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的英國作為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帶領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從19世紀60年代起以電氣化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徐徐拉開帷幕。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英、法、美等國就已邁入工業化門檻,德國和俄國則處於工業化的起步階段。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美、德等國後來居上超越了老牌霸主英國在世界工業格局中的地位,位於亞洲的日本也在明治維新以後開始奮起直追,俄國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取代腐朽的沙皇政府後也透過兩個五年計劃完成了工業化。
當英、法、美、德、俄、日等國相繼邁入工業化門檻時古老的中國在幹什麼呢?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古老的中國在被外國列強的堅船利炮強行開啟國門後跌跌撞撞邁入了近代化的門檻: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展開了一場旨在學習西方國家先進技術的洋務運動,而位於中國東方的那個島國卻展開了一場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各領域的全方位變革。洋務運動只想引進別人的堅船利炮,卻從未思索過別人為何船堅炮利。清王朝引進了西方的工業產品,卻始終沒掌握自主標準化生產的核心技術。
洋務運動作為中國近現代第一次追趕先進工業國家的嘗試以失敗告終。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忙於歐洲事務的帝國主義列強放鬆了對中國在經濟上的盤剝管制,因此這一時期中國的民族工商業迎來了一段發展高潮:1913-1928年中國公司在全國公司的比例由7%上升23%。1928年的工業總產值比1912年增長了六倍。1914年留學日本歸國的範旭東在天津塘沽創辦了久大精鹽公司,三年後他又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永利鹼廠。範旭東在侯德榜等人的幫助下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得以生產出優質純鹼。
這是中國首次自主生產純鹼,由此突破了外國公司的壟斷,範旭東因此被譽為“中國民族化學工業之父”。1902年江蘇無錫的榮氏兄弟投資開辦保興麵粉廠,後改名為茂新麵粉廠。1907年榮氏兄弟又創辦了振新紗廠。1922年榮氏兄弟已擁有面粉廠十二家,佔全國麵粉業的三分之一。1919年榮德生在無錫開辦申新三廠。該廠擁有紗錠五萬枚、布機五百臺、電機三千二百千瓦,成為當時中國規模最大、裝置最好的紡織廠。不過這一時期中國的民族工業集中在紡織、麵粉、化工等輕工業領域。
新中國成立時第一代領導人對我國當時的工業化程度有一個極為形象的說明:“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製造”。其實何止是汽車、飛機、坦克、拖拉機這樣的大件,要知道連火柴都一度被稱為洋火,因為當時的中國連火柴都無力自主製造。當時中國的工業化程度不僅遠遠落後於西方發達工業國家,即使比起剛由英屬殖民地成為獨立國家的印度也不佔優勢。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已經歷長達幾十年的軍閥混戰、外敵入侵和革命戰爭,相比之下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印度其實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印度獨立之後接管了從鐵路、礦山、鋼鐵到市政設施等所有英國殖民政府的遺產。1949年中國的發電量是43.1億度,印度是49億度;1949年中國的粗鋼產量是15.8萬噸,印度是137萬噸;1949年中國的生鐵產量是24.6萬噸,印度是164萬噸;1949年中國的煤炭產量是3243萬噸,印度是3220萬噸;1949年中國的原油產量是12.1萬噸,印度是25萬噸......
