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總有一些物品因為承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被世人珍藏和紀念,學校也不例外。你知道滬上各大高校究竟有怎樣的歷史嗎?他們的校史中又有哪些珍貴的實物?一起來看↓
復旦大學
五四“第一鍾”
五四運動中,復旦成為上海學生運動的先鋒。5月6日晨,學校教師敲響此鍾集合同學,報告北京發生的事件,號召復旦同學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舉動。復旦學生立即行動起來,投入到偉大的歷史洪流中。五四運動使復旦聲譽鵲起,成為學校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契機。
上海交通大學
錢學森就讀交大期間的水力學試卷(1934年)
這份試卷的考生就是錢學森。它的歷史是這樣的:出題及閱卷老師金愨在閱卷時,發現錢學森的試卷卷面整潔,解題一氣呵成,6道題全部解答正確。只是最後一題公式推導中“Ns”漏寫了一個“s”,被扣去4分,得96分。這份漏掉下標“s”的96分試卷也就成為老交大優良教學傳統中“要求嚴”的典型反映。
同濟大學
“同濟足跡”泥土柱
百年來,同濟大學曾多次遷址,但校名未改,絃歌不輟。為了紀念那段崢嶸歲月,學校在百年校慶前收集了各辦學舊址的泥土,壘起了見證同濟足跡的歷程柱,作為同濟大學紮根中國大地百年征程的象徵。
華東師範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前身大夏大學校友郭大力翻譯《資本論》首箇中文全譯本(1938年)
1938年出版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資本論》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是由華東師範大學前身大夏大學校友郭大力翻譯,翻譯過程充滿艱辛和苦難——居無定所、戰火、貧困和疾病的折磨,但他排除萬難完成了翻譯工作,這展現了華東師大在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翻譯、出版、宣傳和教育方面悠久的文脈學統,以及一批前輩學人對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作的重要貢獻。
東華大學
溫仰春的工作筆記本
這是東華大學(時名華東紡織工學院)老校長溫仰春幾十年前的工作筆記本。泛黃的紙張記錄著溫仰春工作的大事小情,成為研究學校歷史珍貴的一手資料。溫仰春滿腔熱血為國家建設培養人才的精神在學校代代相傳。
上海外國語大學
《列寧全集》(第一版,共39卷)
1958年,中央提出要加快《列寧全集》的翻譯出版,上外原校長姜椿芳當時已調任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他也同年輕人一樣,經常挑燈夜戰,徹夜通稿。“他的言傳身教給全域性同志以莫大鞭策和激勵。”翻譯進度也大大提高。至1959年,“在全域性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列寧全集》中文第一版,在國慶十週年時全部出版。”
上海大學
“錢偉長星”模型
錢偉長星(國際永久編號283279),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2007年5月16日發現於盱眙觀測站。此星是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為紀念錢偉長先生作為中國力學奠基人而命名。為緬懷錢偉長先生的生平業績和卓越貢獻,弘揚傳承他的科學精神、教育思想和愛國精神,2020年7月30日,上海大學舉行了“錢偉長星”命名儀式暨錢偉長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活動。
上海海事大學
1953年版五分錢紙幣
1949年9月,當時年僅33歲的吳淞商船學校(上海海事大學前身)校友、“海遼”號船長方枕流率領全船宣佈起義。新中國成立當天,“海遼”號成為新中國第一艘掛起五星紅旗的海輪。中國人民銀行將“海遼”號船形圖案放在了第二套人民幣5分幣正面的右邊。1955年3月1日正式發行,一直流通了34年。
上海海洋大學
鎮館之寶抹香鯨及骨骼標本
這是上海海洋大學歷時一年多,於2002年還原成的兩個完整的標本:一副從吻端至尾叉總長約18.4米的抹香鯨鯨皮標本和一副抹香鯨骨架,供科研教學之用。上海海洋大學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傳遞著海洋深處的奧秘,激發著學子探索海洋的熱情與夢想,講述著“至深至精,探索不止”的科研精神。
