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以為國旗是毛主席設計的,其實不盡然……”電影《建國大業》《離開雷鋒的日子》編劇王興東,日前創作的話劇《曾聯松與國旗》在上戲實驗劇場上演,“國旗,是上海的一位公民、普通人曾聯松設計的!”在接受本報專訪時,他談及了為上海創作這部話劇的來龍去脈——“你給我說說來龍去脈”,正是1999年逝世的曾聯松的口頭禪。
從國博展上獲線索
1998年,王興東在北京的國家博物館參觀一個名為《國旗在我心中》的展覽,聽到一句解說詞:“國旗是曾聯松設計的”。他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大家都以為是毛主席在綜合了大家的想法之後定下的,就算不是毛主席設計的也是集體創作的。”於是,他拉著國旗班的第六任班長追問:“國旗到底是誰設計的?”對方答:“曾聯松。我見過,就住在上海山陰路。”
王興東為了確認這個事實,買了機票來到上海山陰路,果然找到了住在這裡的曾聯松的二兒子。曾聯松因為輕度腦血栓已經住院。他的身份不過是日用品公司的副總經理——當時的日用品公司,就是賣賣熱水瓶、掃帚、拖把的地方。當王興東找到他,對他說準備以此為題材搞創作時。他問:“你想拍電影?那你跟我說說來龍去脈。”
因愛國激情而創作
出生於浙江瑞安的曾聯松,1938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從事隱蔽戰線的活動,由於搭檔不幸在戰爭中犧牲,失去了聯絡人,因而他有一段“脫黨”的歷史被寫入了檔案。王興東說,從創作角度而言,“主人公有心理包袱”就是最大的人性動力,“曾聯松在1986年68歲時重新入黨,總算是歸了根。而設計國旗,也是他表達對黨的忠誠和信念的實際行動。”
在話劇《曾聯松與國旗》中,1949年夏天,曾聯松在上海現代經濟通訊社工作期間,遇到了外國商船靠岸,與中方交接時不知道掛什麼旗幟的問題。當時,上海已經解放,英商船隻靠岸時掛英國國旗,但中方沒有國旗可掛,只能以八一軍旗替代……曾聯松又從報紙上了解到正在徵集國旗設計方案。“我不是藝術家,也不是從事美術設計的,當時之所以不自量力,也不計工拙,想到去設計國旗圖案,實在是一種歡呼新中國誕生的喜悅,一種熱切愛國的激情使然。”多年後,曾聯松回憶道。他的這段話也被印在節目冊上。當時,家人並不知道他躲在閣樓裡忙啥:“我們只知道第二天早晨起來,媽媽就會去掃掉很多地上的蠟光紙……”
要體現人民大團結
“多年前,我站在聯合國大廈前,看到將近200面國旗,其中大部分是國王、總統或者藝術家設計、指定的,唯有中國國旗,是由公民設計且是民主投票選出的。”王興東說。
1999年,王興東創作了電影《共和國之旗》。此前,他還拜訪了中國民主促進會創始人之一雷潔瓊。當時她90多歲了,向王興東回憶了全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期間大家投票選出國旗的過程。“當時有2292個候選作品,其中200個已經做成了旗幟。現在的五星紅旗,當初在進入最終討論的38個候選名單裡,才排名第32。”排在候選第一名的是郭沫若設計的,紅旗左上角依然是一顆紅色五角星,但中間有一條黃色的橫線,象徵黃河。但是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這道黃線似乎把旗幟分為上下兩截,不夠統一。於是,國旗的設計又重新被拿出來討論。毛主席確定的是主旨——必須體現革命人民大團結;周恩來確定顏色一定是紅;具體什麼紅則由徐悲鴻來定。“最終確定的是‘國旗紅’,這個紅在YMCK(色帶)裡都有精準的數字。”大家反覆研究,“覺得曾聯松的設計,最能體現革命人民大團結,所以開了兩天的會後,最終確定是這款。”
在上海舞臺展國旗
當年,曾聯松看到解放日報刊登的國旗設計揭曉的新聞時,並不完全確定就是自己設計的那一面。因為他的原始圖裡,大的五角星裡有鐮刀錘頭——亦即黨旗上的鐮刀錘頭的樣式,而且顏色也不太一樣。為此,他還特地自己買了火車票,跑了一趟北京:“他也是要搞清楚這個來龍去脈。”但接待他的人很客氣地讓他回家等訊息。回家後,他收到了參加十一國慶觀禮的相關證件。直到1950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下達通知,通知曾聯松“你所設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業已採用”。與此同時,還附上了獎勵人民幣500萬元(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500元)。這筆獎勵,曾聯松給妻子買了一個歐米伽手錶,餘下的錢買了五袋麵粉。
“我做了40多年編劇,大部分是電影——電影本子一直被篡改,拍電影時女三號都能把女一號氣走,但這次我在上戲排話劇,導演董健十分尊重我的劇本。”王興東說,“我覺得國旗,就應該在上海的舞臺上豎起來!國家強大,風展國旗如畫!”(新民晚報記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