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傳送門:《20000km之後,我對Giulia的看法是怎麼樣的?》),相對細緻地講過了Giulia在駕駛方面的表現之後,這次來聊聊用車方面的體驗以及作為車主對阿爾法·羅密歐這個品牌的理解。
首先來說說乘坐空間……不會吧?不會真的有人想了解Giulia後排空間有幾拳幾指吧?
Anyway,反正基本上是同級最小了。但需要強調的是,Giulia前排和後排的待遇是有明顯落差的,前排座椅的軟硬度比較適中,後排座椅則偏硬,而且是硬得有點單薄的那種感覺。
不僅在座椅方面,在音響效果上,後排也會明顯不如前排,無論怎麼調都無法滿足後排音質需求的那種。
當然了,以上所說的前後排待遇差別僅基於低配的豪華版來評價,如果你能買到高配的豪華運動版,前後排座椅都會不一樣,音響也會從8揚聲器無貼牌音響升級到14揚聲器的哈曼卡頓。
實際上,座椅也是我自己對這輛低配的豪華版比較不滿的一點,包裹性略差就算了,還不支援座墊的傾角調節,只能調高低,並且椅面是沒有打孔的,對我這種怕熱體質的“汗族人”來說實在不友好。
好了,正文開始——故障燈。
大問題沒有,小毛病有嗎?
作為義大利車,故障率想必是大家最好奇的一個地方,其實我在買這車之前也很好奇,也做過一些功課,先前瞭解到的資訊彙總起來大概是這樣的:
2017款的Giulia、Stelvio亮發動機故障燈的機率相對來說會高一點,自從2019款切換到國六之後,就基本上沒什麼故障燈的情況了。而2017款亮故障燈大多數也是來自於各種感測器的故障報錯,發動機的大硬體是沒有問題的。
雖說國六之後的阿爾法·羅密歐基本沒啥亮故障燈的案例,但我也是做好了心理準備的。
提車那天,銷售人員也特意給我打了“預防針”——說這車從義大利運過來油箱裡裝的還是義大利的汽油,第一次加了中國的汽油之後可能也會亮起發動機故障燈,但只要回店消除故障碼就可以了。
事實是第一次加油之後並沒有遇到故障燈。
但我後來著實是遇到過兩次故障燈。
第一次是在12500多公里的時候,第二次是在接近16000公里的時候。
第一次亮燈時,4S店透過讀取故障碼判斷是空氣流量感測器的報錯,可能是偶發性故障,處理方法是消除故障碼再繼續使用觀察。
第二次亮燈讀取出來的也是同樣的故障碼,於是4S店提出拆洗空氣流量感測器的處理方法,拆洗之後到現在20000多公里也沒有再亮燈了。
另外在更早期還遇到過另一個故障,是在5700多公里的時候,在某一次啟動的時候,儀表板螢幕亮起了所有與剎車相關的警告燈,比如ABS、ESC、坡道輔助、電子手剎、主動剎車系統等,這個時候剎車腳感也變得非常軟,在停車場開了十來米,發現剎車力度也是有問題的。
聽起來還挺恐怖,但,遇事不慌,重啟大法好!
重啟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這個問題了,這可能是由於車輛發動時對於剎車系統自檢的過程中出現了錯誤。
總之還是電子系統的問題,有時候也會出現車輛解鎖之後車內照明燈沒有亮起的情況,但重新解鎖一次也就亮了。
我遇到的唯一一個與硬體相關的問題在於車燈。
某一場瓢潑大雨之後,路面上出現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坑洞,我就不小心讓右前輪壓到了一個,不過並沒有出現爆胎、輪轂變形甚至跑偏等以前開阿特茲的時候可能會出現的後果,反倒是右前大燈的照射角度在受到衝擊之後發生了改變。
我用車輛自帶的大燈高度手動調節功能試了下,發現左右兩個大燈依然能夠聯動地調節高度,但兩個大燈之間始終存在比較明顯的高度差。
按理說這對老司機來說也不是個問題,大多數車型都有一組調節大燈角度的螺絲,於是打開發動機艙蓋,探索之。
非常順利地找到了一個螺絲,擰了擰,發現這是調節左右位置的,而不是調節高度的,最後找了半天,才發現它在非常深入的位置,工程師也把螺絲刀通道預留了出來,但很遺憾,我一直都沒找到一把合適十字螺絲刀,要麼不夠長,夠不著,要麼太粗大,沒法卡準十字位。
嗯,這很義大利。
▲ 圖中左上方螺絲用來調節大燈照射的左右位置,右下方那個深不見底的洞就是通往調節高低位置螺絲的預留通道
大家可能會說了,為什麼不回4S店解決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我覺得這是個自己能解決的小問題,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二是4S店有點距離,關鍵是效率實在是低,這就是接下來要說的了。
敢不敢再慢億點?
