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說,“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入世是改革開放程序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大事件,將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推進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階段;入世也是全球化程序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東方大國的開放和轉型,重塑了世界經濟格局,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成為全球化的一部分。今天當我們看到一些西方國家民粹主義和逆全球化暗流湧動的時候,更感到20年前的入世是及時的、正確的。可以說,中國趕上了上一輪全球化的末班車。
入世後的前十年,被廣泛認為是中國經濟的“黃金十年”,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入世後的第九年,即2010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比重最高的國家。目前,我國製造業增加值已佔全球30%,超過歐美之和。20年間,中國綜合國力極大提升,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製造大國、第一貨物貿易大國。
20年間,中國的工業增加值從4.4萬億增至31.3萬億元,增加了6.1倍。2000年,中國只有一個紡織服裝業的總產值佔全球份額以微弱優勢處於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第一位,其他產業的總產值份額都處於中下游。到2020年,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40%以上產品的產量世界第一。目前,中國的服裝、電子、鋼鐵、建材、工程機械等產業在世界有絕對優勢,在高鐵、輸變電、5G及通訊裝備等高技術領域佔據領先地位。可以肯定地說,製造業是入世以來得益最大、發展最快的產業部門,沒有入世就沒有中國世界第一製造大國的地位。
打通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之後,國際貿易取得了飛躍式發展,而製造業在中國進出口貿易中佔據絕對優勢地位。中國的進出口總額從2001年的4.2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32.1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一,而工業製成品出口額一直穩居總出口額90%以上。可以說,沒有中國製造,就沒有中國的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地位。
中國製造業已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之一
中國製造業開放越早的領域,發展得越好。最為典型的就是家電和汽車。入世之初,國內家電產業還是蹣跚起步,經過20年國際市場的風雨歷練,國企主導的競爭格局逐漸被打破,經過引進沉澱和消化創新,形成了以海爾、美的、格力等企業為代表的世界級行業巨頭;我國汽車產銷量已連續11年居世界首位。2000年中國的總產值佔全球的份額僅為 3.46%,位居全球17個主要經濟體第6位,與第1位的美國相差近24個百分點。依據工信部發布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年報2021》資料,2020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在全球汽車市場佔比達32.46%;美國位居第二位,其產銷量佔到全球汽車市場的18.54%。
入世20年,由於關稅降低,准入放寬,規則透明,外商投資和中國製造業相互成就,取得了多贏的效果。外商直接投資從2001年的8750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8.84萬億美元,其中,製造業投資佔外商總投資一半以上。外資企業創造了大量就業和稅源,滿足了人民群眾多樣化消費需求,促進了國內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早期的引進外資過程中,用市場換技術,大大縮短了中國製造業追趕西方工業化國家的時間。時至今日,外商投資在中高階製造業、先進技術引進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外資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外企的管理溢位效應,也推動了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受益於引進外資,一些歧視性規定被廢除,重要製造業領域也逐步向民資降低門檻,無形中也促進了公平競爭,促進了國內民營製造業企業的蓬勃發展。
世界歷史上,曾有英國、德國、美國等多個國家成為世界工廠,2010年之後,世界工廠轉移到了中國。中國製造業規模巨大、門類齊全、有良好產業協同能力。有人擔心世界工廠正在向東南亞轉移。從產業生態的角度看,可能性幾乎為零。以一元錢打火機為例,涉及二十多個部件,數十種工藝,在中國生產,成本能壓縮到四毛錢以下。中國的打火機等普通商品製造在世界市場佔據絕對份額,就是中國勞動力和技術深度匹配、整合、最佳化、集聚而形成難以外移的生態優勢。美國迴歸實體為什麼不容易,美國與中國脫鉤為什麼難,就是因為中國完整的生產體系與熟練的產業工人深度融合,已經很難被任何一個追趕者系統性取代。
