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中國成立後,時任中共山西省委書記,山西省軍委司令員的程子華一心都在掛念著當年的“布衣英雄”,他曾先後六次派人去晉城尋找當年那位小販,更是把尋找範圍從山西擴大到晉、陝、豫、冀四個大省。
家境貧寒,被迫生營
他就是陳延賢,1911年,出生于山西省的一個小山村裡,生不逢時的他,一出生就趕上了炮火紛爭的年代。父母世代為農,家境更是貧寒,一家人艱難地維持生計。
他出生的第二年清政府滅亡,中國處於了軍閥統治的混亂時代,作為最底層的老百姓,他們備受欺壓,加上戰爭的爆發,讓他們的生活雪上加霜,之後父母不幸離世,兩個姐妹也因為口糧緊缺被活活餓死,而在家中排行老三的陳延賢此時才年僅11歲。
父母生前並未留下任何財產,這讓他們兄妹幾人在這個艱難的歲月裡幾乎無法生存下去。還好他的祖母依舊健在,在世間總算是有個依靠,可是祖母年齡大了,身子已不如從前,這讓本就懂事的陳延賢心裡打起了要擔起家裡重擔的主意,於是在13歲那年,他決定要出門找點活幹,以賺錢來貼補家用。
當時山西的運城附近盛產食鹽,當地的鹽販子會僱傭很多年輕的勞動力當挖鹽工來挖鹽,陳延賢覺得這份工作很適合幾乎未踏入校門的自己,他便順利成為了一名挖鹽工。可時間長了以後,他發現挖鹽雖說可以賺不少錢,但基本都會被老闆扣去,最後落入自己口袋的幾乎寥寥無幾,他開始籌劃決定自己冒險開始販鹽。
雖說販賣私鹽的利潤高,但鹽當時屬於戰略物資,其經營權一直在政府手裡,如果販賣私鹽被抓到,可是要判刑關進大牢裡的。雖然很危險,但肩負著養家餬口的重任,容不得陳延賢多想,他決定冒險一試。
聰明的陳延賢知道自己必須要徹底摸清這一代的路況,找到一條能躲避軍閥設立所有關卡的路,於是他從山林裡開始摸索前行,幾天時間裡,他幾乎走遍了盧氏縣的每一片角落,以至於他對這片地形非常熟悉,後來被人稱為活地圖。
就這樣他成功做起了小販生意,賺到了不少錢,成功改善了家裡拮据的生活條件。
紅軍遇難,為其帶路
1934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軍隊對中央蘇區發起了反圍剿鬥爭,由於中央受博古等軍事調教主義的控制,以至於紅軍戰鬥失敗,於是被迫撤離,由此便開始了浩浩蕩蕩的兩萬五千里長徵之路。
而在蔣介石眼裡,紅軍已經是一敗塗地的弱者,長征只是最後無畏的掙扎,狂妄地認為消滅紅軍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紅25軍為了完成上級領導下達的指令,他們直奔豫陝地區,並開闢新的革命根據地。紅25軍3千名戰士一路向西出發。
然而,在通往豫陝地區的路上,蔣介石則親自抵達武昌,並精心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帶領了一萬餘名敵軍,企圖對紅25軍進行攔截,一網打盡。
他首先率領部隊死死守住了朱陽關和五里川這個兩個必經之地的重要關口,其次,他還增派了國民黨部隊在紅軍後方緊追不捨,企圖以前後夾擊的形勢,來消滅紅軍。
面對敵軍的封鎖計劃,紅25軍的軍長程子華和政委吳煥先等重要領導人立即召開緊急會議,他們決定無論如何都不能中了敵人的圈套,誓死也要帶領部隊突出重圍。部隊裡的戰士得知當前作戰形勢後,他們也毅然相信組織和領導,紛紛表示哪怕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打出一條血路來。
部隊裡的傷員則向領導表示自己不願拖累部隊,可以由自己掩護部隊脫險。面對戰士們的決心,程子華等人更是決定不能辜負了戰士們的信任,於是研究決定找一條能繞過山谷的小路,以繞過朱陽關和五里川這兩個關口,躲避敵人設立的關卡,那麼這時就迫切地需要一個對當地地形地勢瞭如指掌的人。
政委提出應該向當地的老百姓求助,畢竟他們應該是最瞭解當地地形的人。可是事情並沒有預想的那麼順利,由於在國民黨執政期間,大肆宣傳紅軍組織是土匪,作風行徑惡劣,讓老百姓內心都些許有些恐懼與懼怕,一見到紅軍隊伍就立即躲起來,這種情況下哪裡去找帶路人呢?
