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伍疃家譜上的“高光時刻”,透露出濃濃的家國情懷。
高光國:高捷長孫,高去靡長子。字淑觀,號愧賓,中崇禎(1642年)壬午科舉人,順治丁亥(1647年)進士。初任福建建寧府松溪縣知縣、再補江西贛州府龍南縣知縣。升廣東廣州府連平州知州,轉廣東驛傳鹽法道僉事。
國,本義:邦國。《說文》:“” 國,邦也。”
《周禮·太宰》:“”以佐王治邦國。” 注:"大曰邦,小曰國。"
《周禮·大司馬》:“ 方千里曰國畿,詛祝以敘國之信用,以資邦國之劑信。”注:"國謂王之國;邦國,謂諸侯國也。"《左傳·隱公元年》:“”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論語·微子》:“丘也聞有國有邦者。”
1.國都,一國最高政權機關所在地。又稱國城,國邑 。《考工記·匠人》:“國中九經九緯。” 注:"城內也。"《周禮·士師》:“ 三曰國禁。” 注:"城中也。"《孟子》:“ 在國曰市井之臣。” 注:"謂都邑也。"《詩·邶風·擊鼓》:“土國地漕。”
2.國家 。《詩·魏風·園有桃》:“”聊以行國。” 《詩·大雅·民勞》:“”國無有殘。” 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高光治,高去靡次子。勒石於明萬曆四十七年的李標撰高文豪墓誌銘——《明敕封文林郎、河南彰德府安陽縣知縣、文豪高公墓誌銘》:“曰光國,曰光治,俱未聘,去靡出。”
治,1.治水,整治,修治。酈道元《水經注》:“昔禹治洪水。” 《西門豹治鄴》 :“民治渠。” 《史記·孝武本紀》:“其後治裝行,東入海求其師雲。”
2. 治理;管理;統治。《呂氏春秋·察今》:“治國無法則亂。”
《莊子》:“ 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 《莊子·馬蹄》:“ 伯樂善治馬。” 《後漢書·張衡傳》:“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
3. 辦理;處理。《後漢書·廉範傳》:“後頻歷武威二郡太守,隨俗化導,各得治宜。” 《漢書·酷吏傳·尹賞》 :“皆尚威嚴,有治辦名。”
4. 經營。《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
5. 治;治療。《鹽鐵論·世務》 :“如人有疾,不治則寢以深。”
6. 懲處;懲辦。《荀子·正論》:“治古無肉刑,而有象刑。” 《史記·蒙恬列傳》:“ 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
7. 修築。《漢書·高帝紀》 :“又治秦中。” 注:“謂都之也。”
8. 整頓,訓練。《周禮·大宗伯》:“治其大禮。” 注:“猶簡習也。”
9. 政治。《書·周官·太宰》:“ 冢宰掌邦治,統百官,均四海。”
10. 社會安定、太平(跟“亂”相對)。《荀子·天論》:“禹以治, 桀以亂,治亂非天也。” 《韓非子·五蠹》:“是以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 《易·繫辭下》:“君子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亂。”
高光閭:字榮陸,歲進士,任順德府鉅鹿縣訓導。
閭,《說文》:“閭,里門也。”
《公羊傳》:“二大夫出,相與踦閭而語。” 張衡《西京賦》:“ 便旋閭閻。” 《呂氏春秋·仲夏》:“門閭無關。” 《漢書·陳勝傳》:“發閭左戍漁陽九百人。”
1.里巷。《廣雅·釋宮》:“閭,裡也。”《呂氏春秋·期賢》:“魏文侯過段幹木之閭而軾之。” 《楚辭·劉向·九嘆·思古》:“ 違郢都之舊閭兮。”
2.泛指門戶;人家 。
3.中國古代以二十五家為閭。《周禮·大司徒》 :“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愛。”
4.泛指鄉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