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汽車,已經成為工業領域巨頭的下一個目標。近年來,包括美的、格力、海爾、海信、TCL、創維等家電企業相繼進入汽車零部件及造車領域,成為繼手機行業之後又一路“攪局者”。
12月30日,美的集團旗下機電事業群正式更名為“美的工業技術”,並從傳統的家電核心部件向工業自動化、新能源、半導體、智慧交通及汽車部件領域拓展。
其中,汽車部件板塊將主要圍繞三方面佈局,分別是電驅動系統、熱管理、智慧駕駛的執行和控制。同時,美的制定了“高舉高打”路線,盯著全球最大、最領先的品牌客戶去進攻。
“時間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同時,新能源汽車發展速度又是非常快的,這個時間等不起。”美的工業技術總裁伏擁軍表示,公司會適當透過兼併收購方式,來縮短進入行業的必要週期。
按照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監測資料顯示,美的、格力、海爾、海信、TCL、創維等已經涉足汽車行業的家電巨頭合計上市公司市值超過1萬億元,打破壁壘、打破瓶頸,結束“卡脖子”是這些傳統巨頭的目標。
一、
在過去一年時間,汽車業務整合已經在家電行業頻頻上演。
去年11月,格力電器和盾安環境簽署協議,以受讓股權和認購定增新股的方式拿下盾安環境(002011.SZ)4.1億股,深度佈局新能源熱管理賽道。
加上此前已經完成全資控股的銀隆新能源(更名為“格力鈦”),格力電器已經完成了在電動汽車動力總成、整車製造等環節的戰略佈局。此外,格力集團還持有上富股份的股權,後者主要業務涉及汽車輔助駕駛安全相關感測器、軟硬體演算法等產品線。
去年3月,海信家電(000921)釋出公告稱,擬認購日本三電控股株式會社定向增發的普通股股份。本次交易完成後,海信家電將以三電控股為核心公司,拓展汽車空調產品線。
在此之前,海信在智慧交通、車載顯示技術以及車身感知核心零部件上有多年的佈局,其中,海信自研的雲控平臺、邊緣計算平臺、OBU、RSU產品已經在國內部分城市及示範專案落地。
TCL也已經在新能源汽車及車載顯示賽道佈局。其中,華星光電首款車載顯示產品已經在比亞迪漢實現首發量產。目前,該公司已經完成新型車載產品部門的組建,目標是成為新能源汽車關鍵器件的提供商。
此外,TCL創投也已經參與了多家汽車零部件公司的投資,包括動力電池頭部公司CATL、鐳射雷達公司Innoviz、汽車內飾整合商常熟汽飾。同時,TCL也已經對外公開計劃在晶片領域有較大規模的投資和佈局。
海爾集團則是和上汽集團簽署了進軍智慧汽車領域的協議,將在智慧駕駛和輕量化材料開發等領域展開合作,併成立一個基金投資智慧製造等領域。同時,有訊息披露,其與吉利的合作也在洽談中。
創維則是直接殺進造車賽道,去年年初與開沃集團達成協議,並在4月底正式將後者的天美汽車更名為創維汽車。在此之前,創維已經在車載顯示系統總成、數字液晶儀表、行車記錄儀等產品線實現前裝量產。
和手機巨頭進軍汽車行業不同的是,家電巨頭除了造車,還有巨大的傳統零部件業務轉型升級的先天優勢。“美的在家電領域裡的積累,為進軍汽車領域提供了支援。”在伏擁軍看來,這得益於美的一直在機電板塊(比如電機、熱迴圈系統等)上的持續研發投入。
此前,美的還控股了北京合康新能科技,以強化公司在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電機控制器、輔助動力系統、電動汽車智慧充電樁等業務上的佈局。
目前,美的旗下的威靈汽車部件的新能源汽車三大產品線已經正式投產,產品包括電動壓縮機、共用平臺電子水泵、驅動電機、電子油泵、EPS(電動助力轉向系統)電機,覆蓋了驅動系統、熱管系統、輔助\自動駕駛系統。
這是打造家電巨頭業務新增長極的“出路”之一。
資料顯示,2021年上半年美的空調業務佔比為43.96%,消費電器佔總營收比重也高達40.07%,而機器人、自動化系統及其他製造業佔總營收僅為7.30%,但增長速率也是美的三項主營業務中最高的。
