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隊司令陳賡
1946年11月28日晚,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陳賡部,在太嶽軍區第24旅、晉綏軍區第359旅及獨立第4旅配合下,一舉攻克山西西部的隰縣縣城,全殲守敵,俘虜2800餘人,繳獲山炮1門、迫擊炮4門、重機槍2挺、輕機槍195挺、步槍1200餘支及大批彈藥糧食等物資,但此戰最大的成就就是俘虜了敵上將總指揮楊澄源,這是解放戰爭中我軍俘虜的為數不多的上將之一,也是活捉的第一位國民黨軍上將。
那麼,堂堂上將在全面內戰初期為何會呆在一座縣城裡,身邊又為何僅數千守軍呢?楊澄源生於1889年,算是晉綏軍中資歷最老的將領之一,從太原陸軍小學畢業時還正處於清朝光緒年間,宣統元年即1909年就到日本留學,曾學習於東京振武學校和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與蔣介石及“山西王”閻錫山都是校友,辛亥革命後回國先後擔任山西省軍官教導團團長、保安2縱司令、第69師師長、第34軍軍長,軍銜也提升為上將。
▲晉西地區
工兵上將奉命鎮守晉西
但解放戰爭初期,楊澄源的職務卻是晉西區總指揮,晉西14縣雖然偏處黃河東岸,全面抗戰時期卻是閻錫山晉綏系賴以生存的根基。全面抗戰時期,日寇攻入山西,短短數月間省會太原等主要城市全部淪陷,晉綏軍在忻口抵抗失敗後一路潰退,最後撤入晉西呂梁山區,閻錫山甚至還撤過黃河跑到了陝西省境內,局勢稍稍穩定後才跑回來,地盤也僅剩下晉西一隅。後來,倖存的十餘萬晉綏軍一直龜縮在這十幾座縣城,直到抗戰勝利才四處跑著接收地盤,從日偽軍手中重新接掌了山西大部。
有了這段淵源,晉西地區在閻錫山的眼裡,重要性可想而知,抗戰時期,為了確保這僅有的存身之地,閻氏拼命在此囤積物資,並加固城池、大修工事,而隰縣作為晉西統治中心、抗戰初期第二戰區長官公署所在地,更是重中之重;為此,閻錫山將楊澄源安排在這裡,因為他當年在日本留學時,學的就是工兵專科,現在更是晉綏軍中公認的“工兵專家”。
▲晉綏軍官兵
晉西防禦工事的確堅固
楊澄源也的確不負盛名,經數年苦心經營,將隰縣周邊山腳全部切成人工斷崖,並修築了近百座石頭碉堡、近千個土碉堡,彼此有交通壕相連,總長度超過20000米。城外的制高點遍佈明碉暗堡,工事從山頂一直延伸到山腳下,外圍挖有8米深的外壕,挖出的泥土沿著塹壕築起高3米、厚2米的圍牆,稱為“城外牆”;內部火力點密佈,還配備山炮。隰縣的城防工事更是以堅固聞名,號稱“鐵壁壁壘”。因此,楊澄源將自己的晉西地區總指揮部和第六行政區督查專員公署都設在了城內。
但駐守隰縣的守軍卻非常薄弱,總人數雖有3000,但正規軍僅有晉綏軍第45師2團的兩個連,另外還有保安第25團、第26團1800餘人稍具戰鬥力,其餘都是散兵遊勇,不堪一擊。之所以沒有正規軍駐守,是因為晉綏軍在全面抗戰時期損失頗重,抗戰勝利後雖然招降納叛,甚至不惜留用日軍,但也僅拼湊了11萬餘人,還屢遭打擊,損失慘重,一度不得不請中央軍入晉,協助防守。
▲胡宗南戎裝照
兵力單薄難以堅守縣城
11月上旬,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為集中兵力偷襲延安,從晉南地區抽走中央軍4個旅西渡黃河入陝,閻錫山無奈,只好挖東牆補西牆,從晉西抽調兵力接防,最後抽得僅剩晉綏軍第45師1團千餘正規軍,加上保安團等地方武裝,也就堪堪萬餘人;第45師1團還要駐守連線晉西北、晉西南的最後據點中陽縣,因此隰縣能夠屯兵3000人,已經算是“重兵”駐防了。
但這點兵力的確不是陳賡縱隊的對手,即使依託堅固城防,也僅僅堅持了3天,為下步拿下整個晉西奠定了基礎。這下,正在緊鑼密鼓籌備進攻延安的胡宗南坐不住了,因為晉西與其陝西老巢僅一河之隔,一旦有失,進攻延安的部隊側後將受到嚴重威脅,因此他只好連電南京向蔣介石請示,暫時放棄了襲擊延安的計劃。
▲晉西戰役形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