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於21世紀初的“撤點並校”政策深刻影響了鄉村教育變遷。“撤點並校”是針對全國農村中小學教育佈局調整的一項措施,即透過撤併農村中小學,實現教育資源集中的一種方式。經過20年的變遷,當前鄉村教育佈局情況如何?本文透過觀察教學點的教育現狀反思當前鄉村教育佈局問題。
雖然國家採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加大支援農村義務教育發展,鄉村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但整體上鄉村教育的發展狀況卻不同樂觀,學生流失、教師流失、鄉村學校空心化日益嚴重。在這種背景下應該如何發展鄉村教育?
一、“撤點並校”與鄉村教育的歷史演變
2001年5月,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合理規劃和調整學校佈局。”由此,各地“撤點並校”行動拉開序幕。這一政策的初衷是為了整合農村教育資源、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但由於降低教育財政投入、減輕財政經濟壓力、實現政績目標、未合理設定“撤點並校”配套措施等,有的地方出現了盲目激進的“撤點並校”現象。於是引發了偏遠學生上學難、交通安全隱患增加、家庭經濟負擔加重、輟退學率上升、過早的寄宿生活威脅孩子心理健康等問題,影響了農村教育的健康發展。
面對這些問題,2012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規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調整的意見》,明確提出“堅決制止盲目撤併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暫停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撤併”,及時調整了過度“撤點並校”行為。
2018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要科學合理設定鄉村小規模學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學和教學點)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妥善處理好學生就近上學與接受良好義務教育的關係,切實保障廣大農村學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權利。按照“科學評估、應留必留、先建後撤、積極穩妥”的原則從嚴掌握撤併問題。包括教學點等小規模學校儲存下來,並且鄉村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但是當前在實踐過程中,在農村教育城鎮化趨勢下,農村出現大量因學生自主流動形成的“鄉村教育空心化”問題,出現了規模小、生源少、質量低的“麻雀”學校。在這類學校中,學生不僅不能接受較好的教育,也不利於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在當前鄉村教育發展中,結合各地實際,調整過於分散的佈局,適度進行撤點並校具有現實合理性。
二、教育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教學點的發展困境
(一)鄉村教學點現狀
筆者及其團隊2021年9月在河南、湖北和湖南三省多地針對鄉村教育進行了實地調研。調研發現,當前農民家庭主動將孩子送進鄉鎮乃至縣城的情況十分普遍。各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基本在40%-50%左右,其中多數農民家庭進城都是為了教育。以湖北一村民小組為例,該組共33戶,全組小學生有4個,1個在鄉鎮小學就讀,3個在縣小學就讀。
同時,在各村建設的教學點就讀的學生人數在急劇減少。教學點是不成建制、不具有完整教學年級的小學。以河南G縣為例,2020年全縣共有公立小學277所,小學學生總數56196人,小學教師4202人。其中,小規模學校共192所,佔比69.3%,學生共5606人,教師共1462人。在小規模學校中,10名學生以下的學校就有64所,佔比33%;有7所學校只有1個學生。下表是G縣某鄉鎮小規模學校的學生數情況(全文均為化名)。