二、
除了傳統汽車電子部件的市場替代機會(高性價比、本土化供應鏈),能否“奪取”智慧電動汽車核心零部件的高地,也是本輪家電企業進軍汽車零部件行業的焦點。
對於已經在家電行業把零部件價格打到“地板價”的背景下,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價格戰激烈。而大廠間相互切入對方的產品領域,進一步蠶食了整體家電產品的平均利潤。
資料顯示,去年上半年,美的實現營業收入1738.10億元,同比增長24.9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50.09億元,同比增長7.76%,但淨利潤率僅為8.64%。
相比較而言,以主營汽車制動系統和智慧駕駛相關產品的伯特利為例,2021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5.41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41億元,同比增長44.10%,淨利潤率為15.64%。
該公司給出的資料顯示,傳統盤式制動器技術門檻較低,附加價值量少,毛利率低,約20%;而電控制動產品技術門檻較高,附加價值量大,毛利率高於盤式制動器業務,約25%。
隨著汽車智慧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駕駛訊號由傳統的機械傳輸轉向電子訊號傳輸,智慧汽車控制方式逐漸轉向“線控執行”,即將車輛駕駛指令透過一定方式轉化為電訊號後,由電控單元控制終端執行。
“美的之所以進入汽車行業,就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定義就只做核心部件,而且要力爭做到全球領先,對於技術含量很低的機會型生意,美的不會過多涉足。”伏擁軍表示。
對於傳統家電企業來說,這是傳統零部件業務向高附加值升級的契機。
“在選擇某個行業時,我們會考慮國產化程度以及與美的的技術相關性等兩個因素。如果國產化程度比較低,技術關聯度比較高,就值得去做。”伏擁軍表示。
而目前,尤其是在乘用車前裝市場,無論是線控制動還是線控轉向,都處於外資供應商壟斷及國產供應商市場匯入初期。
比如,作為智慧駕駛中的關鍵零部件,美的威靈汽車部件推出的EPS轉向助力電機,解決了頓挫感、噪音振動以及中高速欠壓轉矩輸出等難題,實現線控系統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
而做大中國市場“國產供應商”的市場蛋糕,已經初現曙光。
比如,此前,以拿森科技、海之博為代表的本土零部件供應商正在打破被博世、大陸、採埃孚等國外巨頭壟斷多年的汽車底盤控制系統核心零部件的市場壁壘。而線控底盤被視作自動駕駛系統自主可控的基石。
“我們在產品差異化、快速響應、深度協同合作等方面要更具優勢,也因此獲得了各大自主品牌車企的認可。”去年底,拿森科技宣佈完成總金額約5億人民幣的C輪融資,並與多家車企合作配套開發專案30餘項。
另一家自動駕駛線控制動系統及關鍵零部件公司——蘇州海之博則是在去年初完成5000萬元A輪融資,並且已經和上汽、東風、比亞迪、金康、江淮、小鵬、吉利等車廠達成初期的合作,推動線控制動替換傳統液壓制動系統。
“成本是一個障礙,不僅僅是簡單的機械到電子的轉換。因為線控驅動的可靠性與後續智慧駕駛的功能安全緊密相關,尤其是進入L3階段,系統需要備份冗餘。”目前來看,隨著國產玩家越來越多,市場替代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目前,國內市場已經啟動商用車線控底盤介面協議,乘用車自動駕駛線控底盤效能要求及試驗方法等相關行業標準的制定,對於相關企業來說,是一大利好。
此外,從L2開始對橫向及縱向的同時控制需求,也推動汽車製造商加快線控制動、轉向系統以及冗餘備份的大規模商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