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中國和法國再度爆發戰爭,這是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廷又一次對外戰爭。不同於以往的是,中法戰爭是清廷對外戰爭中難得的一次勝利。
但是,戰後清廷卻同法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讓法國獲得了在戰爭中沒能獲取的利益。
因此,有人稱中法戰爭中國是不敗而敗,法國是不勝而勝。為什麼清廷要乘勝求和,簽訂不平等條約呢?不妨一覽中法戰爭的全過程,歷史的真相永遠隱藏在細節中。
一、遲來的王師
越南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雙方一直保持著朝貢關係。1862年,法國強迫越南簽訂《第一次西貢條約》,強佔了越南南圻三省。
1874年,法國再次同越南簽訂《第二次西貢條約》,企圖把越南完全變為法國的殖民地。但越南沒有忘記與清朝宗藩關係,於1876年、1880年兩次派人到北京朝貢。請求清朝履行宗藩關係的義務,給予越南保護。
對於越南的訴求,清廷內部卻爆發了棄越與保越的爭論。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官員主張棄越。
李鴻章祭出如下觀點:第一,越南已經和法國立約,受法國保護,與中國無關。第二,越南孱弱不堪,不如趁早放棄。第三,保越失敗會有損天朝威嚴,即使成功也會麻煩不斷,兵連禍結。
而何如璋等清流派則持相反觀點,理由針鋒相對。他們認為,只有保藩才能固邊,越南一旦落入敵手就會成為法國侵略的跳板。更重要的是,他們害怕法國吞併越南會引起其他列強效仿,中國將岌岌可危。
雙方在朝堂上唇槍舌劍,你來我往。一時之間,爭論不斷。但是清廷內部的爭論不會阻止侵略者的步伐。
1882年4月,法國攻下河內。越南國王親自寫信求援,信裡言辭相當卑微。
竊照下國久賴天朝封殖,預列職方二百餘年,尺土一民,皆天朝隸屬。字小之仁,保屬之義,想不忍漠視。況疆土皆其新屬,豈忍聽人佔取以薄藩籬?
面對越南國王如此卑微的請求,清廷是怎麼做的呢?當然是內部爆發更大的爭論。清廷內部從保越和棄越之爭,變為了主戰與主和之爭。仍然是李鴻章為首的主和派與頑固官僚組成的主戰派互相爭論。
當然,主戰與主和不是簡單的政見之爭,背後是赤裸裸的權力爭奪。奕訢和李鴻章作為洋務派官員,苦心經營的洋務運動就是他們最大的政治資本。一旦戰事發生,以當時北洋水師的實力完全是以卵擊石。李鴻章也會由此被排擠出權力中心。頑固派官僚自不必說,扳倒李鴻章等人就撈到政治資本了。
朝堂上紛爭不斷,法國人步步緊逼。1883年8月,未等王師來到,越南順化淪陷,被迫和法國簽訂《順化條約》。越南完全淪為了法國的保護國。
天平終於倒向主戰的一面。
二、山西城落日
應越南的請求,清廷分別派了兩支隊伍進入越南。分別是由唐景崧統領的滇軍與徐延旭統領的桂軍,再加上在越南境內的原反清武裝,由劉永福領導的黑旗軍。共三支武裝力量,分別駐守山西、北寧、太原等地。
山西和北寧兩處是中越邊境上最重要的戰略要地。其背後是廣闊的諒山地區,一旦失陷清軍將無險可守。法軍則可以長驅直入西南邊境。
雖然派兵到了越南,但清政府仍然對法國抱有幻想。所以,駐守山西的清軍被要求偽裝成黑旗軍,接受劉永福的統制。前線清軍既不能暴露身份,又不能先啟戰端。士氣先低一大截。
而清軍將領根本看不起劉永福的黑旗軍,私下稱其為匪。結果,原本計劃駐紮在山西的清軍到達後,紛紛退出山西。山西城只留下了6000多黑旗軍獨自抗擊法軍。這6000多人中還有2000多越軍和1000多新兵。
黑旗軍在入越後成為抗法勁旅,但清政府對黑旗軍始終沒有真正接納。清廷嘴上說要給人給錢資助黑旗軍,實際上總共只支援了黑旗軍一百多人。至於承諾的10萬兩賞銀,更是直到戰爭爆發都沒有拿到。致使新入伍的1000多名士兵連武器也沒有,只能赤手空拳對敵。
更糟糕的是,由於這時越南國王已經和法國簽訂《順化條約》,表示投降法國。人家越南國王都投降了,越南將領自然不願再對抗法國人。這種主人卸重任,客人挑大樑的情況,讓清軍處在一個相當尷尬的境地。
1883年12月11日,法軍從河內北上進攻山西,中法戰爭正式爆發。經過幾天激戰,法軍來到山西城下。
山西城外圍有許多設有柵欄的村莊,城本身只有兩層圍牆。12月16日,法軍開始進攻山西城。
戰爭一開始,越軍立刻脫下外衣,展現內裡的法軍裝束。越軍倒戈相向,黑旗軍腹背受敵。在此情況下,守軍紛紛撤退,逃出山西城。
第二天,法軍一番小心翼翼地偵察後,發現守軍已經逃竄一空。法軍進入山西后,大肆屠殺。一個法國士兵回憶道:“他們把所遇見的男人、女人、小孩——一切生物,全都殺死”。
三、北寧慘敗
山西失陷後,北寧的形勢驟然緊張。那麼在如此緊張的局勢下,北寧守軍做了怎樣的戰前準備呢?
