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中國首個核醫學腫瘤顯像診斷1類新藥99mTc-3PRGD2,也是國際上第一個用於SPECT顯像診斷的廣譜腫瘤顯像劑,臨床Ⅲ期試驗結果釋出會在北京大學醫學部舉行。
99mTc-3PRGD2的臨床試驗達到了主要終點和次要終點。國家藥監局臨床試驗批件指出“這是一個全新機制/靶點的藥物”。這一藥物的研製成功將改變核醫學SPECT/CT影像技術不能用於腫瘤診斷、分期和療效評價的技術現狀和常規認知。
二十年磨一劍,這個I類新藥的誕生,見證著北醫人紮根祖國大地,服務中國百姓的情懷,也見證著北京大學醫學同位素研究中心二十年的發展,凝聚著王凡教授及其團隊的傳承與夢想,更贏得了國內外的關注和期待。
出席釋出會的嘉賓有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原主任韓啟德;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喬傑;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醫學部原常務副主任,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柯楊;北京大學國家生物醫學成像科學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程和平;醫學部副主任肖淵;以及來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協和醫院、佛山市、太盟投資集團和GE醫療的相關領導。釋出會由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黨委書記、院長萬有主持。
“今天,王凡教授給我們做了一個特別好的榜樣!”喬傑常務副校長在致辭中表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北大醫學人一定要擔負起的責任和使命。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北大醫學營造協同創新氛圍,貫徹落實相關制度,培養專職團隊。”喬傑常務副校長希望此次臨床III期試驗結果的釋出成為未來北大醫學科技創新理想高飛的新起點。
二十年,一個夢想,一份傳承
“中國核醫學是不是一定要遵循美國18F-FDG/PET這樣的核醫學發展模式,中國是不是可以有自己的核醫學發展模式?”王凡教授在釋出會的彙報中,講述了研發新型特異性腫瘤顯像診斷藥物的初心。
王凡教授2000年底完成了在美國的博士後學習,回國。時任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的韓啟德院士希望王凡到北京大學醫學部工作,在我們國家建設一個國際一流的先進的同位素實驗室。王凡接受了這樣一個任務。
王凡教授是我國同位素事業開創者肖倫先生為我們國家培養的同位素技術專業第一位博士,王凡深知肩上的責任和使命。肖倫先生臨終前對王凡說,“王凡,你是我最好的學生。”王凡回答說,“肖先生,您放心,我一定把您的事業發揚光大。”
為了這兩個承諾,王凡教授帶領團隊在北醫堅守了二十年。
核醫學分子影像是現代醫學技術,在疾病特別是腫瘤的篩查、診斷、分期、在體分子分型、預後評價、療效監測以及指導個體化治療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了精準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PET影像技術相比,SPECT裝置普及率高,SPECT藥物製備簡單,SPECT顯像臨床檢測費用低,能使更多的中國百姓受益。但由於缺少像18F-FDG這樣有效的顯像藥物,限制了SPECT影像技術在臨床腫瘤顯像診斷方面的應用。
王凡教授從我國實際國情出發,聚焦SPECT藥物的研製,帶領團隊用二十年的時間,從細胞到組織到小鼠試驗,從化學修飾到核素標記,最後到臨床轉化,重複了無數次的實驗,克服了重重困難,憑藉著堅定的信念和堅強的意志,研製出用於SPECT顯像的腫瘤顯像藥物,使中國在核醫學SPECT藥物研製方面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國內十一家醫院參與了臨床III期試驗,面對疫情的影響,大家共同努力,用一年半的時間完成了臨床III期試驗。作為臨床試驗首席專家,北京協和醫院朱朝暉教授在介紹臨床試驗方案和試驗結果時強調,99mTc-3PRGD2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肺部病灶的良惡性鑑別方面,99mTc-3PRGD2 SPECT/CT與18F-FDG PET/CT沒有顯著性差異,但在肺部腫瘤淋巴結轉移判斷方面,99mTc-3PRGD2 SPECT/CT在特異性和準確性方面優於18F-FDG PET/CT,臨床試驗到達主要終點和次要終點。99mTc-3PRGD2 SPECT/CT能夠彌補增強CT對肺部腫瘤淋巴結轉移灶的漏診以及18F-FDG PET/CT對肺部腫瘤淋巴結轉移灶的誤診。