上海師範大學
在上海師範大學的校史館裡,珍藏著上海師範學院首任院長廖世承先生的中學教學法(教材)、中等教育原理的手稿。幾十冊的手稿,從教材編撰到教學心得,或是行雲流水的花體英文,或是落筆如煙的楷書,記錄了廖先生對教育事業的思考與研究,他不僅在中國教育領域推廣科學實驗,更創師範學院獨立辦理之先河,為教育培養了大批後繼人才。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原上海對外貿易學院汪堯田教授,是中國最早研究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的學者。1992年,他與周漢民合著出版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總論》,是國內第一本全面論述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權威讀物,被譽為在中國普及GATT/WTO理論與實務知識的奠基之作,也成為國人瞭解關貿總協定的重要視窗。
上海理工大學
1915年,上海同濟德文醫工學堂(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前身,後與華東工業大學合併組建上海理工大學)籌建第四宿舍,當時上海一批商業人士集體出手捐建。1917年1月,第四宿舍落成,這塊大理石材質的功德碑記錄著當時的捐建情況,鑲嵌在第四宿舍底樓走廊的牆面上,儲存至今。
華東政法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帳篷精神”珍貴照片
1979年,為滿足教學需要,學校決定:先建教學大樓和圖書館,於是教職工在大草坪上搭起了幾座大帳篷,在其中辦公長達四年。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鑄就了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帳篷精神”,為後輩留下了寶貴精神財富,也推動學校事業開啟新篇章。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
“鎮館之寶”——校名題字書法
1984年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上海市業餘工業大學更名為“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這是1985年,書法家舒同為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題寫的校名手跡。
上海政法學院
李庸夫(創辦了上海政法學院的前身——上海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和上海法律高等專科學校並擔任首任院長)鑄銅胸像高0.8米,底座高1.3米,於2006年創作落成,莊重地安放在上海政法學院“庸夫樓”前廳,塑像莊嚴慈祥。塑像下方鐫刻著題詞:“為黨辦學,殫精竭慮,嘔心瀝血,遠見卓識。謹此永志。”作為校史的一部分,塑像承載著記憶與情懷,薪火相傳、初心不改,激勵著一代代師生勇擔時代使命,為黨為祖國為人民作出更大貢獻!
上海體育學院
綠瓦大樓原始建築圖紙為上海體育學院校史館館藏珍品。綠瓦大樓位於學校楊浦校區,於1933年建成,是上海市首批“優秀歷史建築”。圖紙由16張A0手繪圖紙建築設計藍圖組成,圖紙圖案精美,施工資料詳實,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樓內紀念石碑後被發現。2021年9月,該建築圖紙被列為“第三批上海檔案文獻遺產”。
上海戲劇學院
在上海戲劇學院的圖書館裡,珍藏著一批抗戰時期抗敵演劇隊的軍民演出的說明書。這批說明書,還原了當時演劇隊成立的始末,再現了當時的演出劇目內容,珍藏和研究這些重大歷史程序中的戲劇史料對後人瞭解戲劇歷史有著深刻的意義。
上海音樂學院
中國第一部由海外交響樂團演出的作品是黃自先生於1929年在耶魯大學音樂學院完成的畢業作品《懷舊》,這是一部單樂章交響序曲,為悼念其女友而作。這是目前所知第一部由中國作曲家創作並在國外上演的管絃樂作品,黃自先生的手稿現保存於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特藏室。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史館館藏實物——胡廷黻日記、詩集、明信片,入選上海市第三批檔案文獻遺產名錄。這些實物檔案形成於1917年至1924年間。主題內容為胡在震旦大學求學和法國巴斯德研究院留學期間的學習、生活,涉及教育、政治、文化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於20世紀初上海有關大學的歷史,以及法式醫學教育教學理念等,具有重大的研究和參考價值。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
