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崞山(橫山)下的雁門關內不遠處,有個古鎮叫崞陽。千餘年來,崞陽就是崞縣縣治的所在地。
崞陽由於1953年的一場地震,建築物損毀嚴重,1959年縣府便遷往了原平。
它今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鎮子,但這裡仍是原平北部地區不可替代的經濟和文化中心。
細眺古鎮,街街巷巷仍是無處不流露著隱隱古風。故城殘留的南、北城門猶在,高大深邃的門洞,石匾高懸。“八”字形長方石條網鋪的通道,轍痕斑斑,經年的風蝕,使得城牆變得斑駁滄桑。
古城裡至今留有的幾處古蹟,基本完好。
兩座石橋,分別坐落於南、北城門之外,它們先後修建於金泰和二年及三年。歷史上,雲中至太原的官道就從這橋上經過。北橋名“來宣橋”,橫架於滹沱河上,三券石拱,引橋緊接城門。城下有橋,橋下碧水波濤,舊時也屬當地一大景緻。震後坍塌改為磚石砌建,原貌不在。
南城外的南橋河上,至今柳蔭葦叢半掩古橋,名曰“普濟橋”原汁原味。它單拱飛跨南北,酷似趙州大石橋。橋上雕工細膩,人物、動物栩栩如生,藝術價值極高。更為奇特的是,橋面上由兩道縱向凸起的路牙石隔離,形成了三車道,將人、車有效分流。看去使人讚歎,這不是現代道路標線的雛形嗎。
四處寺廟古色古香。城裡有兩處,文廟靠東,進南門右拐便是。自南至北,影壁、牌坊、泮池、過殿、大殿在同一中軸線上。前、後兩院柏樹成蔭,多年失修搖搖欲墜。近年來已作整修,黛瓦朱牆煥然一新。
西街路北就是城隍廟,現為原平三中,東側套院內是續範亭紀念堂。進入大門現有古屋五間,傳舊時為縣衙,日本侵華時期住有崞縣憲兵隊。
出東城門的東關村裡,關帝廟居於高高的臺地上。大殿裡關老爺塑像威嚴莊重,山門前臺階陡峭,臺階兩側的石條流光鋥亮,並深深留下了兩道溝痕。佇立一旁,使人追思。它不知給予了多少代人的童趣,也不知磨壞了多少雙童鞋,更不知陪伴了著多少代幼子的成長。臺階下石獅怒目,正前方影壁高大,磚雕細膩。
南街南城門外,在路東有岱山廟一座。廟宇玲瓏精緻,香火旺盛,參禪唸佛,翠柏靜幽。
歷史上的崞縣,被譽為“千萬桑田總戰場,百二河山盡赤土”,從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這裡人才輩出。崞陽,畢竟又是千年古縣的縣治。至今,它仍有著時光抹不去的獨韻,引人憑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