在當時的主要工業產品和原料的產量上中國只在煤炭、天然氣、燒鹼、純鹼、紙板這五項上略佔優勢,然而印度卻在其他指標上對中國佔據著倍數優勢。時至今日在經過70年的發展後我國的工業製品不僅能滿足我們自己的國防和民用需求,同時中國製造的工業產品也已大量出口走向世界。早在2011年中國的工業總產值就已超過美國,從而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如今的中國生產著全球一半的鋼鐵、全球60%的水泥、全球25%以上的汽車。
目前中國就工業體系的完整程度而言已處於世界第一的位置。聯合國對現代工業體系的分類包括39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而中國現有的工業體系已涵蓋全部39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因此成為全球工業體系最為完整的國家,這點即使是美國也沒能達到。中國之所以能擁有全球最為完整的工業體系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當初西方國家對新中國的封鎖孤立迫使我們必須走自力更生的工業化道路,二是在過去幾十年間發達國家普遍將製造業外移的大趨勢。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國土和300萬平方公里的領海面積、173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範圍內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我國的資源分佈有四個基本特點: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品種豐富多樣、地區分佈不均,然而工業化所需的化石類能源、有色金屬、稀土等關鍵資源的儲量還是相對可觀的。中國的人口比美國、日本和西歐各國的人口之和還要多,這為支撐起強大的製造業基礎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如今大到衛星、導彈、航母,小到日用家電就沒中國不能自主製造的。
新中國成立後西方國家的封鎖孤立迫使我們必須走自力更生的工業化道路。一開始我們還能得到了來自蘇聯方面的援助:1953~1957年是中蘇關係的蜜月期,同時也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開展時期。當時蘇聯對我國工業領域的156個專案進行了援助:鞍鋼集團、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瀋陽飛機制造公司等企業都是在蘇聯的支援下得以建立的,甚至我國的核武器生產在早期也得到過蘇聯專家的指導。到了50年代後期中蘇關係出現波折之後蘇聯就把在中國的所有專家和援助物資全部撤走了。
新中國第一代領導集體鑑於這樣的國內國際形勢下決心建立一個絕對完整的不求外人的工業體系,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在關鍵時刻被別人卡住我們的脖子。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中國的兩彈一星工程是在完全獨立自主的環境下創造的令世界驚歎的奇蹟。
從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全球產業鏈條已有過四次大規模的遷移:18世紀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隨後工業革命開始向美、法、德等國擴散。19世紀中期美國和德國作為兩個新興的工業大國開始領跑,與此同時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和農奴制改革後的沙俄也開始奮起直追,相比之下作為老牌工業化國家的英、法則開始走下坡路。到了20世紀初英國這個老牌工業化國家開始把部分“過剩產能”向美國這些新興工業國轉移。這就是全球範圍內第一次大規模製造業遷移。
到了20世紀50年代美國開始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日本、德國這些戰敗國轉移。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德國開始向亞洲四小龍和部分拉美國家轉移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20世紀80年代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開始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技術高消耗產業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轉移,而這一時期也恰恰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起步時期。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逐漸成為了世界產業轉移的最大承接地和受益者。
