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7天皇帝,幹1127件壞事;不到40天,父子三人接連殞命,當這些看似不合常理的事情,如果同專制皇權攪在一起時,所有的不合理,也都有了合理存在的可能。
海昏簡牘研究團隊從海昏侯墓出土簡牘中釋讀出一封漢代國除詔書實物。
詔書中發現了兩條從未載入史冊的資訊:
1、劉賀死亡的具體時間:神爵三年九月乙巳(公元前59年9月8日);
2、國除詔書從長安送達豫章郡的具體時間:神爵三年十月甲申(公元前59年10月17日)。
這兩個時間間隔不到40天,意味著在劉賀死後十幾天裡,他的兩個兒子劉充國、劉奉親也接連離世,是什麼原因導致兩個當時年僅十幾歲的孩子早殤?這背後是否隱藏有不可告人的政治陰謀?
一種說法是,海昏侯國地處南方,多瘴氣,且環境惡劣,兩子因水土不服,導致早殤。
從出土簡牘中可以印證海昏侯國確實環境惡劣,豫章郡太守廖在奏議中提到過海昏侯國“數水旱,多災害”。
因此,這一說法也有一定道理,但會不會還有其他可能?
比如有沒有可能是:漢宣帝秘密授意豫章郡太守廖殺害了劉賀的兩個兒子。
然後製造“天絕之”的輿論,再透過大臣討論,形成朝議,最終順理成章廢除海昏侯國,以便清除潛在政治隱患。
01 疑點
劉賀去世13年後,在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漢元帝恢復了海昏侯國,冊封劉賀另一個兒子劉代宗為第二任海昏侯。
在劉賀墓旁邊的5號墓,它的主人便是劉充國,去世時年齡不超過15歲,那麼可以推測作為弟弟的劉代宗年齡只會更小。
如果哥哥劉充國、劉奉親尚且因水土不服去世,那年齡更小、身體只會更孱弱的劉代宗,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是怎麼存活下來的?
況且劉充國、劉奉親兄弟二人在劉賀死後沒多久相繼去世,時間節點是否太過巧合?
從豫章郡到長安,所有資訊都要透過驛站傳遞,所以,我們先從西漢驛站的郵遞速度開始探索。
在《漢書·趙充國傳》中記載過一段故事,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趙充國在金城將擬好的作戰計劃上報朝廷。
6月28日由金城寄出,7月5日到達長安,漢宣帝緊急批覆,前後共用了7天時間(當時使用的是武帝朝新造的“太初曆”,6月只有29天)。
如果第7天郵寄到長安,那麼在驛路上的時間大約為6天。
從金城到長安有多遠呢?根據《後漢書·郡國志》記載,金城在“洛陽西二千八百里”,而長安在“洛陽西九百五十里”,兩地的實際距離應為一千八百五十里。
這樣算下來,平均每天可以走三百多里路程。
也是在《後漢書·郡國志》中記載,豫章郡在“洛陽南二千七百里”。
距離長安也應該有不少於兩千七百里的路程,與金城到長安相比,豫章郡到長安崇山峻嶺更多。
如果按照每天三百多里路程計算,從豫章郡到達長安,至少需要9天時間。
根據專家解讀,按照西漢行政流程,劉賀去世後,豫章郡太守廖首先要向朝廷報喪,並上報劉充國作為海昏侯國繼承人選。
劉充國、劉奉親死後,豫章太守廖再次上書朝廷,提議廢除海昏侯國。
接著中央官員朝議,皇帝同意後成為最高意志,最後由中央向豫章郡地方傳達詔書。
假如劉賀去世當天,豫章郡立刻上報朝廷,需要用去1天時間,這時可以確定劉充國、劉奉親都還沒去世;
太守廖上書朝廷,建議除國,需要9天時間才能從豫章到長安,這時,可以確定劉充國、劉奉親兩人已經去世。
假設太守廖的奏章沒有任何滯留,漢宣帝立即下詔讓大臣議論,用去1天,接著制發詔書用去1天,國除詔書下發至豫章郡再用去9天,總共是21天時間。
40天減去這21天,也就意味著不到19天的時間,劉賀的兩位繼承人接連去世,時間之短是不是有些離譜?
在出土的5200枚簡牘中,有一篇《悼亡賦》,其中明確記載了劉賀是從8月份開始發病,直到9月份才去世。劉賀從病發到去世,尚且能維持一個月。
而兩個十幾歲的孩子還不如重病在身的劉賀,在父親死後僅僅十幾天裡,就恰當其時地突然暴亡?
這是不是巧合的有點離譜了?
