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金報告節選的微信文章《電驅動:下一個萬億長坡厚雪賽道》,引發了不少朋友的討論。這篇文的開篇提到,“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系統單車價值量超萬元,全球市場空間超萬億元,有望成為繼動力電池系統之後的第二個長坡厚雪賽道。電驅動系統的單體部件最佳化和整合化是發展方向,我們看好獨立第三方電驅動系統供應商快速崛起的機會“。這個觀點是否能站住腳呢?
我的疑問在於:如果中金是對的,這種假設的推演終局,是認為將來全球車企很大程度上是不存在自身動力總成的優勢。也就是說,全球的整車企業直接採買最貴的兩個零部件——電芯是採購,電驅動的總成也認為全部不做In-house,把錢放出去讓第三方企業成長,然後進行外購麼?
我感覺有一種模式是比較普遍,就像比亞迪做電驅動系統,然後分拆出弗迪動力想要單獨上市(類似的還有長城的蜂巢動力)。但是這個強關聯的模式是否走得通,走到哪一步,目前可能處在一個嘗試階段。
一、如何去分解電驅動系統的屬性
首先還是看一個數據,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電驅動系統的複雜性。2021年1-8月,插電式混動和純電動一共上險了145.3萬新能源汽車,這是一個基礎資料。
NE研究院做了一個三合一電驅的統計,8月新能源乘用車電機裝機量達到了25.3萬套,三合一及以上的電驅動系統裝機量11.6萬套,份額佔比46.%。而這個資料把之前他們做過的統計做個累加,總的電機裝機量為164.82套,也是上險資料的113.4%,整體三合一的裝機佔比為50.29%。
如果我進一步進行分解,我們可以看到以特斯拉、蔚來、上汽、小鵬甚至是零跑為代表的整車企業,在三合一市場佔了很高的市佔率。
這個和之前麥肯錫做的拆解相似。我覺得雖然從三合一時期的設計來看,電驅動獨立是一個趨勢,但往多合一方向繼續以後,電驅動系統會整合車載充電機、DCDC和配電PDU等更多的部件,這種整合設計會影響製造的很多方面,因此更偏向於受控的整車企業。隨著滲透率越來越高,整合度高的企業和整車企業的設計部門關聯度應該特別高才是。
二、如何看待華為這樣的整合動力供應商
在動力領域裡面,華為做出來的也是整合化電驅動系統DriveONE,直接集成了MCU(微控制單元)、電機、減速器、DCDC(直流變換器)、OBC(車載充電機)、PDU(電源分配單元)和BCU(電池控制單元)七大部件。一方面是從機械部件到功率部件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是把軟體和後臺深度整合。我的理解這種做法其實倒逼了整車企業原先的開發,把整合化的進度進一步提前。
在這個層面,由於把東西整合在一起,就自然而言形成了一個驅動系統的控制域——把整體的電池資料、電驅資料、充電資料等完全整合。我個人的看法是,比亞迪E3也是受到了這種影響,所有的車企都在把三電域的管理合在一起。雖然看上去這是一個契機,外部用更先進的手法能打進去,但是我覺得反而會讓車企像造發動機一樣做電驅動系統。
更簡單來說,如果華為這一輪把這些東西全部跑通了,你也可以理解華為能把整車層面的事情做完,也就是事實上成為一家大半隻腿跨入整車的零部件企業。
小結:我想來想去,只有在低功率和低附加值的A00和A0級別,電驅動系統可能長期是外包的,車企做這些並不是很有價值的。但是電驅動系統越來越按照變速箱和發動機二合一的模板來走,實在想不通車企自己不做交給第三方企業來做的道理,除非是蔚來(XPT)、比亞迪(弗迪)和長城(蜂巢)事實上還是內化的關係。所以這個萬億賽道是不是很有一部分是由整車企業的估值來消化掉的呢?其實這有點像外購發動機和變速箱的燃油車企值多少錢呢,一個完全購買電驅動系統和Pack,只是做自動駕駛生態和座艙的整車企業價值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