徐延旭統領的桂軍在此地駐守,進行前線指揮的為黃桂蘭和趙沃兩人。
山西陷落之初,趙沃等人便立下大言:我等眾人遇此事,均誓以北寧城為存亡。眾將士亦指天誓日,奮勉同心,戮力共殲此醜類(指法軍)。
實際情況卻是,徐延旭出關後,立馬選擇龜縮在大後方,整日飲酒至醉。
而身處前線的黃桂蘭不但日夜酣酒,而且酒足飯飽後還要尋歡作樂。黃桂蘭命令越官徵選土妓,每日三十四名,入供酣樂。桂軍將領無不大講排場,連潰逃都要乘坐轎子。
為了維持自己的奢靡生活,軍中將領對軍餉層層盤剝。到第二年戰爭爆發時,去年冬日的軍餉還沒有發給士兵。
在這樣的將領帶領下,桂軍的軍紀相當敗壞。桂軍在越南當地大肆搶掠百姓,更有強佔越女為妻的。強佔民房婦女為室者十有八九。軍營中拖兒帶女,一聽到風聲就帶著家室跑了。
而且防守駐紮也是漫無邊際,雜亂無章。劉永福自山西撤退後來到北寧,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黃桂蘭等人的佈防失誤。唐景崧也向黃桂蘭和趙沃建議,結果兩人根本聽不進去意見。
1884年3月12日,法軍進攻北寧。北寧守軍還沒交鋒就逃跑了,所有的軍械、糧餉統統送給了敵人。
但龜縮在大後方的徐延旭對此卻一無所知。仍然在奏摺上說幾天前的事情。
北寧失陷兩天後,徐延旭仍然不知前方戰況。而在此之前,清廷高層已經透過李鴻章的電報,知曉了前方的戰況。
此後,法軍長驅直入,清軍節節敗退。3月19日,法軍攻陷太原。4月12日又侵佔興化。
四、戰和背後
北寧失守訊息傳到北京,清廷上下大為震驚。此時,在眾人震驚之餘,慈禧卻很清醒。
辛酉政變以後,洋務派領袖奕訢長期主政軍機處與總理衙門,可謂是位高權重。慈禧對這種情況相當不滿,與奕訢一直在明爭暗鬥。
1865年,慈禧還藉機剝奪了奕訢的議政王頭銜。這次清軍戰敗又讓慈禧看到了機會,一個把奕訢排擠出權力中心的機會。更是打擊洋務派的大好時機。至於國家是勝是敗,慈禧並不在乎。最重要的是能為她所用,助她獨攬大權。
訊息傳到北京,慈禧藉此訓斥奕訢:邊方不靖,疆臣因循,國用空虛,海防粉飾,不可以對祖宗!