紅軍派出去的偵察兵都未能帶回來一個願意帶路的當地人,紅25軍此刻彷彿被束縛住陷入了一種困境當中無法掙脫。
就在大家幾乎感到絕望之時,程子華遇到了一位正準備趕集的“賣貨郎”陳延賢,他主動提出願意為紅軍帶路,並說明自己為了生計,每天穿梭遊走在各個地方,對於官方設立的關卡和當地的形式相當熟悉,都廖記於心。
起初的陳延賢跟其他百姓一樣,並不願意沾染是非,因為在那個年代裡他們只想活著。但當他經過紅軍部隊身邊時,聽到了紅軍戰士因為吃了百姓家曬的柿餅而受罰時,他好奇心驅使他停下腳步。
而程子華注意到了眼前這位賣貨郎便上前問路,聽到了陳延賢操著一口正宗的山西小米口音時,他倍感親切,兩人交談一番後發現原來是山西老鄉,程子華也從談話中得知了陳延賢的經歷,對他感到十分心疼。
之後陳延賢好奇地問為何要處罰那位戰士時,程子華則表明身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員就要時刻遵守黨的紀律,一心為民,一心向民。而那位戰士是由於新軍時日過長,加上口糧並不充足,於是拿了晾曬了柿餅,由於在旁邊放了錢,百姓並未看到,於是產生了一下小糾紛。雖然這件事情有些誤會,但是那位戰士還有要接受處罰。
陳延賢聽後覺得紅軍隊伍並不像以前自己認知中的那樣可怕,反而是個紀律嚴明,賞罰分明,一心為民的部隊,並不像仗勢欺人的軍閥組織一樣,於是他的內心對紅軍產生了好感,他了解到了紅軍當前危險的處境,於是決定幫其帶路。
陳延賢有些擔心,於是描述了那條小路地形地勢都比較危險,而且很少有人走,但當前的形式已經不容易做選擇了,面對前後包圍的堵截包圍,小路已是最安全的路線,於是經研究決定,第二天在陳延賢的帶領下從小路行軍。
1934年12月5日,天還沒亮時,紅軍隊伍就已經背上行囊準備出發了,為了打消敵人的疑心,於是程子華決定派一小部分戰士按照原來去朱陽關和五里川的路線行進,並在路上寫上標語和貼上標籤,給予敵人錯誤訊號,讓其以為紅軍部隊要按照原計劃繼續前進。
25軍的大部隊則跟隨陳延賢從峽谷的小路前行,由於這條小路十分狹窄,而且旁邊的巖壁非常陡峭,如果一旦被敵軍發現,將難以撤離,於是由偵察兵在前做好隱蔽工作向前摸索前進,一旦有敵軍情況立即告知大部隊,便於讓部隊躲避敵軍的伏擊和圍剿。
到了晚上,陳延賢打著買藥的名義順利進入縣城中打探城中城中敵軍情況,在得知城中並未留有國民黨軍隊時,他立即返回,將給傷員買的藥和食鹽都交給了組織,並向程子華詳細報告了城中情況,得知城中沒有國民黨隊伍時,程子華立即決定佔領盧城。
但當紅軍快到抵達縣城時,突然聽到傳來的陣陣馬蹄聲 於是陳延賢再次進城檢視,發現原來是蔣介石增派的援軍已經到達縣城,紅軍只好放棄攻佔盧城的計劃,選擇順著河流一路向西行軍。之後一直都採取小部分人掩護主力軍前行的行軍計劃一路前行。
在紅軍抵達向龍駒時,與當地的保安發生了激烈的交戰,並未與其糾纏很久,按照計劃順利抵達徐家灣,並在此休整一晚。第二天,紅軍部隊順利打敗敵軍拿下鐵鎖關,順利抵達陝南地區。
在這三天三夜的新軍路途中,陳延賢起到了決定性的帶領作用。正因為他才得以讓紅25軍躲避了敵人的圍堵攔截,打破了敵軍的“鐵桶計劃”。
一心向黨,我別無他求
在離別時,程子華拿出十五塊大洋,以表謝意,而陳延賢卻分文未收,他說:“我不缺錢,我幫你們是因為你們心裡想著老百姓哩。”
由於陳延賢執意不肯收下大洋,於是程子華和吳煥先決定給他寫一張紙條 上面蓋上軍隊的大印,並告訴他:“從現在開始,你就是一名共產黨員了。”這句話在陳延賢的心裡紮了根,他一輩子都牢牢地記著這句話,是他一輩子的追隨和信仰。
不幸的是陳延賢回家當天就被國民黨軍隊抓起了,有人指控他就是為紅軍帶路的人,經過三天三夜的嚴刑拷打,陳延賢一字未說,更沒有透露紅軍的走向。最後礙於沒有直接證據證明他就是帶路人,只好將他放了出來。
1940年,陳延賢經過奔波,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娶了一名女子,婚後,回到了盧氏縣生活。陳延賢將紅軍寫給自己的紙條藏到了屋中,也從未跟別人提起此事。直到後來盧氏縣不幸被日軍佔領,陳延賢的房屋也在日軍的惡行中燒燬,紙條已化為灰燼。
解放後,陳延賢成為了一名售貨員,他一心記掛黨組織,從1950年開始,他就不斷向當地領導他講述自己當年為紅軍帶路之事,並表示自己補交多年未繳的黨費,可是紅軍作戰計劃本就屬於機密性檔案,而且當年程子華誤把陳延賢記成了河北的“陳延獻”,程子華曾先後6次派人尋找其下落都未能找到。
直到1983年在中央軍委對紅25軍的行軍記錄進行整理之時,又再次尋找這位“布衣英雄”,於是將之前的尋找範圍擴大至晉、冀、豫、陝四地。最終在河南省盧氏縣找到了這位當年的賣貨郎帶路人陳延賢,可遺憾的是此時的陳延賢已處於晚年,因已神志不清,後因病情加重離世。
陳延賢的女兒說,父親生前的遺願就是死後能葬在黨校旁邊,這樣他就能緊靠黨組織了,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他一生的心願,可惜這個願望的實現被延遲了。1996年,陳延賢被葬在了盧氏縣的黨校旁的公墓裡,實現了他最後的願望。政府特地為這位“布衣英雄”做了一塊墓碑,墓碑上有他生前最嚮往的鮮紅的五星紅旗,背面則刻著他這的豐功偉績。
現如今的社會,和平而安定,這是千千萬戰士和英雄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盛世,是他們用生命和鮮血交換來了安穩。在戰爭年代也許有很多像陳延賢這樣默默無聞的布衣英雄,他們為革命事業做出來自己最大的貢獻,卻從不求任何回報,值得我們用一生去敬仰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