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節,放了三天假,新考了公務員的侄兒,卻沒有回家看爺爺奶奶,他已經半年沒回家了。28歲的侄兒,至今沒談女朋友,每次回家,馬上被一家人圍住,就像鬥地主,讓他害怕,回家不是一件開心事。
關懷和期待,有時變成了壓力和負擔,變成了他無法排解的寂寞和逃離,親人的愛,讓他寧可躲在出租屋裡,躲進網咖,吃外賣,也不願回家吃為他精心準備的一大桌美食。
年關將至,對很多在外工作的人來說,有一件事很糾結:要不要回家?
春運期間的旅途,遭罪免不了,回家後催婚、逼婚的場面,又得繼續上演,最難受的,卻是走親訪友。
都說,親戚越來越少,親情也越來越淡,過年過節,也沒有那個味道。各種各樣的交流方式,讓生活越來越方便,似乎,親戚親人的關係,卻變得越來越疏遠,好像,一年都難得見上一面的風俗,也變成了一種奢求。
一年難得聯絡一次的親友,春節總得坐在一起,除了老生常談的工作、婚戀、孩子、房子、車子、收入,還有張三李四之間的攀比,東家長西家短的瑣碎,不是沒有更多的談資,只是這些話題更現實、更親近、更貼身。
拜金、世俗,流於形式,疲於應付,這樣的聊天,多了份尷尬和無奈,當逃避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不回家。
熟悉而陌生,親近而遙遠。這是普遍的親戚關係,中國的現狀。如果不是娶嫁、生死大事,親戚間的來往,最多就是過年的一次互拜,親情的銜接,鬆軟而脆弱。
我的父輩,兄弟姐妹較多。這些年,他們平時來往也很少,歲數大出門不方便,怕給彼此帶去麻煩,都是原因。而真正的原因,卻是親戚間的來往,如果缺乏利益連結,不能給彼此物質或者精神上的惠顧,也是一種無效連線。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很實在的話,當你最需要幫助,當你最想傾訴的時候,站在你身邊的,還是你的朋友。
朋友易老師有天感嘆:“兄弟姐妹幾個,一年難得來往幾次,一旦電話來了,就是麻煩來了,肯定有什麼事。倒是身邊的朋友,三五天不見,心裡像少了點什麼,就想著互通下資訊。”
不是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走親戚了,而是他們有自己的苦衷、困惑和選擇。
80年代90年代的人,大多是獨生子女,寵愛裡長大,如今慢慢成為社會的中堅,視野更開闊,生活方式更豐富,他們又自己的朋友圈,自己的世界,他們是屬於自我意識覺醒的一代,注重自我的體驗和舒適感,對那些停留在童年記憶裡,若有若無的親情,流於形式的人情客往,對那些缺乏性格、價值觀、興趣相通和融合的關係,內心是拒絕的,不願委屈自己,不參與並不意外。
於是,年輕人選擇不回家,少回家。理由信手拈來,加班、買不著票、定了旅遊,防疫要求,藉口總是藉口,內心的孤寂無人可訴,只能躲進遊戲的虛幻世界裡。
“斷親現象”是這個時代人情關係的一個縮影,它對家庭的影響,特別是對重視血緣、強調宗室的傳統觀念和習慣,是一種挑戰。我們的選擇,難道只能慢慢習慣嗎?
開門的那一刻,不是驚喜,而是意外。
“斷親現象”有什麼解決的辦法嗎?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探討。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