緊接著在慈禧示意下,御史對奕訢大加攻擊。原軍機大臣全部下臺,慈禧心腹奕譞入主軍機處,奕劻掌管總理衙門。就這樣,奕訢被排擠出權力中心。
為了進一步打擊洋務派,主戰派清流被推到臺前。實際這些主戰派清流根本不瞭解洋務,在朝堂上叫嚷戰爭叫得最歡。真被推到臺前,一個個比主和派還畏戰。
光看此次人事調動,還以為慈禧要和法國人幹到底。此時,法國人乘勝提出簽訂和約,慈禧立刻授權李鴻章前去談判。
談判過程相當順利,中法很快簽訂了《中法簡明條約》。以至於法方提出不要中國賠償軍費。以此當成一份禮物,來答謝李鴻章在談判中令人滿意的妥協態度。
條約簽訂後,李鴻章成為眾矢之的。許多人唾罵李鴻章“老奸巨猾”、“因循誤國”,慈禧卻表揚了李鴻章辦理得當。並稱其所籤條約於國體並無大礙。
法國總理茹費理也電報李鴻章稱其“為國名臣,深於閱歷,所見兩國利益並未來之事,竟與我輩相同”。
李鴻章受寵若驚,立刻回電茹費理說:“久仰貴大臣辦事明決,見識遠大”。
五、夢碎馬尾
清廷低聲下氣求來的條約,根本不能滿足法國侵略者的要求。條約簽訂後,法軍未等清軍退出越南,便再次發動進攻。清軍被迫反擊,史稱觀音橋事件。
法國藉此事件獅子大開口,要求清廷立刻賠償軍費兩億五千萬法郎,否則就要佔領中國沿海一兩個港口作為抵押。
清廷談判代表曾國荃乞求免去賠款,法方代表巴德諾始終不答應。在李鴻章授意下,曾國荃做出讓步,表示願意賠償法國白銀五十萬兩(約合三百五十萬法郎)。巴德諾見此,怒氣衝衝關閉了談判渠道。
正在清廷一籌莫展之時,美國人突然跳出來表示可以從中調停。正在清廷等待美國調停之時,中法海上戰爭爆發了。
1884年8月4日,法軍進攻基隆,企圖佔據臺灣。此時駐守臺灣的為劉銘傳,他在戰前就做了周密的準備。
戰爭一開始,在法軍猛烈的炮火下清軍炮臺盡毀。清軍傷亡六十餘人,法軍無一傷亡。
隨即,法軍開始登陸作戰。臺灣守軍付出慘重的代價,終於將法軍趕下海。為了不讓法軍奪取基隆煤礦,劉銘傳還命人將煤礦付之一炬。戰爭之外的代價遠超戰爭之內。
法軍見臺灣無機可乘,遂轉進福州。此時,主持福建防務的是張佩綸。
此人為清流主戰派的中流砥柱,在前面的戰和之爭中罵李鴻章罵得最狠。張佩綸曾放言說:“與其善守待攻,孰如以攻為守?欲長治久安,非出於一戰不可”。
徐延旭也是由他推薦到越南去參戰的。但是徐延旭戰敗後被革職治罪,他卻沒有任何事。原因在於慈禧還是希望利用清流派限制李鴻章的權勢。
實際上張佩綸于軍事根本就是狗屁不通,屬於紙上談兵的傳統儒生。
此時,面對法軍軍艦來到福州,他慌了。他連續電告清廷高層要求迅速議和。為了不破壞議和大局,他竟然允許法軍進駐馬尾港。造成開戰前兩隻敵對海軍,同時停泊在一個港口的奇觀。
在張佩綸看來,目前福建水師的實力遠遠不夠。不過他如此認為的原因,不是因為福建水師的軍艦裝備遠遠落後於法軍,而是福建水師船太少了。
他認為只要船多就能贏。於是他請求李鴻章調北洋水師支援福建,李鴻章直接說打不過就拒絕了。此外,李鴻章還建議,在此關頭應當避戰保船。不然,以後海防力量再難復興。
實際上李鴻章、曾國荃等人完全將海防力量視為私人資本。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三個艦隊勢同水火、經常互相傾軋。不只是北洋艦隊不願支援福建水師,南洋艦隊此時也是坐視其滅亡。
8月23日,法軍遞交最後通牒,要求福建水師當日下午必須退出馬尾港。張佩綸接到這個訊息,不但不做戰備,反而對下封鎖訊息。
隨後,張佩綸竟然派人告知法軍說:“清軍還未做好準備,請法軍把開戰日期延遲到明天”。這個建議自然遭到法軍拒絕。
收到法軍回覆之後,張佩綸才手忙腳亂的下令福建水師做戰爭準備。
下午1點,福建水師還未起錨,戰爭就爆發了。福建水師全部家當軍艦11艘、商船19艘在30分鐘內全部被擊毀。海軍將士死傷達700多人。
而張佩綸一聽到法軍炮聲就嚇得精神失常,暈倒在地。他的隨從人員將他扶起逃命。
福建水師覆滅後,法軍在馬尾附近大肆屠殺。炮擊沿岸村莊,掃射遇見的船隻,槍炮不停發射到晚上8點鐘。
8月24日,法軍摧毀馬尾造船廠。馬尾船廠是清政府用了十多年時間苦心經營,耗費二三千萬兩白銀才建立起來的。
多年辛苦毀於一旦,清政府的自強夢碎於馬尾。
六、鎮南關的聲音
馬尾海戰後,清廷才被迫向法國正式宣戰。此時法軍從中越邊界一路進逼,清軍則一路敗退。
1885年2月23日,法軍佔領了鎮南關。法軍在關前寫道:廣西的門戶已不再存在了!
面對法軍的叫囂,鎮南關周圍的民眾同樣寫道:我們將用法國人的頭顱,重建我們的門戶!