從教師師生比和教學條件投入上看,小規模學校尤其是教學點的師生比是遠超於國家1∶23的標準的,近些年教學條件也得到一定改善。如,2019年湖北S縣給每個小規模學校撥款130萬建新校舍,新建四間教室、器材室和圖書室各1間。但這些規模過小的教學點在教育上確實存在很大困境。
(二)規模過小的教學點困境
在城鎮化背景下,小規模教學點作為鄉村教育的一部分,已經變為少量學生的託管所。甚至這些小規模教學點正在成為“差生養成所”。一些初中教師指出,教學點學生進入初中通常成為班級中成績差、基礎薄、習慣差、自律差的學生。在學生結構不合理、家長不配合、教學質量不高,使這些小規模教學點缺乏良性學習氛圍,難以真正發揮教化育人的良好作用。
首先,當前一些教學點的學生數量少,且出現弱勢群體堆積現象。一些學者認為,鄉村學生數量少可以實現“小而精”的教育,但這種教育是有前提條件的,例如其核心是必須輸入非常優質或符合需求的教師資源,但從當前資源客觀條件而言,所有鄉村學校獲得這一條件非常困難,或至少成本非常高。因而在實踐中教學點學生數量過少很難構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另外,教學點的學生通常具有弱勢特徵,如河南G縣某教學點共有5名學生,由於生源少,採取隔年招生,現在一年級2人,三年級3人。這5個學生中有兩個存在智障問題,兩個出於貧困戶家庭,一個是離異家庭兒童。湖南H縣某教學點二年級4人,有一名存在智力問題的學生,經醫院檢測IQ得分73分(正常人IQ應在90-109之間),還有一名離異家庭兒童。因此,整個學校學習氛圍難以活躍起來,且教學進度很慢,並影響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如,G縣某教學點的張老師表示,在教學點工作非常無聊,很封閉,缺乏競爭力,接觸新知識的機會也非常少。尤其是教學沒有成就感,有的孩子就算自己手把手教10遍他也學不會,非常影響積極性。湖北S縣某教學點陳老師表示,以前自己教書是教高年級有成就感,現在在教學點只能教低年級不適應,“感覺自己變傻了”。
其次,現在讓學生在教學點就讀的家長大多數對教育期望不高,無法與學校共同配合完成對子女的教育,因此教學點提高教學質量的動力不強,更多成為一種臨時託管的場所。如某教學點學生母親外出打工,對小孩的吃穿都不管。這位家長認為,自己把孩子送到學校,學校就應該管吃管住管生活管學習,自己做父母只負責賺錢就好。另外,經常會有家長不理解教師,有一個學生回家感冒了,他奶奶就到學校鬧說是教師沒有管好。在一般規模學校這種家校矛盾也會出現,但對整體家校氛圍影響有限,但在教學點由於學生本身少,這種負面的家校關係就容易形成消極氛圍,影響教師積極性,影響教學點的良性發展。
再次,教學點中教師積極性不高,教學能力難以提升,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障。第一,教學點教師來源一般是準備退休的老師或剛畢業的中職生,要麼準備退休,要麼準備日後轉走,所以沒有教學動力。第二,由於教學點學生少,難以配齊所有科目的教師,因此教學點教師一般採取年級混合式教學和全科式教學。年級上老師各個年級都要教,科目上通常是男老師教數學,女老師教語文英語,另外每個老師附加多門副課。老師還要做財務、後勤、保潔等。教師教學壓力大,沒有精力細緻備課。第三,為了兼顧教學點各個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和水平,教師只能教授最簡單的課程內容。
三、適度撤點並校,有利於兼顧公平與效率
在大部分農民家庭教育訴求提升的背景下,小規模教學點不再具備良性學習氛圍的發展現狀,這表明需要辯證看待撤點並校政策。既不能一刀切的盲目撤併,也不能一刀切地禁止撤併,撤併需要符合教育規律和城鎮化趨勢,其核心原則是要保持鄉村學校的適度規模。當前適度撤點並校具有現實可能性。
首先,大多數農民家庭的教育期望提高,教育支付能力提升。即使在當前國家和政府向教學點等小規模學校傾斜投入資源,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農民家庭也願意主動將子女送進鄉鎮或縣城學校。例如湖北Y縣在對鄉村各小學實施“改薄專案”後,結果學生自然流動造成學校消亡,使得小規模學校從2017年的90多所減至2021年的27所,導致大量資產閒置。因此,在城鎮化背景下,要根據學校實際規模、配套服務情況、學生流動趨勢進行資源投放和撤併。在確實有農民需求,撤併配套服務還不充分的情況下,針對有一定規模的學校可以予以保留;對於學生數量極少、缺乏良性學習氛圍的小規模學校,可以允許撤併。如果不能進行適度撤併,就會造成資源浪費。