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核醫學裝備與技術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李方教授在致辭中強調,99mTc-3PRGD2用於SPECT/CT顯像,其臨床診斷費用一定比PET/CT便宜,對於我們國家,特別是對於基層醫院,這將是一個福音。
從進口到國產化替代,是一個飛躍。我國核醫學經過60餘年的積累,如何從國產化替代到自主創新,走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核醫學分子影像技術與產品研發路線,將是我國核醫學未來的發展重點。王凡教授表達了這樣一個願望,希望在未來的5年和10年,中國核醫學能夠有機會來引領國際核醫學的發展,惠及民生,惠及天下。這是中國核醫學幾代人的夢想,要透過一代人一代人去實現。
理想照進現實
王凡教授團隊的工作讓人振奮,給人鼓舞。程和平院士熱情洋溢地表示,王凡教授團隊的工作如同報春花一般,預示著中國人做自己的1類新藥的春天悄然到來。
這一藥物是王凡教授領導的北京大學醫學部團隊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團隊共同研製的,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許瑞明所長在致辭中表示,期待生物物理所和北大醫學開展更加緊密的合作,繼續自主創新研製新藥。
99mTc-3PRGD2藥物的產業化得到了佛山市政府以及佛山市南海區政府的大力支援,佛山市市長白濤希望不斷深化與北京大學產學研深度合作,他表示,“今天新藥成果成功釋出,不僅代表北京大學在核醫學分子影像領域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也是佛山發展高階裝備製造業和生物醫藥產業的迫切需要。我們相信,核醫學分子影像產業鏈專案必將成為我市高階裝備製造業和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我們將繼續加強服務,助力專案團隊紮根佛山,不斷壯大。”
佛山市南海區區長王勇表示,王凡教授團隊的腫瘤顯像劑新藥研發成果不僅為腫瘤篩查提供中國方案,也為南海醫療產業帶來新的希望。南海切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生物醫藥產業,孵化服務鏈條,全力保障科研成果產業化。
GE藥業全球總裁兼CEO Kevin O'Neill先生和GE醫療中國區總裁兼CEO張軼昊先生表示,王凡教授團隊研製的新藥是里程碑式的成果,GE醫療願意加強與王凡教授團隊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動研發成果在國內外的市場和應用。
太盟投資集團(PAG)董事總經理成若之博士表示,PAG非常看好中國核藥賽道,非常願意支援王凡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走向世界,造福全人類。
家國情懷
“經過辛勤的耕耘,在收穫的時候總是特別幸福。”韓啟德院士在致辭中表示,“王凡教授團隊研製的新藥完成了臨床III期研究,眼看著就可以用我們自己的產品服務中國老百姓,為人類健康作貢獻,這種時刻非常開心。”
韓啟德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十、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名譽主席
韓啟德院士也提醒,“這個時刻要保持冷靜,要謙虛謹慎,要向先進的國際技術好好學習。未來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要有更大的志向,研發出更多更好的藥物。”
“今天給我們的更大鼓勵是從這一過程中看到了一種精神,看到了北醫人的精神,看到了中國科學家所特有的家國情懷。”韓啟德院士回憶了王凡教授的導師肖倫院士為中國核科技發展所做出的貢獻,他表示,“從王凡身上看到了老一輩科學家精神的傳承。”
韓啟德院士特意手書“家國情懷”作品一幅,贈予王凡教授,將會議氣氛推向了高潮。“王凡教授刻苦鑽研,以堅韌不拔的意志,二十年磨一劍,克服重重困難,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個核醫學診斷1類新藥,此根本源於她深厚的家國情懷。”
這是一個輝煌的里程碑,更是科技創新深入發展的新起點。站在2022歲首,北大醫學110週年在望,北大醫學人責任在肩,初心不忘,情懷永存,理想高飛。
北京大學醫學部 宣
來源/ 北京大學醫學同位素研究中心
編輯/ 潘靖宇
排版/張湄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