煤炭、石灰等等。為了更好的建設井陘縣礦區,山西省的23個鄉村劃入了井陘縣管理,有利於各種工程的進一步拓展。就在同一年,山西省左權縣的堖溝鄉10多個鄉村,劃入了河北省的武安縣管理。其實這一點很有意思,1952年,為了治理黃河,河北省把自己的東明縣、長垣縣、清豐縣、南樂縣等地,劃入了河南省管理。
為了彌補河北省的損失,河南省把自己北部的武安縣、涉縣、臨漳縣等地,劃入了河北省管理。結果,武安縣剛剛劃入河北省,就探測出儲量豐富的煤炭和鐵礦資源。為此,河北省還專門設立了礦區。為了發展武安縣的礦產資源,堖溝鄉被劃入了河北省管理。1959年,隨著井陘縣礦區進一步的擴大,山西省平定縣的4個鄉村,又劃入了河北省井陘縣。
至此,河北省與山西省50年代的區劃調整結束。透過統計,山西省總計有50多個鄉村,陸陸續續劃入了河北省管理。當然,河北省並不總是“只進不出。”1962年,河北省陽原縣的5個村莊,劃入了山西省雁北專區的廣靈縣管理。截至這個時候,河北省與山西省的省界,基本上穩定下來。
關於我國各地區劃調整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