其次,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鄉村學校建設也得到加強,更方便了農民家庭在鎮域範圍內的互動溝通。如鄉村公路的修建、鄉鎮公立寄宿學校的發展、學校校車系統的完善等,都有利於應對撤點並校後出現的偏遠學生上學難等問題。另外,當前鄉鎮公立學校確實也有很多發展不足的地方,這些就需要國家和政府進行重點投放資源解決。例如針對鄉鎮學校面臨縣域吸納背景下學生和教師大規模流失問題,可以對鄉村教師政策福利傾斜,採取城鄉優質教育資源流動機制促進教師均衡配置等;針對鄉鎮學校寄宿、校車、託管等服務不到位不完善問題,就需要加強相關建設;針對鄉鎮學校留守兒童較多問題,需要配備“學科老師”、“生活老師”和“心理老師”等,真正解決農民家庭的教育需求和困難。
最後,在鄉鎮適度撤點並校,進行適度教育集中,有利於農民家庭接受高質量低成本的鄉村教育。從農民教育實踐看,大多數學生都已經聚集在縣城和鄉鎮學校。相對於村莊和縣域,當前鄉鎮是更適合鄉村教育發展的層級。一方面,相比於村莊,鄉鎮公立學校在學生和教師的數量和結構上都更有保障,教育資源在這一層級投放更有規模效益,因此鄉鎮適度集中不僅有利於學生在更積極的教學氛圍中學習,也有利於進一步提高鄉鎮教育質量,最終讓鄉村學生接受更好的鄉村教育。另一方面,相對於縣域,鄉鎮學校就讀的成本可以比較低。在縣城接受教育通常需要農民家庭進城買房或者至少租房,另外也通常需要花費一個勞動力進行陪讀。而透過完善鄉鎮寄宿制、公交系統、對困難學生針對性補貼等方式可以降低學生家庭的教育成本和負擔。
湖南N縣某鎮的實踐證明,適度集中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降低農民教育負擔。該鎮在2013年透過撤併措施有效加強了鄉鎮學校實力,緩和了縣域城鎮化趨勢下學生流失困境。2010年前,N縣某鄉鎮有兩個中學,13個小學和教學點,最多時鄉鎮小學和初中共有3000名學生。2013年鄉鎮中小學流失嚴重,只剩下1000人。教學點中最小規模只有3個學生和額名教師,最大規模教學點也只有19個學生和6名教師。經過調研考察,2016年該鎮將13個小學和教學點分別合併到兩個鄉鎮中學,建立了兩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在合併過程中,該鎮採取具體措施如下:有效聽取各校教師和家長意見;完善基建設施,合理配置校車解決學生接送問題;解決就餐、熱水、住宿等問題,併購置體育器材、圖書館等;透過改善教師住宿條件將教師資源集中等。另外,為了避免資源浪費,該鎮還將原有農村教學點場所改造為村莊便民服務中心。在教育資源適度集中的實踐下,該鎮兩所中學學生教師流失大量減少,教學質量得到提升,目前兩所學校各有400名學生,且在全縣教育質量排名前列。
因此,“撤點並校”實質是教育資源合理配置的問題。無論是過去盲目撤點並校還是當前過度分散格局,都是對鄉村學生教育實踐缺乏研判,沒有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的表現。為了實現教育公平,方便學生就學,我們需要避免過激的撤點並校行為。但同時在縣域城鎮化背景下,沒有重點地發展,在教育資源投入上“撒胡椒麵”,只講表面公平,就會造成大量資源浪費,不能有效振興鄉村教育,更會導致深層次的城鄉教育不公平。
四、滿足農民美好生活需求,提高鄉村義務教育質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過20年的發展,農民家庭的教育實踐已經發生改變,對教育有了更高質量的需求。當前需要適度集中資源,提高鄉村教育質量,這樣才能真正滿足農民家庭的教育需求。
當前鄉村教育的關鍵問題是義務教育質量的斷崖式衰落。鄉鎮教育質量下滑帶來的不僅是農民家庭城鎮化和農民家庭負擔的加重,而且更是形成對難以進城接受教育學生的不公平,造成城鄉教育不均衡,讓鄉村“沒有希望”,加速鄉村衰落,最終真正不利於鄉村社會秩序和文化發展。
在教育資源有限的條件下,面對農民家庭對教育的更高訴求,面對學生進城的客觀城鎮化背景,需要有重點的投放資源,透過以鄉鎮學校為核心加強鄉村義務教育體系,或許是鄉村教育未來發展的一條可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