售後其實是我對阿爾法·羅密歐這個品牌最不滿的一方面了,倒也不是因為保養價格,其實阿爾法·羅密歐的保養費用還是非常合理的,如果是更換機油、機濾的小保養,費用為1068元,跟寶馬3系基本是同一個水平,也就意味著是不貴的。
在20000km的保養專案中,更換髮動機空濾和空調濾(也就是俗話說的“機油三濾”保養),總費用則為1803元,按物料單價來看,也都是比寶馬便宜的,美滋滋。
只是長遠來看,阿爾法·羅密歐是需要定期更換變速箱油的,這是一筆較大的費用,而寶馬則一直號稱變速箱終身免維護。嘿嘿,不知各位寶馬車主是不是真的敢終身不換變速箱油……
言歸正傳。
阿爾法·羅密歐在售後的效率這部分才是讓我最不滿的,我在已經預約,且是工作日的情況下,上午趁著剛開始營業的9點出頭到店,做個小保養竟然要等到接近中午12點才能取到車。
我曾經開過好幾個品牌的車去做保養,馬自達是肯定不用說了,還有雷克薩斯、沃爾沃、日產、豐田等,除非有特殊問題需要解決,否則正常的小保養加洗車一個半小時基本都能完成。
我也聽說過寶馬有推出58分鐘小保養的服務標準,之前跟朋友去買斯巴魯的時候也跟銷售聊到我這輛車保養巨慢的問題(斯巴魯的銷售都相對比較懂車,可聊性比較高),他也表示他們店做小保養一個小時出頭就能完成。
一般消費者對於如此低的效率可能只會感到迷惑或不滿,但作為車轍君,我們會比較瞭解保養的大致流程,也大概清楚每個步驟所需的時間,在漫長的等待時間中除了到汽車城其他品牌展廳裡看看車試試車,或是敲敲鍵盤碼碼字,也會想要去探索他們的問題到底在哪。
當我開車到店時,首先是保安會指引我停在相應位置,然後等了個十來分鐘才有售後接待前來接車開單,我看了看預約板,當天該時段也只有兩輛車預約了保養。後來開單又花了十來分鐘(期間他也在處理其他客戶的事項),相當於我的車來到之後就在停車位停了半小時。
但開單完成並不意味著保養開始,因為他們還要等挪車排程員把車開到四樓車間。我也上去觀察過,環境整潔,佈置合理,怎麼看都不像是效率低的樣子。
當我覺得時間差不多了,我就提前來到售後接待的辦公室等候,我已經看到挪車排程員把我的車鑰匙放在他桌上了,但他人卻遲遲不出現。等了幾分鐘之後,我打電話找他,他告訴我的是他正在樓上跟進其他車輛的定損,他安排其他同事給我結賬交車。於是我再等,等了幾分鐘還是沒有人出現,我又打電話,他說:“馬上就下來了,兩分鐘!”最終我又等了五分鐘。
所以我最終發現的問題就是各個流程銜接安排的不合理,實際上保養作業環節並沒有用很多時間,只是我的車有一小半時間都是停在那裡。
雖然我的遭遇可能僅代表我去到的這家4S店的問題,但阿爾法·羅密歐現在在深圳也就只有這家店了,因此也不能說我的案例不具有代表性。
當然了,如你所想,瑪莎拉蒂也是同店的,不僅如此,這家店還承接了特斯拉的售後服務,特斯拉在深圳的保有量是很大的。雖然電動車保養起來比汽油車簡單,但由於效率低的主因是流程銜接問題,於是效率低就被進一步放大了。嗯,這還是很義大利。
對了,前段時間雨季來臨,由於在積水路段過水太快,揚起的水花把右前輪輪拱內襯衝破了,不得不說它有點脆弱。上次保養的時候售後接待說這個內襯沒貨要從義大利訂,我讓他給我報個價,當時他還有別的事情要忙就說等有空了查好再告訴我。
兩個多月過去了,想必他是把這事忘了……其實後來我還提醒過他一次,然而還是沒有報價。兄臺,你又不是義大利人。我還是想辦法自己粘回去好了。
不過最終,我覺得可能還是我自己的問題,因為我發現瑪莎拉蒂的車主們前來保養或維修,多數都是把車一放就走了,並不急於當天甚至一兩個小時內就要把車開走的,大概是瑪莎拉蒂的車主在各方面都比較自由吧……(陷入沉思)
阿爾法·羅密歐也是一股清流?
