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充分發揮風險保障功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保障需求的保險產品供給進一步豐富,參與社會管理、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進一步提升。
來自中國銀保監會的最新資料顯示,2021年前10個月,保險業累計實現保費收入3.91萬億元,同比增長3.2%;提供保險金額9411.43萬億元,同比增長29.26%;各項賠款與給付支出1.27萬億元,同比增長16.52%。保險業提供保險金額同比增速為保費收入同比增速的近10倍,各項賠付支出同比增速為保費收入同比增速的5倍以上,保險保障功能進一步發揮,人民群眾獲得感大大提升。
健康險保障提升獲得感
2021年初,新版重大疾病保險定義和發生率表正式實施,重大疾病保險產品保障責任進一步升級。銀保監會先後出臺《關於印發保險公司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業務管理辦法的通知》《關於規範保險公司參與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服務的通知》《關於做好短期健康保險業務客戶服務工作的通知》等多項規範性檔案,指導保險公司更好服務保障民生。
2021年前10個月,健康險賠款與給付支出3397.19億元,同比增長54.25%。其中,疾病保險賠付支出748.36億元,醫療費用保險賠付支出1754.25億元。截至目前,商業健康保險有效保單件數11.43億件,覆蓋7.48億人。其中,疾病險有效保單件數6.36億件,覆蓋人數3.91億人;醫療險有效保單件數6.52億件,覆蓋人數6.6億人。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保險業作為管理風險的行業,要在風險事前預警、事中管理和事後應對上,提升專業化水平。一些經營醫療健康險的保險公司,在重大疾病種類、致病機理、藥物疫苗、併發症及護理等方面的探索卓有成效,逐漸成為這方面的引領者和先行人。據銀保監會人身險部主任陳映東介紹,我國大病保險制度實施9年來,累計賠付5535.88萬人,全國大病患者實際報銷比例在基本醫保的基礎上平均提升了10個至15個百分點,最高報銷金額111.6萬元,有效緩解了城鄉居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
2021年,銀保監會將大病保險原有監管制度進行了整合,構建起覆蓋大病保險承辦全流程、全環節的監管體系。2021年12月27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調整保險公司總公司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名單的公告》。調整後,具有大病保險經營資質的保險公司共有26家,其中人身險公司14家,財產險公司12家。
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監管制度的整合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明確保險公司與政府開展大病保險專案清算的要求,鼓勵按完整協議期進行清算,更好實現“保本微利,收支平衡”;同時強化公司主體責任,要求保險公司建立內部問責機制,理性參與大病保險投標,做好承辦工作。二是要求保險公司要有長期經營大病保險業務的安排,按照長期健康保險的經營標準完善組織架構,健全規章制度,加強人員配備,提升專業經營和服務水平。三是整合監管資源,發揮監管合力,更好保護參保群眾合法權益。
巨災險減緩重大災害風險
我國是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2021年,雲南、青海等地先後發生地震災害,河南、山西、浙江等地夏季遭受暴雨和颱風等災害天氣影響。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災害發生後各地保險公司全力配合地方政府做好救災工作,積極摸排災區災情狀況,建立24小時暢通接報案理賠渠道,推出多項快速理賠舉措,做到應賠快賠、應賠盡賠。例如,雲南震後22小時內完成4000萬元的政策性農房地震保險理賠款支付。截至2021年12月1日,河南強降雨事件保險業共接到報案52.88萬件,已賠付案件50.1萬件,支付賠款97.04億元,整體件數結案率已達94.7%。
2016年,監管機構先後出臺《建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制度實施方案》《地震巨災保險專項準備金管理辦法》等多個檔案,地震巨災保險制度初步建立。此外,廣東、寧波等15個省市推動開展了地方性巨災保險試點,結合地方巨災風險特點,提供差異化、特色化、定製化風險保障。截至2021年10月底,地震保險共同體累計為全國1580.14萬戶次居民提供6195.76億元巨災風險保障,累計支付賠款7037.61萬元。
2021年8月,中再集團釋出了我國第一個經中國地震學會認證、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可商業應用的“中國地震巨災模型2.0”。此舉對系統性提升我國地震巨災風險量化管理能力具有里程碑意義。模型既可以為保險公司商業化使用,制定精細化巨災風險區劃和限額管理、快速評估承保業務的保險損失、最佳化設計再保方案;也能夠為快速評估地震災害經濟損失,輔助政府部門制定地震防災減災綜合規劃方案。
2021年10月,由中再產險發起的巨災債券在香港成功發行,這是香港地區發行的首隻巨災債券,該債券主要保障標的為國內颱風風險,募集金額3000萬美元,開創了在港設立特殊目的保險公司進行巨災風險證券化的先河。中再產險總經理張仁江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颱風、強降雨災害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做好巨災風險的有效管理對於大灣區建設至關重要。
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國巨災保險發展還存在著一些短板。比如,保險產品不夠豐富,當前的巨災保險主要以地震為主,針對颱風、洪水、突發衛生事件等多災因的保險保障還不夠完善,不能完全滿足社會需求。保障區域不夠平衡,如地震巨災保險主要集中在四川等個別地區,其他地震高風險地區投保面明顯過低。保險覆蓋還不全面,群眾的風險意識和自主投保意識不明確,保險覆蓋面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巨災保險在巨災風險管理體系中發揮的作用還不充分。
車險綜合改革落地見效
2020年9月,車險綜合改革在全國範圍內鋪開。改革實施一年多來,“降價、增保、提質”的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消費者普遍獲益,獲得感顯著提高。截至2021年10月底,車輛平均所繳保費為2762元,較改革前降低21%,87%的消費者保費支出下降。據測算,改革以來累計為車險消費者減少支出超過2000億元。同時,商業車險平均無賠款優待係數(NCD係數)由改革前的0.789下降至0.753,眾多駕駛習慣好、出險頻率低的低風險車主享受到了更多的保費優惠。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車險綜合改革在壓降保險公司費用成本的同時,行業總體賠付水平不斷提升,讓車險保障更多惠及廣大消費者。截至2021年10月底,車險綜合賠付率為73.1%,同比提升達16.2個百分點。
此外,銀保監會印發《推動財產保險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督促保險行業強化科技賦能,積極運用生物科技、影象識別、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技術,在數字化、線上化、智慧化建設方面加大投入,豐富線上產品和服務渠道,探索無接觸式核保核賠。透過一系列線上化改革舉措和科技投入,交強險線上服務鏈條延長,線下線上互動融合。據統計,目前主要保險公司線上化服務覆蓋率達到80%,交強險經營質效進一步提升,服務滿意度穩步提高。(經濟日報記者 於 泳)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