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諺說:“一九二九,懷中抄手;三九四九,凍死豬狗。”隆冬,北風呼嘯,寒風割面,水冷刺骨。隨著歲月的逝去,遠離城市的喧囂,我越來越觸控到嚴寒冬季垂綸江湖野釣的魅力!當然,近幾年在晚冬時節垂竿,也有失敗,曾有過幾次“空軍”;也有教訓經驗,將其曝光,供釣友借鑑,希望對喜歡冬季釣魚的朋友會有所幫助。
嚴寒晚冬,正是休閒野釣大鯽魚的黃金時節,關鍵的是要準確處理深與淺、葷餌與素餌、觀漂與揚竿的關係,破除冬葷夏素、冬深夏淺的傳統觀念。垂釣也要與時俱進,不斷革新施釣技藝,才能提高釣績。
不要忽視淺灘
凡是釣魚人都知曉,冬季魚類都會潛入深潭越冬,所以釣魚者都會在深水區打窩下竿,卻忽略了淺灘,如1.5米深左右的湖灣、河灣,尤其是長滿水草如扁擔草、水葫蘆覆蓋以及古樹、枯竹倒伏的水域。
湖畔河岸呈“凹形”彎道處,由於道口兩邊的岸邊高於水面,從而能避免和減少一些寒風冷氣的襲擾;再就是有連片草叢覆蓋的水面更能使魚兒在此避寒藏身,自然也就形成了它們冬天“安營紮寨”的棲息之地。
打漁船撒網攔網一般布在陣曠水區、深水區。淺灘泥厚、水草茂盛、沿河兩岸綠竹倒伏,掩映的水域,也無法撒網圍獵。我常去征戰的水域,在數九寒冬,河面上的水葫蘆,尤其是河灣處,蒼翠欲滴,像一座座綠色的“小山丘”,風吹““”移,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當然在如此般的水域布窩,一定要距水草1米左右方比較好。
11時30分-15時,氣溫逐漸升高,特別是冬陽普照的日子,淺灘的水溫比深潭升溫也快一些,部分浮游生物也樂意在此遊動。因此處條件較好,且有可口美味品嚐,所以魚類願意棲息和聚集,有利於垂釣。
嚴寒晚冬時節,隨著氣溫不斷上升,淺水的溫度比深水回升較快,鯽魚會從深水處游到淺水域覓食。因此“三九”寒冬時節,深潭不動,走釣淺灘是獲魚多的好選擇。
不能忽略素餌
釣諺雲:“七分釣餌、三分釣技。”晚冬氣候嚴寒,人們釣魚一般主張冬葷夏素。但在多年的冬釣實踐中,我發現冬釣用素餌反而優於葷餌,比如麵食糕(麵食餌)掛鉤比用蚯蚓釣,釣績要高多倍。
晚冬釣鯽魚,因為魚身僵體硬,導致索餌開口小,吸力弱,應儘量使用比重輕的釣餌。如果使用比重大的釣餌,如一條蚯蚓或半截蚯蚓,因為蚯蚓的比重大,餌料自身就重,魚吸餌的阻力就會相應變大,將會影響魚口,必然會出現漂動提竿而沒有魚的現象,減少獲魚量。
比重輕的餌料如素食餌,搓成如綠豆粒狀,其在水中的阻力就小,有利於鯽魚索餌。冬釣用素餌是因為魚的吸食能力下降了,以尾重150克的鯽魚為例,夏秋一張嘴就能吸入黃豆大的硬餌,冬天只能吸入綠豆大的餌了;夏秋釣鈍,鯽魚吸軟餌能將鉤吸至咽部,冬季不管釣鈍還是釣靈,搓餌釣底以抬漂居多,不過抬漂也只是鉤住了魚的嘴唇。
冬天,魚類嗅覺遲鈍,食慾降低,特別是大水面中習慣了沉底攝食的鯽魚更是這樣。餌,狀態第一。如果只注意了釣餌的味,忽略了輕重、大小、松黏、軟硬,那就會貽誤戰機。
認準漂相,及時提竿
嚴寒晚冬時節,大多數魚類已進入了冬眠或半冬眠時期,而鯽魚耐寒性強,雖然照常勉強攝食,但吸食的動作遠不如夏秋等節氣。因為低溫的冬天鯽魚活動小而少,新陳代謝弱,身軀比較僵硬,吸食的動作不靈活而緩慢,甚至出現想吃嘴張不大的情況。吸食時總是聞了又聞,圍著食物遊弋,嘴觸了又觸,左瞧右看,又不想輕易離餌而去,幾分鐘都沒有真正把餌吸食,甚至一時半會兒才會刁吸食餌。鯽魚咬鉤的訊號(如蚯蚓餌)反應到浮漂上是先點動數下,然後送漂或黑漂。
經驗證明,鉤掛素食餌,淺水鯽魚黑漂者多,深水鯽魚送漂者多。鯽魚的個頭兒越大,浮漂動的幅度相對越小,有時僅上升1毫米或下降1毫米,就要立刻揚竿中魚。而小鯽魚咬鉤,浮漂動的幅度大且速度快,有時候還會出現鯽魚咬鉤時浮漂無規律地點動。如果在經常有人垂釣的塘口中,浮漂點動不止,但不送漂也不黑漂,這是脫過鉤的鯽魚所為。還有就是浮漂不動或慢慢橫移,在排除蝦咬鉤的可能性後,這是大鯽魚在咬鉤。遇到這種情況,應迅速提竿,亦會中魚。
總而言之,要單竿獨釣,注目觀漂,主要抓住浮漂快到位時下挫、下頓、停頓或上升和快速下滑等動作,能有較高的中魚率。此時期,因天寒水涼,有時只會出現一口現象,浮漂只動一下就沒有了下一步的動作。在垂釣時,釣椅座位應放低矮一些,有時甚至可以不坐釣椅而蹲下身軀,仔細觀察立漂升降的細微變化,如上升橫臥一粒米或下頓橫臥一粒米幅度,即1毫米左右細目,則應提竿,即可中魚。
總而言之,要密切注意,有動作就要抓,才能提高獲魚量,感受冬釣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