此時的前線主帥為潘鼎新,正是在他的帶領下清軍一路潰敗。法軍焚燬鎮南關後又退到關外三十里的文淵城駐紮。面對這樣的慘敗,全軍上下瀰漫著一股失敗的情緒。幫辦廣西軍務老將馮子材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來到前線。
一到前線,馮子材就根據地勢進行了周密的軍事佈置。由於鎮南關已經被焚燬,馮子材選定關內十里的關前隘築起長牆。這裡兩旁都是高山峻嶺,中間只有一條通道,形勢險要,易守難攻。
馮子材又命人在兩側高山上修築炮臺,居高臨下,攻擊敵人。為了提振士氣,馮子材表示主動扼守中路長牆。其餘部隊,分守東西兩側高嶺上的炮臺及後路。
在馮子材的努力下全軍為之一振,附近越南人民也趕來通風報信。現在,天時地利人和已經站到了清軍這邊。
在挫敗了法軍幾次小試探之後。3月23日,鎮南關之戰正式打響。法軍主力分三路進攻,兩路進攻東嶺炮臺,一路直撲關前隘長牆。在法軍的猛烈攻擊下,東嶺炮臺五座失陷三座。
法國人繪製的鎮南關戰役
法軍佔領東嶺後,居高臨下轟擊關前隘。中路法軍也猛烈撲來。在這危急時刻,馮子材沉痛地向士兵疾呼:如果再讓法寇入關,我們有何面目再見兩廣父老!
關鍵時刻,王孝祺與蘇元春帶領援軍及時趕到。雙方相持不下,戰事進入激烈的拉鋸戰。
激戰至24日,法軍炮火愈加猛烈。“藥煙瀰漫,至不辨旗幟,彈積陣前逾寸,牆後且被毀”。
此時,法軍已經撲到牆下,有的甚至爬上長牆。馮子材見此,大呼一聲手執長矛躍出牆外與法軍肉搏。全軍也在此時開始與法軍肉搏,這樣極大削弱了法軍的裝備優勢。東嶺上也展開激烈的爭奪,炮臺幾經易手。經過七上七下,清軍終於奪回全部炮臺。
隨著各路援軍不斷趕來,法軍陷入重重包圍之中,彈藥已經打光。開始全面崩潰。
25日,馮子材發起總攻,法軍丟下一千多具屍體向文淵城撤退。
一位法國士兵事後回憶道:中國軍的號筒憤怒地響起前進的命令。從所有的堡壘,從所有的天邊各處,像煙雲一般的中國軍隊,展開旗幟跑來,發出同時把槍炮聲音都遮斷地喊殺聲。他們因成功而膽力加大,奮力狂怒地像我軍突弛前來。如果戰事不立即中止,慘禍怕就要來臨了。
鎮南關勝利了,在這裡法國侵略者聽到了正義的聲音。
隨後,馮子材一路追擊法軍,接連收復失地。26日,攻克文淵。29日,攻克諒山。31日又收復谷松和屯梅。
與此同時,在海面上的戰鬥中,清軍在鎮江成功擊退法軍。法軍海軍司令在攻佔澎湖列島後死去。
七、求和之機
法軍慘敗的訊息傳到巴黎,茹費理內閣在一片斥責聲中垮臺。戰爭中法國每天都要支出高昂的軍費,現在卻陷入慘敗的境地。
3月31日,成千上萬的民眾在議會外面遊行示威。茹費理見此,只能從側門偷偷溜走。當茹費理走到廣場時,被人發現,民眾將他包圍起來,高呼要將他推到河裡淹死。
對清廷來說,鎮南關大捷讓清廷看到了求和的良機。以清廷的國力根本經不起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多次的失敗也證明,勝利不能長久的存在。李鴻章更是直言不諱地宣稱,戰爭會拖垮清政府,激起民變。總之,戰爭不能再繼續了。
按道理說清廷乘勝求和,在談判上應該是有利。結果,清廷在戰爭上的勝利還是換來了談判上的失敗。
簽約想象圖
1885年6月9日,李鴻章與巴德諾在天津簽訂《中法新約》。條約規定:清政府承認法國是越南的保護國,法國在雲南、廣西兩省有通商特權。中國以後在這兩省修築鐵路要與法國人商議。
勝利的好處就是法國不要求清廷賠款,並從基隆和澎湖列島撤走軍隊。但從此西南門戶洞開,馮子材苦心守護的西南門戶,就這樣輕易地在談判桌上送出去了。
條約的簽訂使法國人獲得了沒能在戰場上獲得的利益。這一切連法國人自己都深感意外,法國政府驚呼“簡直不能想象”。
以至於中法戰爭被後人稱為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尾聲
有意思的是,張佩綸在馬尾海戰後被革職流放到張家口。流放期滿之後,張佩綸回到內地竟取了李鴻章的女兒,成為了李鴻章的乘龍快婿。
而李鴻章一貫堅持的避戰保船策略,在甲午中日戰爭時使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李鴻章由此政治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