好吧,該吐槽的也吐槽完了,無論是車輛本身的小毛病還是售後的低效率,在成為義大利車車主之前也早有心理準備,即便不能理解也還是得接受。接下來就該昇華昇華了。
其實在阿爾法·羅密歐這個品牌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之前,我對這個品牌也是僅僅停留在“聽說過”的層面,畢竟此前幾乎沒什麼機會能夠接觸到,瞭解相當有限。不妨直說,即便你現在問我阿爾法·羅密歐歷史上有哪些驚世駭俗的經典作品,我都是說不出來的。
所以買Giulia這款車更多是看重於這款車本身的吸引力——從硬體規格到調校功底,都讓它成為了今時今日能夠買到的為數不多的“正義之車”之一。
而正義的車以後只會越來越少,包括Giulia在內,以後也不知道會不會有換代車型,即便換代,也難保證是否能夠保持正義。
畢竟FCA和PSA合併成Stellantis,很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進行資源整合,在資源整合的背景下,即便是集團旗下不同品牌產品,也很可能會有很高程度的同質化,這一點,看看現在的歐寶新車有多麼的像標緻就知道了。
而阿爾法·羅密歐也說過,未來的新車將會基於新平臺打造,換句話說,Giulia和Stelvio這兩款車所共用的平臺,就僅僅是給這兩款車來用了。在21世紀的今天,這可謂奢侈。
不過阿爾法·羅密歐經費有限也是顯而易見的,幾年前就傳聞要打造一款更極致、純粹的兩門轎跑(或跑車)GTV,最終隨著活久見的四門兩座Giulia GTAm的到來而畫下休止符——終究是沒錢去設計一套新的雙門車身,也好在四門的Giulia在車身工程上的造詣已經足夠的高。
作為車系終極升級版本,全球總共限量500輛的Giulia GTAm和Giulia GTA前不久剛剛正式宣佈在中國市場發售,配額為40輛。GTAm沒有後排,而GTA有,但不同於海外版本GTAm有大尾翼而GTA僅為小鴨尾,銷往中國的這40輛無論是GTAm還是GTA,都會有大尾翼。
另外,GTAm和GTA在中國市場的價格策略也跟海外不同,在義大利,這兩個版本分別為18萬歐元和17.5萬歐元,在中國則同為158萬元。話說這輛在歐洲賣18萬歐元的車來到中國才賣158萬,你大概就知道為什麼阿爾法·羅密歐會經費有限了,真的不貴(保時捷911 GT3在歐洲賣17萬歐元)。
當然也有很多人會說這價錢可以買保時捷911啊blablabla……我倒是覺得沒什麼可比性,反正也就40輛,而且我認為懂這車且買得起的人在中國應該不止40個,我就不是這四十分之一了,儘管我懂它,但我買不起。再說了,能買GTA/GTAm和911這類車的人,他們大可以作出大人的選擇:都要。
Giulia在中國市場上市已經有四年時間了,現在網路上關於Giulia的訊息並不是很多,但時常還是能看到一些非常片面的解讀,標題通常都帶有“平民法拉利”、“打七折還沒人買”等字眼,尤其是在各大短影片平臺。最終都會以小毛病多、維修保養貴、空間小等要麼不存在要麼買它的人根本不在乎的缺點來一波高度概括總結。
寫這些文案的朋友們,不怪你們沒買過這車,但還是拜託你們去了解一下真實的行情唄。
不得不說,像這種小眾品牌,大部分人都不瞭解,這是事實。但相比網上那些張口就來的主觀臆測黨,我更喜歡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場景——開著Giulia去到各種場合,都會很容易引來圍觀,小區的保安員會湊過來問我這是什麼車,我都會直接告訴他們:“這是阿爾法·羅密歐,名字有點長不好記,是個義大利車。”當然了,他們更關心這輛沒怎麼見過的車要多少錢,我會答道:“三十多四十吧。”對於大部分不瞭解的人來說,這個價格似乎遠低於他們的想象……
有些對車略有研究的人可能知道這個義大利品牌,但也會好奇,於是就會湊過來問我這車好不好開,怎麼沒買寶馬等問題。
嗯,這就像以前開阿特茲的時候,會有很多人問我怎麼不買銳志一樣,儘管在我看來無論是Giulia和3系還是阿特茲和銳志,都不太具有可比性,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在現實中我也還是會盡可能在他們的理解範圍內把兩者之間的區別講明白。
好吧,眼看著字數就要趕上Giulia的車身長度了(其實在你看完這個括號內的文字後就已經超過Giulia車身長度的數字了),這篇就此打住吧。對Giulia或是阿爾法·羅密歐這個品牌還有什麼疑問或是看法的,不妨在評論區裡大膽抒發。
我們只專注原創汽車內容的生產,想要變得更懂車,可以訂閱我們的微信公眾號:車轍(ID:cartracks)。目前已經集聚了數十萬的粉絲,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