2018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世界份額28%以上,比第二、第三名的美國和日本的總和還要高。如今中國的製造業總產值已遠遠超過了美國和歐盟。目前中國在紡織工業、機械製造、金屬冶煉、通用裝置製造等諸多行業的產值都超過美國數倍。一國的工業製造水平是與其國防能力密切相關的。10年前中國海軍連一艘航母也沒有。如今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已擁有76艘大中型驅護艦、57艘現代化潛艇和600餘架作戰飛機。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國上馬啟動了核潛艇計劃。
目前我國核動力潛艇的水下續航能力為20萬海里、自持力達60-90天。1985年底至1986年初中國核潛艇成功地進行了最大自給力的試驗,安全航行兩萬餘海里的試驗結果打破了美國"鸚鵡螺"號核潛艇最大自給力84天的紀錄。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海軍在短短的20年內使艦艇總噸位增長了4倍多。這20年中國建造了60艘056系列小型護衛艦、30艘054系列中型護衛艦、20餘艘052C/D系列中華宙斯盾驅逐艦、6艘世界一流的055型驅逐艦、6艘071型兩棲登陸艦、2艘6萬噸級的航空母艦。
2012年9月25日中國海軍第一艘航母”遼寧艦“正式開始服役。2019年12月17日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艦”在海南三亞某軍港正式交付人民海軍。1997年我國的第五代重型戰鬥機正式立項,首架技術工程驗證機於2009年製造成功。2011年1月11日我國第五代重型戰鬥機殲-20在成都黃田壩軍用機場實現首飛。2016年11月1日殲-20參加珠海航展並首次對外進行雙機飛行展示。 2017年3月9日中央電視臺報道第五代戰鬥機殲-20已正式進入空軍序列。2018年2月9日殲-20A型開始列裝空軍作戰部隊。
這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二個走完第五代戰鬥機論證評價、設計、研發、原型機測試、定型生產、最終服役全部階段的國家。產業體系的完整是確保我國獨立自主地位的關鍵。中國製造立足於獨立自主:在十多億人的範圍內實現了市場一體化和全部產業分工和產業鏈細分化,可以說這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中國製造立足於獨立自主而不是閉關鎖國,我們所追求的是不受制於人的獨立研發製造技術,但我們從來不忽視世界市場。
當如今整個地球正逐漸被濃縮為一個地球村時任何嘗試關起門了搞封閉式發展的做法都註定是行不通的,事實上中國製造早就已融入到全球經濟體系中並已成為當今全球市場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曾幾何時蘇聯早有著傲視全球的軍工製造體系,然而在關係國計民生的輕工業水平上卻乏善可陳,以致於蘇聯人自我解嘲:”我們能用出口飛機的錢進口拖鞋,因為我們能造飛機而不能造拖鞋“。如今在國際軍事領域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忽視中國作為一個有著十多億人口與核武器的大國所發出的聲音。
那麼中國製造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又處於什麼地位呢?事實上中國製造早已走入全世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儘管很多人對此可能並不十分了解。實際上如今已幾乎沒人能在離開中國製造的情況下正常生活。如今中國對外出口的商品涵蓋了從服裝到電子產品。《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是美國記者薩拉·邦焦爾尼的著作。在書中她這樣寫道:2004年的聖誕節自己忽然發現39件聖誕禮物中就有25件是“中國製造”的有25件。與此同時她還發現家裡的鞋、襪子、玩具、檯燈也統統來自中國。
面對此情此景她打算做一個實驗:如果沒有中國產品,美國人還能否生存下去?於是從2005年1月1日起薩拉帶領全家開始嘗試一年不買中國產品的日子。然而最終的結果是薩拉一家在2006年的元旦很高興地與“中國製造”重修舊好。薩拉的實驗證明:外國人在離開中國製造後當然還是可以活下去,但由於他們日常生活中吃、穿、用等各種物品無不與中國製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因此一旦離開中國製造就會使自己的生活水平感覺猶如倒退了幾十年一般感覺極為不便。
薩拉在書中這樣寫道:兒子本來穿的中國製造的童鞋只要10美元一雙,現在得買售價68美元的義大利童鞋。兒子之前購買的中國製造玩具現在得換成丹麥產的樂高。就連家裡的電器壞了也得不到維修,因為不只是電器配件是中國產的,甚至連維修工具都是。同樣的事也發生在日本:日本媒體曾統計出全日本80%以上的服裝和床單被套等物品都是中國製造,甚至連日本人死後下葬用的棺材有90%來自於中國。2020年的新冠疫情進一步驗證了中國產業體系的完整性。