02 一段兄弟鬩於牆的皇家往事
同樣是發生在封建帝王家裡的一段兄弟相殘的故事,與漢朝的這段歷史到有幾分相似,或許可以供我們借鑑參考。
清朝滅亡後的某天,年幼的溥傑和末代皇帝溥儀在養心殿玩耍時,發現了一座佛龕,裡面藏有一封乾隆帝留下的密詔。
只見密詔外寫著:後世敢有開啟此詔者,便不再是我愛新覺羅的子孫。
然而兩人畢竟年幼,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溥儀命令溥傑打開了密詔,竟然發現裡面記錄著雍正殺害自己兩個親弟弟胤禩和胤禟的經過。
在清朝歷史上,康熙晚年皇子爭鬥非常激烈,而雍正即位後,沒多久,史書記載,胤禩和胤禟便“暴病而亡”。
令人意外的是,當乾隆即位多年後,降旨恢復了胤祀和胤禟的名譽,並將二人重新收入皇室玉牒。
同樣受到雍正迫害的還有皇十子胤俄和雍正的親兄弟皇十四子胤禵。
胤俄在雍正二年四月,被圈禁革爵。胤禵同樣也被雍正削爵,軟禁在壽皇殿。
然而,在乾隆即位後,不僅釋放了自己的兩位叔叔,而且授予他們很高的爵位。
歷史有時候總是驚人的相似,按輩分,漢宣帝劉詢與劉充國、劉奉親是兄弟,而劉充國、劉奉親兄弟兩人在十幾天裡就突然病故,海昏侯國被廢除。
然而當漢元帝即位後,又恢復了海昏侯國,並冊封自己的叔叔,也就是劉賀的另一個兒子劉代宗承襲爵位。
無獨有偶的是,史書記載,在漢宣帝五鳳四年(前54年),燕王劉胥因詛咒漢宣帝一事被告發,被迫自殺,封國廢除、子女皆被免為庶人。
但漢元帝即位後,同樣也恢復了劉胥兒子劉霸的爵位。
都是似曾相識的故事,也都像是兒子在替父親贖罪。
會不會是漢宣帝在晚年時,對自己授意迫害兄弟宗親的事感到後悔,並在臨終前,囑咐自己的兒子要恢復劉賀和劉胥子孫的爵位?
事實上,這種可能性是有的。
03 漢宣帝的動機:一生被猜忌的劉賀
漢宣帝繼位以來,一直猜忌劉賀。因張敞在劉賀當皇帝時,曾上奏疏指責劉賀任用小人,昏庸無道。被認為與劉賀有過節。於是為了方便監視劉賀,漢宣帝就把張敞調往山陽郡做太守。
元康二年(前64年),漢宣帝曾給山陽太守張敞發過一份密詔,要求張敞要“謹防盜賊,注意監察往來過客”。同時在詔書最後囑咐到:“毋下所賜書”(不要向其他人洩露這份詔書!)
張敞接到詔書後,心領神會,不僅加強了對劉賀的監控,關於劉賀的一言一行,也隨時向漢宣帝彙報。
即使當漢宣帝已經覺得“賀不足忌”,但仍然沒有放鬆對他的提防。
畢竟劉賀是做過皇帝的人,是一面旗幟,如果被反對自己的人利用,必定會對皇權構成威脅。
元康三年(前63年),漢宣帝表面上冊封劉賀為海昏侯,但實際上是把劉賀放逐到更邊遠的地區。同時不允許劉賀入朝祭祀宗廟,朝見天子、太后。
劉賀在海昏侯國期間,雖然遠離政治中心,但依然受到迫害。
負責監視劉賀的揚州刺史呂柯為了“順承上意”,便檢舉海昏侯劉賀與地方官吏,原豫章郡太守孫萬世往來交通,並說了很多大逆不道的話。
於是,漢宣帝藉機打壓,把封給劉賀的四千戶食邑削去了三千戶。
並且在劉賀死後,還有繼承人的情況下,依然廢除了海昏侯國。
這些都足以說明,漢宣帝對海昏侯劉賀以及他的繼承人們是極其不放心的。
因此,面對威脅皇權的隱患,漢宣帝有痛下殺手的動機。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這是漢宣帝告誡自己兒子的話,漢朝治國,“外儒內法”,“霸道”和“王道”並行。
深得其中精髓的漢宣帝,雖然仁慈愛民,但骨子裡也有封建帝王“心狠手辣”的一面。
族滅霍氏,逼皇后自盡,這也是漢宣帝劉詢做出的事情。
因此,面對威脅,漢宣帝不僅有動機,也能做出這種事來。
04 還原事件真相
或許故事的發展是這樣的,當太守廖得知劉賀病重後,立刻秘密上報告漢宣帝。於是,漢宣帝下發密旨,太守廖“心領神會”。
在劉賀去世後沒多久,太守廖便秘密害死了劉賀的兩個孩子,並主動上書朝廷,揚言是“天”要絕海昏侯國,因此請求“順從天意”,廢除該國。
或許在這個過程中,劉賀家人為保護兩個孩子的安全,也曾與太守廖鬥智鬥勇,但終究勢單力薄,敵不過命運安排。
當漢宣帝收到奏議後,便立刻下發給朝廷中二千石以上大臣集體討論,最終統一思想,形成集體意志,決定廢除海昏侯國。或許漢宣帝這麼做,可以讓他少一些負罪感。
05 結 語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是趙匡胤的一句千古名言。專制皇權的唯一性,決定了最高統治者活下去的唯一辦法就是幹掉所有競爭對手,哪怕只是個隱患也不行。
一山不容二虎,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皇帝,哪怕只是個已經廢掉的皇帝也不行。
曹操晚年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道:如果要我放權,把權力全部交還給朝廷,然後回到自己的封地安享晚年,這是不行的。為什麼呢?“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害怕自己放下兵權,會被別人謀害。)
曹操的這段話很真實,人一旦站在專制皇權的最頂端,那就意味著已經沒有任何退路可走。
只不過遺憾的是,劉賀莽莽撞撞地從山頂跌了下來........
也就註定會成為一場專制皇權下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