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中國古代軍事理論《孫子兵法》所言,反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想要將戰爭進行下去,取得勝利,糧草和補給將是重要的一環。古時秦朝的商鞅推動變法也稱,“國不富,不可以養兵。”只有充足的經濟才能保證戰爭的需要。
而作為遊牧民族的鐵木真部落就非常清楚這些戰爭的先決條件。成吉思汗鐵木真早年喪父,自己的部落也被其他部落侵佔,母親也作為戰利品被敵對部落囚禁。鐵木真只能遊走於各個部落,輾轉求生。在其他部落的跟隨下,鐵木真得以顛覆仇敵,整合所在地區的遊牧部落。
部落總首領並不是鐵木真的目標,只不過是開啟計劃的第一環。整合資源後,鐵木真號召所有的部落大肆養殖牛羊,同時將部落戰士精確分類。他根據遊牧民族戰士的特點,將其分為刀騎兵、弩騎兵、馭馬騎兵等十幾個兵種。
在確定兵種的同時,鐵木真還為遠征他國量身制定了一個“補給戰略”,就是組建一支“動物遠征軍”。鐵木真要求部落為出征的戰士每人配備三匹戰馬,保證騎兵隨時有著突襲的能力。其次,每次出征時,必定會有數倍於戰士的牛羊跟隨,“動物遠征軍”就如同移動的糧倉,保證成吉思汗部落戰士食物的充沛。
除去“動物遠征軍”以外,成吉思汗還大肆推行“掠奪政策”,每當攻下一座城,成吉思汗麾下的部隊都會對當地進行大肆的掠奪,保證遠征軍物資的充沛,這也是成吉思汗打下大片疆土的一大原因。
而這樣的成功,也讓日本軍官看到了模仿的希望。當時,日本侵華戰爭已經到了僵持的階段,短時間內無望突破中國軍人的防禦。當時的日本高層將戰爭的目標看向了東南亞地區,想要在英國的殖民地擴張日本的領土。
但是,擺在日本軍隊面前最大的問題就是,遠距離作戰的食物補給問題。此時,日軍的參謀長牟田口廉提出了效仿成吉思汗“動物遠征軍”的想法,在攻打東南亞的同時,帶著大量的動物,當作口糧。
而日本作為一個島國,並沒有足夠的牛羊,況且從日本本土運過來也不太實際。結合東南亞地區的情況,日軍決定帶著大量的大象和猴子攻打東南亞。
日軍這種馬戲團式作戰方式,只能是東施效顰。日軍遇見危險的時候還能逃離,而這些未經馴化的動物可不知道任何戰略。而英國軍隊也將日軍的這支奇葩軍隊當作了打擊的目標。在英國軍隊的轟炸下,日本的“動物遠征軍”逃的什麼都不剩。
日軍只能將希望放在了掠奪上,但是數百公里的無人區,並沒有任何糧食可以被掠奪。直到日本軍隊走出無人區,這支部隊縮水了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