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長征到達陝北的中央紅軍提出了要東征的口號,要渡過黃河,去打閻錫山。東征的口號是毛主席提出來的。很多人不理解,紅軍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安穩的家,為什麼還要去打仗,還要東征呢?
毛主席從政治上、經濟上和軍事上講了東征的重大意義。從經濟上來說,陝北土地貧瘠,老百姓生活也很苦,突然來了那麼多紅軍,養不起。經過長征,紅軍銳減到一萬人,急需擴大兵員,陝北的兵員也很有限。
為什麼不北征,西征,和南征呢?毛主席說,向北不行,北邊是大沙漠,沒有前途。向西也不行,因為紅軍就是從西邊打過來的,不能再打回去,都知道西邊人煙稀少,而且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已經向西邊集結了。
向南更不行,陝北的南邊是陝西省的省會西安,西安自古以來就是重鎮,是國民黨反動統治在西北地區的大本營,國民黨在那裡屯有重兵,紅軍根本打不過去,也沒有什麼好地方可以去。
只有東征。閻錫山統治的山西,經濟基礎還是可以的,但是閻錫山實行法西斯式統治,欺壓剝削人民,老百姓對他比較反感。而且晉軍的戰鬥力比不過中央軍,也比不過西北的馬家軍,柿子先揀軟的捏。東征可以打土豪,籌集糧草,解決紅軍的經費問題。
東征最重要的還是政治意義。紅軍是革命的隊伍,毛主席提出紅軍要抗日,要到抗日的最前沿去。日本已經入侵華北,所以紅軍就要打到華北去,這樣可以擴大紅軍的影響力。
毛主席分析,如果形勢好的話,紅軍不僅可以打到山西,還準備打到河北去,那裡有黨的地下組織,也是抗日的最前線。即便打不到華北,也能極大地補充兵員。
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毛主席可謂是高瞻遠矚,雄才大略。陝北四周強敵環伺,並不安全,尤其是閻錫山的四個旅在陝北虎視眈眈,時刻威脅著我大後方的安全。
毛主席卻根本不把他們放在眼裡,我打我的仗,大膽離開陝北根據地,跳到外線去打。閻錫山是個土皇帝,很顧家,紅軍突然去打他的老巢,自然就能調動他在陝北的兵力,粉碎國民黨對陝甘寧根據地的“圍剿”,這叫圍魏救趙。
為了加強東征的領導,組建了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由敢於橫刀立馬的彭德懷擔任司令員,毛主席自薦,擔任政委。毛主席要和彭德懷一起離開陝北,到前線去指揮打仗。
東征戰役歷時100多天,轉戰了山西50多個縣,殲敵1萬多人,最重要的是補充紅軍近萬人,籌款50多萬元。東征宣傳了抗日,擴大了紅軍的隊伍和影響力,完全實現了毛主席的戰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