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飛行員為什麼那麼強?歸根到底,就是人才和武器兩方面。至於空戰戰術,講實話,當時的歐洲都差不多。德軍採用的雙機編隊也不是首創。
第一,人才培養。
武器固然重要,但人才培養更重要。《凡爾賽和約》,德國空軍1.6萬架飛機全報廢。留下來的人,都是按照軍官的標準培養。在此期間,很多朋友都知道,這些人都是在民間飛行俱樂部進行訓練。1933年,成立德三空軍的雛形,德國飛行運動協會。
除了在本土進行訓練之外,還秘密在蘇聯進行訓練。
德國是一戰的戰敗國,很受歧視,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也受到英法的歧視。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雙方開始了合作。蘇聯給予訓練場地和訓練裝備,德國給予蘇聯很多技術支援,雙方可以說是互惠互助。
到了西班牙內戰時期,德國飛行員刷了一波實戰經驗。
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德國,已經把英法蘇三國的空戰實力,摸得很清楚了。
很多朋友也對德軍飛行員的訓練時間感興趣。就我所知,二戰初期,德國飛行員是450到500小時,美國是400小時,英國是350小時,日本是300小時,蘇聯是50到100小時。
這只是一個平均值,超過這個訓練小時的,肯定是大有人在的。比如戰前德國的民間飛行俱樂部,很多成員就是未來的德軍飛行員,如果把這個時間都加進去,確實不太好說。英國和美國也是如此,戰前囤了很多優秀飛行員。
至於新飛行員單飛的問題,德國的規定時間,必須由長官帶飛滿100小時才可以。關於這個數字,大家可以看一些關於馬爾塞尤的圖書,不列顛空戰前,對這個規定有明確記述。
所以,在東線,蘇德兩國飛行員的平均訓練時長差距很大。你這邊剛上初中,人家在那邊大學都畢業了。沒法比。
第二,武器裝備。
二戰時期歐洲國家的空戰戰術都差不多,同等訓練水平的話,拼的就是裝備。裝備半斤八兩的話,拼的是綜合國力。
二戰德國主力戰機BF-109,在早期能夠與之對抗的只有噴火式。二者各有千秋,綜合性能不太好分出高下。速度和垂直機動,二者互有優勢,但優勢也不過是5%左右的差距而已。水平機動,噴火強於109。滾轉效能,109又強於噴火。
所以相較於東線作戰,西線空戰的難度是很大的。
BF-109在二戰中後期,相對來講有兩個明顯缺點。一是航程短,二是高空作戰能力差。所以在不列顛空戰,給不到太好的支援。在後期,面對美軍的清場戰術,基本上是沒辦法。裝備梅林的P-51吊打BF-109。
所以關於二戰德國飛行員在東線和西線的戰績,差距之大並不是沒道理。而且東線出勤的頻次更高,畢竟西線德軍總司令是倫德施泰特,而東線,則是小鬍子本人。
另外,德軍用人是直接用到死,只要不死就一直上,並不施行輪換制度。其他國家,例如美英,飛行員打到一定成績都退居後方當教官。德軍不會這樣,只會晉升,最高晉升到聯隊長,但該出勤還是要出勤。
其實不僅僅是空軍,其他兵種也一樣,比如狙擊手。德國也是一用就用到死,蘇聯一側,打到一定戰績或者受傷之後,就退居二線了。朝鮮戰場上,咱們的張桃芳,也是退居後方做教官。
歸根到底,還是上期內容我跟大家說的,同德軍的整體方略有關係。戰爭打成消耗戰的話,德軍的人員是牛的越牛,慫的越慫。沒有一個長期的動員和訓練計劃,也沒辦法,他們的時間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