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中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問題,古代中國最早的交通規則是啥時候的事。
有人說唐朝的《儀制令》,是我國最早的交通規則。這個始於唐代、盛於宋代的交通法規,帶有法規的強制性。
唐太宗當了皇帝之後,治理的好啊,經濟發達、人民富足、百姓幸福。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新的問題出現了。各種交通工具越來越多,如車、船、轎子、牲口,還有行人啥的,經常在道上擠成一團,還經常發生各種交通事故。尤其是在城門附近,這種情況更加嚴重。城門小啊,進來的、出去的,還有檢查計程車兵,擁擠不堪。經常有賣菜的,凌晨就來排隊,下午城門關了,還進不去,辛辛苦苦種的菜,也壞蛋了。
唐太宗愛民如子啊,拍了腦門、拍大腿,但都想不出咋辦。於是拿出了古代中國最有歷史的優良傳統,開會!
會上,大臣馬周建議,讓進城的時候,“來左去右”。意思是進城的時候,靠左邊走,出去的時候,靠右邊走。
除了進出城門的時候,“來左去右”,在唐代,超速超載要小心打屁股。
沒錯,你沒看錯,就是打屁股。
根據《唐律》,在沒有合理原因的,在街道、小巷中快速騎馬或者駕車的,要被處以竹板或荊條打屁股,既能起到警示的作用,又不至於懲罰過重,鬧出人命。
不過如果因為超速而造成了嚴重後果,比如人員傷亡,就不是打屁股這麼簡單了。要按照鬥毆殺傷人的罪行減一等處罰。
超載的規定,是針對水路交通的。一般的客船、商船,如果船上超出了五十斤貨物,或者超出了一個人,船主要被打五十大板。以此類推,超出了多少,就要挨多少板子。如果超載太多,那就攤上事了,就不再是挨板子,而是要吃上兩年的牢飯。可見古人對於這方面的重視一點不比我們少,而且打擊力度還很大。
宋代後,《儀制令》被刻在石碑或木板上,並立於道路中間,以提醒來往車輛和行人。
雖然唐朝的《儀制令》,可以算交通規則,但還是以倫理道德為基礎,即以禮讓為先作為基本準則。“賤避貴,少避長,輕避重,去避來。”
這一點,現在的很多人也做不到。很多的交通事故和交通糾紛,都是因為雙方缺少禮讓的態度,寧可撞一起,也不讓一分造成的。這讓我想到以前的大車上,都噴著“寧讓三分不搶一秒”的字樣。有沒有效果不知道,但起碼讓“禮讓為先”理念,存在於大家的心裡。
回過頭來說古代中國的交通規則。
雖然很多人都說古代中國最早的交通規則出現在唐代,但這是不準確的說法。
就拿考駕照來說吧,秦代的時候,就有關於考駕照的有關規定。
秦朝的《除吏律》記載了嚴苛的駕考準則:駕駛馬車的駕照,駕考只有四次機會,沒考到就要罰四年徭役。相對於如今沒考到駕照只需要補考加錢外,是否深感慶幸呢?
但這還不是最早的交通規則。
戰國時期的《考工記》,記載了有關道路交通最早的規則:出入城門男靠右行,女靠左行,車輛走中門。
類似的規則,漢代的《禮記.王制》中也有記載:“道路,男子由右,婦人由左,車從中央。”
但大家可能想不到,這條交通規則的發明者,是聖人孔子。
孔子五十六歲的時候,以魯國司法部長是身份,代理國務卿。大權在握之後,孔子立刻暴露出他法家的本質。先是把大夫少正卯殺了,殺猴嚇雞。然後推行和商鞅差不多的法律,事無大小,全都做出了詳細規定,誰違反了,扒掉褲子打屁股。結果販賣豬、羊的商人不敢漫天要價;男女行人都分開走路;掉在路上的東西也沒人敢撿;各地的旅客來到魯國的城邑,用不著向官員們求情送禮,都能得到滿意的照顧,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樣。
孔子的有關規定中,男女行人都分開走路,這就是古代中國有記載的,最早的交通規則。
最後提醒大家,交通規則啥時候出現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記住: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
請大家關注、轉發、點贊,您動動手指頭,全當鍛鍊身體了。但您的支援,對我真的很重要!萬分感謝!
關注《歷史有坑》你絕不會後悔,這裡有《諸葛亮的醜老婆誰介紹的》、《楊玉環、董鄂妃等人的亂倫愛情,為啥被讚揚幾千年》、《中秋愛情故事:讓老公頭上都長綠草了,甚至快變草坪的女人……》、《中國第一個純天然凍齡美女》、《最成功,最失敗的間諜,都是這個絕美的女人……》、《,從沉魚到西施魚,她用西施舌,控訴絕美女人的悽慘人生》、《古代中國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最後被誰扯的稀爛?真不是匈奴》,還有為什麼說褒姒是老太太,聖人為啥沒爹,諸葛亮咋成了是奸臣,關羽真的不忠誠等內容。以及《古代中國——迷失的大國之路》、《論語中為啥全是謊言》、《史記中的馬屁》等連載,還有作者的人生感悟。
每天更新,鮮貨不斷,關注《歷史有坑》,我們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