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配飾中有掛件、擺件、字畫等諸多物件,但是屏風確實最具代表性的。
屏風有帶座屏風、曲屏風、插屏和掛屏幾種形式。屏風的製作早在漢代就已經很普遍。大都較實用,多用來作臨時隔斷(即隔牆),或作遮蔽之用。到了明清時期,屏風不僅是實用傢俱,更是室內必不可少的裝飾品了。
曲屏風是一種可摺疊的屏風,也叫“軟屏風”。它與硬屏風不同的是不用底座,且都由雙陣列成。最少兩扇或四扇,最多可達數十扇。有以硬木做框的,也有木框包錦的,包錦木框木質都較輕,屏心也和帶座屏風不同,通常用帛地或紙地刺繡或彩畫各種山水、花卉、人物、鳥獸等。一般說來,帶座屏風較重,曲屏風較輕。
在陳設上,帶座屏鳳多陳設在居室正中的主要位置,而且相對固定。曲屏風則不然,在宮廷中,這種屏風多設在各宮正殿明間,屏前設寶座、條案、香筒、宮扇等物。這樣借後面的屏風擋住人們的視線,更突出了屏風前的陳設,造成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
屏風在清代達到鼎盛,製作技法愈益精湛,具裝飾陳設功能重於本來的使用功能。按照結構,清代屏風可分為兩類:有底座的稱為座屏,屏扇可摺疊的稱為圍屏。大型座屏常為三扇式,也有五扇式,一般正中一扇最大最高,兩側高度依次遞減,呈“山”字形,故稱“山字屏”。清中期以後,不少單扇座屏的屏心被改為鏡子,俗稱“穿衣鏡”。還有規格較小的座屏,放在書桌几案上的稱為“硯屏”,放在炕上的稱為“炕屏”,遮擋蠟燭的稱為“燈屏”。清代的圍屏常見的是六屏、八屏,最多可達十二屏即二十四屏。屏心上多裝有書法、繪畫的絹紗,或鑲玉石、螺鈿、木雕、描繪金漆等。製作工藝則有精、粗、雅、俗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