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天山北部的伊犁河谷內,在美麗的群山中,經常能邂逅遊牧的哈薩克族蒙古包(氈房)。
作為遊牧民族,哈薩克牧民需要逐水草而居,因此一年要搬許多次家。
為了讓飼養的牛羊有很多的食物,哈薩克牧民會將家安在水草最豐茂的地方,也會在草被吃完後,再次搬遷。
帶著幾千只牛、羊、馬、駱駝等牲畜轉場,那場面真是浩浩蕩蕩的。
在美麗的天山山脈中穿行,也是一道風景。
即使是家居不多的牧民,每次搬家也是不容易的,牧民通常用負載能力比較強的駱駝來駝氈房。
哈薩克牧民的氈房是一種簡易的“活動房子”,據說最少情況下,僅用兩匹駱駝就能運走。
哈薩克牧民的氈房主體都是就地取材的木條,氈房由圍牆、房杆、頂圈、房氈、門組成。
牧民使用菱形的木柵欄,搭建出氈房圓柱形的牆體。然後將頂圈和房杆捆紮結實。
環形的氈牆是基礎,一定要捆紮結實。
綁紮的繩子有用牛皮、牛筋製作的,也有用羊毛製作的毛繩。
正在捆紮的房杆,房杆和頂圈一起,搭建出氈房的頂部的穹形。
門框和門大多是松木製作,裝上門,整個氈房的骨架就已經完成。
為了保暖牧民使用草原上常見的芨芨草編成草簾,圍在氈牆內層。
芨芨草簾輕便、保暖、透氣便宜。
牧民們還會在芨芨草簾上繪製精美的圖案。
不僅具有實用性,也很有裝飾性。
鋪完芨芨草簾,再外面還要鋪上圍氈、篷氈和頂氈。
這些氈子都是用羊毛擀製成的,防水透氣。使用繩索一層層固定好後,整個氈房外部就搭建完成了。
在氈房內部,還要使用精美的羊毛毯子進行裝飾和分割槽,最後能歌善舞的哈薩克牧民,就可以盤坐在炕上載歌載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