在全球化時代發達國家普遍將製造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本國只保留高階製造業。於是疫情期間很多國家都出現了醫療物資不足的現象。在醫療物資方面過度依賴進口的歐洲各國甚至出現了截留鄰國的口罩、消毒水這樣的事。作為製造業強國的美國也是主要集中發展高精尖領域,而像口罩等基本的醫療防護用品基本需要從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進口。疫情發生後美國90%的口罩需要進口,以致於疫情期間美國的口罩等醫療物資只能滿足醫護人員所需的1%。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醫療物資不僅完全能滿足本國的需求,還曾向全球80多個國家的和地區供應過醫療物資。事實上中國封城的兩個月期間遠在大洋彼岸的諸國也受到來重大影響:因為缺少中國生產的原材料、零部件,所以外資企業的產能大幅削減,很多跨國公司的每日損失需要按億計算。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日系汽車二月份在中國的生產大幅下滑。由於來自中國的零部件供應停止使日本國內的汽車生產線也減產了29.3%。
由此不難看出中國製造在全球生產體系中所起到的作用。中國製造目前已涵蓋囊括了從普通家庭所用的衣襪鞋帽到高鐵、輪船、大飛機等各領域。中國製造甚至已滲透到美國軍隊的方方面面:從戰靴到F35隱形戰機幾乎都有中國製造的身影。美國陸軍部甚至發出禁令說中國生產的大疆無人機在網路環境下有弱點,已要求在全陸軍範圍內禁止使用。在這份《停止使用大疆創新無人機系統》的備忘錄中就提到一個背景:大疆無人飛機系統的產品是目前美國軍隊使用最廣泛的非程式化成品無人機。
儘管中國在工業體系的完整程度上已是世界第一,然而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清醒意識到我國在核心技術領域同發達國家的差距事實上並沒被完全抹平,甚至可以說這樣的差距仍是比較大的。我們不妨思考中、美兩國的工業實力究竟誰更強呢?也許有人會說是中國,也許有人會說是美國。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因為各自所比較的標準不同。如果你認為中國的工業實力強於美國,那麼又如何解釋前幾年美國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在晶片問題上對中國進行打壓呢?
目前中國晶片產業較幾年前確實已有了質的飛躍,但起步時間相對較晚的我國晶片行業與晶片發達國家之間仍存在一定差距。事實上晶片問題所反映的是我國在核心技術領域同發達國家客觀上的確是存在差距的。這也是我們的黨和國家提倡必須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根本原因。很多發展中國家都曾存在過一種困惑:自己的商品可以比較容易地進入發達國家的市場,然而由於核心技術和自主產權的缺失而無法避免被髮達國家在國際市場上剪羊毛的命運。
事實上一個國家的製造業並不簡單只是把自己的商品推向世界而已。目前歐洲最頂級的10個鞋子品牌中有9個是在中國生產的。可以說在這個世界上就幾乎沒中國人生產不出來的東西,然而中國人辛辛苦苦生產出來的東西卻被貼上了外國標籤,最終大部分的利潤都歸了外國人。可以說克服核心技術和自主產權的難關,從而把中國製造真正發展成為中國創造是當今中國工業發展最重大的課題。那麼反過來說這是不是就證明中國的工業實力不如美國這些發達國家呢?
事實上我們如果得出這樣的結論同樣是武斷的。如果我們對比一下疫情期間中國對抗疫物資的生產和歐美國家爭搶口罩、消毒水的行為還能說歐美國家的工業實力強於我國嗎?事實上中、美兩國的工業水平各有優勢:中國強在規模與體系上;美國強在核心技術、自主品牌上。2019年美國第二產業增加值為39013.41億美元,同年中國第二產業增加值為55978.51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1.43倍)。然而規模產值並不是衡量各國工業實力的唯一標準。
如果我們對世界各國入圍全球製造業500強企業的數量進行比較會發現:全球實力最強的500家制造業企業中總部在美國的有133家,總部在日本的有85家,總部在中國的有76家。如果我們按世界各國製造業企業的利潤進行排名又會發現:在全球製造業500強淨利潤排名前十的公司當中美國佔6家,日本、韓國、俄羅斯、中國臺灣地區各佔一家。從工業技術水平來看美國依然還是世界頭號工業強國。20世紀的美國先後策劃了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和人類基因組計劃。
在以原子能、資訊科技、新能源技術、空間技術、生物工程、海洋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始終居於領先地位。只要看看美國的矽谷就不難得出一個結論:美國掌握著當今全球產業的核心技術優勢,因此美國可以利用一枚小小的晶片就能對別國進行打壓。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強國目前在技術水平上相比美國仍處於趕超階段。如今中國工業在規模體系上的優勢已傲視全球。接下來如何克服核心技術和自主產權的難關,從而把中國製造真正發展成為中國創造已到了最為關鍵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