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訊 90年前,我國第一位“電影皇后”胡蝶,就曾走出國門,在各大國際電影節上一展風姿,彰顯中國形象。在莫斯科影展和柏林電影節創下兩個“唯一”,下面一起來看一下。
莫斯科影展受邀唯一演員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國主義在我國東北製造偽滿洲國,並挑唆內蒙古自治、策劃冀東特區、冀察特殊化等事端,而同時蘇聯政府也擔心腹背受敵,所以和國民政府恢復了邦交。恰逢蘇聯紀念其電影業成立15週年,便在莫斯科舉行了國際電影展覽會,邀請我國影人攜帶影片參展。
當時我國了接受邀請,政府選派了四家電影公司,八部影片,製片、編劇、導演、演員、攝影等七人。而演員只有胡蝶一人。
1935年3月12日早晨,胡蝶一行到達莫斯科車站。蘇聯對外文化協會藝術部主任歇爾楊斯科、影業主任希莫斯基、對外貿易經理烏蘇維基、及中國司長左希克維、影星奧格洛娃等數十人,都到車站迎接。
蘇聯電影界對我國影人表示了熱烈歡迎,莫斯科各大報紙,都以重要版面刊登了胡蝶的新聞和照片。
參加蘇聯影展,是我國電影第一次與其他國家電影同時參展,也是我國影人第一次擔負“文化交流”使命出國。
柏林電影節唯一東方代表
由於胡蝶在蘇聯不辱使命,經國民政府批准,決定攜帶《姊妹花》、《空谷蘭》與《建設中國》等影片,赴柏林參加柏林國際電影節展覽。
1935年4月24日,胡蝶一行抵達柏林,第二天便以中國代表身份參加柏林國際電影會議,並且是大會僅有的東方代表,加之在莫斯科的美譽,受到與會各國代表的熱烈歡迎。
4月28日,《空谷蘭》首映式,觀眾達者達三千餘人。放映前,胡蝶在如雷的掌聲中,報告了我國電影情況。影片放映完畢,久居海外的僑胞感言:“做夢也想不到國片會有如此驚人的水準!”德國學生界也對胡蝶的精湛演技齊聲讚譽,並紛紛要求籤名留念。
法國之行宣慰僑胞
胡蝶一行剛結束柏林二十餘天的活動,便轉赴巴黎訪問。此行雖屬私人性質,未與法國有關方面接洽,但卻在抵達之前,就引起轟動。
1935年5月18日,胡蝶一行在巴黎中國學生會的盛大歡迎會上,與廣大僑胞見面。在熱烈的歡呼聲中,胡蝶報告了參加國際影展的經過,使在場的數百僑胞深受感動,都認為她為國人增添無上的光彩。
19日早晨,《姊妹花》與《空谷蘭》由歡迎會負責人租巴黎一家電影院放映,專供僑胞觀賞。影院座無虛席,且走廊亦站滿從未看過國片的僑胞,情況極為感人。放映完畢,僑胞紛紛要求重映,負責接待人員,只好與電影院商洽在23日原時原址放映。
19日下午,當僑胞歡宴胡蝶一行之後,大家來到附近的盧森堡公園攝影留念之時,遊園的法國人被胡蝶的風采吸引,300多人跟隨圍觀,更熱情地要求合影、簽名,並向僑胞致賀胡蝶的訪問。
胡蝶一行的法國之旅,宣慰了僑胞、震撼了法人。對國片在海外華人界注入了極大的信心。
引進英國先進技術
1935年5月27日,胡蝶始在僑胞盛大的歡送人潮中,離看巴黎赴倫敦作三天的私人訪問。
胡蝶倫敦之行的主要目的,除了宣慰旅英僑胞,放映《姊妹花》、《空谷蘭》及《建設中國》三部影片,介紹祖國影業概況及影藝水準,開拓英倫市場之外,參觀英國製片業的實際情形,也是短短三天行程中的預定專案。
胡蝶一行在英倫三日的參觀活動,引起歐洲影業人士普遍的關切。無線電影的發展,在當時的德國、義大利、美國,都不遺餘力,但英國的成就較高。所謂無線電影,便是今天的電視。對於這個新興事物,胡蝶訪英時重點考察,意在為我國帶回先進技術。
不辱使命,載譽歸國
胡蝶結束為時四個半月,歷經俄、德、法、英、瑞、意等六國的訪問,於1935年7月8日返回上海。由於其在國外處處不忘國家榮譽的優異表現,社會人士一致讚揚這位“不辱使命,載譽返國”的第一女星。
1935年,可以說是國際電影年。先是蘇聯慶祝電影業成立15週年,接著是歐洲重要國家參展的柏林國際電影節。7月,比利時以發展農村經濟建設,而舉行了“農村電影國際競賽會”。德國也繼比利時農村電影競賽會之後,於9月10日在柏林舉行“運動影片國際比賽會”。這一連串的國際性競賽,給當時我國電影業以極大的刺激;再加之抗戰之際,亟需鼓舞國人士氣,胡蝶為代表的我國早期影人赴德、法、意、英、瑞等國之行,更顯得意義重大。(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