在立信的校史陳列館中,有這樣一件特殊的展品:時年90高齡的立信會計事業創始人潘序倫先生在1983年4月,親筆寫下的遺願。薄薄一張紙,短短百餘字,背後承載的卻是潘老對國家、對人民,對他親手所創辦的立信會計事業的深情。
上海公安學院
在上海公安學院院史館的眾多館藏珍品中,以建校以來的一系列“印章”最具代表性。印章式樣材質各異,凝結著不同時代的痕跡,字跡結構嚴謹、遒勁有力,象徵法度森嚴、司法公正。從建國初期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警務學校到中央公安學院上海分院,從上海市公安學校到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直至成立上海公安學院……小印章見證大歷史、小印章蘊含大發展。
上海杉達學院
1992年,一批致力於民辦教育事業發展的老教授發起創辦全日制民辦大學。1992年8月,經批准,校名為“杉達大學”,老校牌懸掛在最早的辦學點門口(長壽路625號)。這塊樸素、斑駁、滄桑的老校牌,伴隨著杉達走過了近30個年頭,見證了杉達人的教育理想、價值追求和耕耘足跡。
上海電力大學
這幅篆書“尺璧非寶寸陰是競”作品是1987年鄧雲鄉教授所題寫。1956年鄧老於上海電力大學任教,直至1993年退休。鄧老這幅書法作品為了紀念上海電力大學建校五十週年之際的學校攝影書畫而創作的。“尺璧非寶、寸陰是競”出典《千字文》,意蘊教導學子珍惜為學歲月,努力為國家電力工業的發展振興爭分奪秒地學習知識。
上海電機學院
今天,在上海電機學院臨港校區校史館內,珍藏著一臺除塵砂輪機實物。1966年,為進一步試驗“學校工廠合一,教學生產並重”,學校積極開展勤工儉學與半工半讀試點,成為當時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黨的教育方針的試點典型。這臺機器就是在這期間添置的,它默默地向人們訴說著一段關於新中國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的艱辛探索往事,也鋪展了一幅當時試驗“學校工廠合一,教學生產並重”的史詩畫卷。
上海建橋學院
建橋雷鋒獎章(金銀銅)
在上海建橋學院的展館中,陳列有雷鋒金銀銅獎章。“雷鋒獎”是上海建橋學院從2005年起,為獎勵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踏實勤奮、敬業愛崗、樂於奉獻、雷鋒式勞動者而設立,作為表彰學校師生品行的最高榮譽,目前學校頒發的雷鋒金制獎章均為純金打造。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以美為魂,以史為體。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歷屆師生善於用藝術記錄黨和國家的奮鬥之路,1965屆黃楊木雕班校友用刻刀創作了名為《抗美援越》的丹塔木雕作品,現被上海工藝美院校史館收藏。這件氣勢恢宏的木雕作品不僅讓觀眾感受到國家堅決抵抗外來侵略的意志與決心,更加深刻體會到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一路走來的艱辛。
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
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的校史館,有一個特殊的搖鈴,在柔和的燈光中,它渾身散發出古銅色的光芒,它就是東海學院創辦與發展的見證者——學校初創期上課所用的銅鈴。輕輕地拿起並搖動時,它聲音清脆而響亮,在這一聲聲熟悉的鈴聲中,東海學院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金色的銅鈴見證著東海辦學的光輝歲月,見證著東海的發展歷程,鼓舞著東海師生傳承東海精神,攜手共同譜寫高職教育事業新篇章!
上海工商外國語職業學院
2012年起,上海工商外國語職業學院持續深化與形象校園文化符號“傅雷精神”,先後建成傅雷生平陳列館、傅雷譯著研討室和傅雷翻譯體驗室,面積約700平方米,“傅雷像”位於傅雷生平陳列館入口處。傅雷一生譯作宏富,成為中國翻譯界備受推崇的範文,在文學、美術和音樂等領域也不乏經典文獻,留下了與其翻譯和文藝思想齊名的《傅雷家書》。
資料:滬上各高校
編輯:張海梅、孫凌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