得益於開放和競爭的全球經濟體系,中國製造業已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之一。傳統制造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新興產業不斷孕育發展,智慧製造、高階製造取得積極成效,有一定技術水平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已基本形成。中國部分先進製造業已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中高階或關鍵節點佔據一席之地,出現了一批跨國企業,如華為、比亞迪、聯想這樣的全球製造業產業鏈主企業;出現了寧德時代、隆基股份、福耀玻璃、萬華化學一類的全球製造業細分領域單項冠軍企業;還有若干電子資訊、工程機械、能源裝備等區域產業叢集已躋身世界級先進製造業叢集之列,並開始“走出去”。中美貿易摩擦和新冠疫情反覆,中國工業品出口不降反增,顯示出中國製造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的強大韌性和獨特優勢,為全球供應鏈穩定起到了壓艙石作用。
入世之後,中國企業在游泳中學游泳,在交學費的同時,也更加適應全球貿易規則,充分享受了全球化的規則紅利。中國企業從剛入世時的被動應訴到後來主動起訴,從敗訴到越來越多的勝訴,有防有攻,進退有據,標誌著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掌握、運用合規管理的能力逐漸提高。近年來,以遠大醫藥、深圳艾比森公司為代表的中國企業連續勝訴美國“337”智慧財產權調查;今年6月,中國企業積極維護自己利益,主動對澳大利亞鐵道輪轂、風塔、不鏽鋼水槽產品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提起訴訟。
如何適應國內國際新形勢,中國製造既有挑戰也有機遇
2021年,是中國入世20週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第一年。20年來,中國在變,世界也在變。中國製造業的發展由速度型進入質量型發展新階段,製造業也逐漸呈現出內迴圈為主體、內外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如何適應國內國際新形勢,中國製造既有挑戰,也有機遇。
首先,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來之不易,不能輕易轉移出去,未來,世界工廠還需要長久留在中國。正如《中國製造2025》的第一句話,“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興國之器。”“十四五”期間,必須保持製造業及生產性服務業比重基本穩定,繼續鞏固壯大實體經濟。維護祖國統一,提升國防力量,需要製造業支撐;2035年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需要製造業支撐;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百年目標,也要首先建成一流的世界製造強國。
第二,必須解決中國製造大而不強的問題。中國製造的規模指標全球第一,但質量、結構、可持續發展等指標與美德日相比還有相當差距。在全球製造業四級梯隊陣營中,中國還處於第三陣營。製造業的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共性技術基礎依然薄弱。傳統制造足夠大,但現代製造不夠強。高階製造業“缺芯少魂(驅動程式)”,許多關鍵核心技術仍然受制於人。當下,要抓住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機遇,推動產業基礎高階化,產業鏈現代化,推動製造業數字化、智慧化、綠色化。
第三,製造業發展從模仿追趕逐步轉向自主創新。中國製造業的後發優勢、比較優勢,都在邊際遞減,勞動力、環境、土地等要素價格優勢不再。傳統制造被東南亞追趕,高階製造被西方圍堵。“小院高牆”,“定點脫鉤”,老牌工業化國家總想將中國製造壓在全球產業鏈中低端。因此,繼續走技術換市場的老路,肯定不行了,必須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補短板的同時,一定要鍛造自己的長板產業和長板產品。應當有意識地主動降低製造業對外依存度,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從客場全球化轉向主場全球化,從世界工廠轉向世界市場。
第四,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相互促進,內迴圈與外迴圈相互促進。製造業如果沒有足夠的開放度,就不能知己知彼,就會脫離全球創新鏈。黨的十九大提出“高水平對外開放”,什麼是“高水平對外開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提出,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託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這句話從總體上詮釋了“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含義。入世20週年之際,中國又正式申請加入CPTPP。較之WTO,CPTPP的開放力度將更大,對國內自身改革的要求也將更高。要從簡單的商品要素開放,向規則、標準、管理、規制的制度型開放轉變,認同和遵守國際規則;也要主動開放,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爭取國際經貿和治理話語權,贏得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
編輯 陳莉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