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韓國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先秦諸侯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
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州)。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新鄭)。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舊地置潁川郡。
韓國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為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除此以外,韓國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申不害變法),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使公元前230年,韓國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
32.西周國
西周國(前440年-前256年)西周國,又稱西周公國,屬於東周後期戰國時期的一個小國。公元前440年,週考王封其弟揭於王畿,是為西周桓公,西周國正式建立,都城在王城(周成王五年營建洛邑,共建二城,以瀍水為界,水之西為王城,水之東為成周)。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歷經5代,約184年。
33.東周國
東周國(前367年--前249年)東周國,又稱東周公國,屬於東周後期戰國時期的一個小國,和西周國是兄弟國。公元前367年,西周威公小兒子公子根(一說是孫子)叛亂,在韓國和趙國的支援下,建立東周國,公子根就是東周惠公,都城在鞏地(今鞏義市孝義鎮)。公元前249年被秦國所滅,歷經4代,約118年。
34.姜姓國
西周時期的焦國有兩個,一為姜姓焦國,一為姬姓焦國,或許兩者會有些千絲萬縷的聯絡,但終因證據不足難圓其說,只能分開各自介紹,這裡先說姜姓焦國。武王克商後,為了早日平定天下,使民心歸服,首要之事便是追思先古聖王,廣封先聖後裔。將“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史記·周本紀》)這就是說,西周之初,武王曾追封了一批先聖後裔為諸侯,將神農後裔封於焦國,帝堯後裔封於薊國(見薊國篇),帝舜後裔封於陳國,大禹後裔封於杞國。關於西周之初所封焦國,《水經注》也有類似記載:“焦國,武王以封神農之後於此。”我們知道,神農氏就是炎帝,是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武王封其後裔立焦國,說明西周之初武王所封焦國為姜姓。
35.齊國
齊國(前1046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疆域位於現今山東省大部,河北省南部。始封君為太公望(姜子牙),被左丘明的《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國語·鄭語》和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共同評價為春秋四大國之一。
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商後,被封國建邦。自太公望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東方大國,齊桓公透過“尊王攘夷”,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國被當時的人稱為海王之國。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齊為田齊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334年,齊侯田因齊稱王。齊湣王時期,齊國對外擴張,南吞宋國,西卻強秦,是齊國疆域最遼闊的時期。前221年,齊王建向秦王政投降,齊國覆滅,秦建立了統一的封建王朝。
齊國國都是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胡公時曾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齊之後,仍以臨淄為都城。
36.呂國
呂國(虞夏時期—公元前688年)是虞夏時期至春秋時期的侯國,由呂氏部落所建立,定都於山西呂梁,周宣王時期為鎮壓南蠻,威震楚雄,南遷至河南南陽,公元前688年為楚國所滅。呂氏部落是四嶽部落之後,是羌的一支,也是姜姓的分支。在新石器時代的末期,呂部族由羌人分出,與親族申部族由甘肅東部東遷到山西中部的汾水中游,因協助禹治水有功,封於呂,即山西呂梁。《史記·齊太公世家》所說 “其先祖嘗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路史· 後紀四》說“共工之子噎鳴,又叫伯夷,為寞心呂,且功於水,封呂”。商朝末年,呂氏諸侯助周滅商,周武王仍封呂國為侯國,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8-公元前783)呂國與申國南遷於南陽一帶,後為楚國所滅。
37.申國
申國,指西周初年受封的姜姓諸侯國,為申伯國。周宣王時增封,仍留於宗周以西的申國勢力成為申侯之國,一說其地在今陝西省眉縣東北;因位於宗周以西,故別稱為“西申”。後申侯之女成為周平王之母。
申國除西申國外,還有南申國、東申國之分,彼此關係及地理位置存在一定爭議。一說由西申國增封而有南申國,南申國為楚所滅後形成東申國作為楚的附庸國;一說西申國增封后形成東申國,並無所謂南申國。
38.許國
許國,是周朝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西周初年,周成王封許文叔於許(今河南許昌),建立許國,國君為姜姓,爵位為男爵,是唯一可確定為男爵的周代諸侯國。許國在周武王初年,都城在今許昌城東20公里的張潘古城四周,依《括地誌》載,周代關於城郭建築的禮制,“王城方九里,諸侯城按七、五、三遞減”,許國作為一個五等諸侯國,城池方圓3裡至7裡。
公元前504年,鄭國大將遊速率軍伐許,許國已經無力抵抗,十七世國君許男斯被俘,許國第一次亡國。次年,許元在楚國扶持下被擁立為君。公元前375年,史料記載“許二十四世為楚所滅”,許國徹底滅亡。
39.紀國
紀國,古書和金文中也稱己國,是位於商朝東方的諸侯國,國祚延續到西周到春秋時代。國君為姜姓。國都紀,位於山東半島中北部,渤海萊州灣的西南岸的今壽光市。壽光、萊陽和煙臺等地有出土紀國銅器。紀國位於齊國以東,萊國以北。疆域不亞於齊國或魯國。周夷王年間,王烹殺齊哀公。[1][2]傳說是紀侯進讒言的緣故。兩國結仇。齊國一直伺機吞併紀國,報仇是一個原因,其實滅紀是齊國擴張的必由之路。紀國選擇與魯國結好,借齊魯兩強國的矛盾而自保。魯國力圖儲存紀國,抑制齊國的擴張。這種三國關係從公元前8世紀入春秋到公元前690年紀國滅亡,貫穿始終。紀國滅亡後, 王室後代以紀為姓,來祭奠自己的祖國 。
40.媯姓國
媯姓國具體位置不詳,媯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的虞舜。虞舜以虞為姓,是因為這個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於今天陝西省的南端薄州、芮城、平陸一帶,境內有虞山,又是古虞國所在地。關於虞舜的家世,《史記》的記載是:舜的7世祖名昌意,昌意的兒子為顓頊,顓頊子為窮蟬,窮蟬子敬康,敬康子句望,句望子橋牛,橋牛子瞽叟,瞽叟的兒子就是舜。《呂梁碑》的記載則與《史記》大同小異:“舜祖幕。幕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喬牛,喬牛生瞽叟,瞽叟生舜”。按照《左傳》的記載,這兩種說法都沒錯,顓頊和幕都是虞舜的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