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敬自由,一杯敬死亡。
一杯敬故鄉,一杯敬遠方!”
又到年底,老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可最近全國各地出現的疫情又給了很多人的歸家之路蒙上一層陰影!對於很多漂泊在外的人來說,返鄉探親並不僅僅是一次親人間的團聚,那還是人們最好的放鬆方式,用詩意的說法是一次補充能量的過程,是以備來年再戰的最好動力。
雖然我自己的小家庭已經定居外地多年,在這裡我也有了自己的妻與子,也熟悉了這裡的一切。而故鄉卻已經變得越來越陌生,留在記憶裡更多的是一種模糊的印象!對於故鄉,更多的應該是一份對青春記憶的寄託,一種對傳統文化傳承的留戀!但只要有親人還在那裡生活,不管故鄉變成什麼模樣,只要有那份牽掛在那裡,那裡就永遠是我的家,對那裡我依然有著深沉的愛!
記得小時候曾讀過一本描述一位英國偉大人物的書,裡面有一個觀念對我影響深遠,書上說:正是有了人們的流浪才創造了財富,促進了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中國古代也有句俗語叫“樹挪死,人挪活”,也是對這種觀念的解讀。所以小時候的自己總是渴望快快長大,早早逃離那片貧瘠的土地,自由地去外面看看更大的世界!
想想哥倫布遠航發現美洲新大陸,毛主席走出小鄉村開創新中國的征程,80年代走出鄉村去沿海創業的人們!只有最有勇氣,最富於冒險精神的人才敢於離開舒適圈,勇於打破常規,去創造更大的財富,從這個意義上講,說流浪者創造了人類文明,對這個世界做出了最大貢獻並不為過!
但所有走出去的流浪者都會有根,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實現自己的目標!他們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離開了故鄉,這一個地方一定會刻在心底。也許很多人的追求是若干年以後,當他們功成名就時可以衣錦還鄉。也許更多人會失敗,但家鄉依然是他們的退路,是他們的保障,在他們落魄蒙難後讓他們依然可以回到家鄉,以記憶裡的溫情來慢慢療傷。所以有個家真的太重要了!
那麼什麼是家呢?家,該是那個讓我們一直牽掛的地方,是那個一直有人記掛著我們的地方。就像風箏,不管飛到哪裡,不管你飛得有多低或多高,家,就是拴住那根線的地方,只要有家在,你總會歸來,總有一份心安存在。
而現代社會發展變化太快了,很多人會和親人分開住在不一樣的地方。所以家不一定是一個固定的所在,它可以是父母家,可以是子女家,甚至是工作宿舍,或者是一個租住的小屋。心在何處,何處即可為家,所以家可以有很多地方!
蘇軾在《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裡對家的詮釋該是人們最認同的吧!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 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圖片來自網路 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