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建國初期的抗美援朝戰爭,大家都不陌生,毛主席之所以做出抗美援朝的決定,原因也很簡單,就是“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到了60年代,美國再次把戰火燒到了中國的南疆,支援南越進攻北越,毛主席再次做出決定:抗美援越!
那麼,毛主席做出這次戰略是出於什麼原因呢?背後有著什麼樣的國際博弈呢?
與朝鮮半島相比,越南對於中國的戰略重要性一點也不差,甚至在某些方面還要更加重要一些。
越南是世界上少有的狹長型國家,堪稱亞洲版的智利,以現在的資料為例,越南南北的長度達1600公里,而東西的寬度最窄處只有50公里,越南以東就是中國的南海。
越南在近代淪為法國的殖民地,二戰勝利後,法國還打算繼續控制越南,就扶持南越,與北越作戰。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深知越南對於中國穩定南海的戰略重要性,就開展了著名的援越抗法,最終幫助越南人趕跑了法國人。
但是,美國人同樣對越南垂涎已久,很快就填補了法國在南越的位置,向南越提供軍事援助,扶持吳庭豔政權,想把南越變成第二個南朝鮮。
1964年8月,美國挑起了“北部灣事件”,給北越扣帽子,然後轟炸北越,拉開了越南戰爭的大幕。
北越顯然不可能承受得了美國的進攻,就向中國求助,希望中國能複製抗美援朝的模式,派志願軍入越與美國直接交戰。
但是,此時的國際形勢跟50年代初期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在50年代初期,蘇聯還是中國的“老大哥”,中國之所以做出抗美援朝的決定,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有蘇聯撐腰,一起對抗美國,而到了60年代,蘇聯已經跟中國分道揚鑣,關係一度惡化到了準備大打出手的地步,因此,中國如果此時出兵,將面臨比抗美援朝更加艱難的處境!
面對北越的求助,毛主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如何抉擇,事關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
毛主席曾經風趣地作了一個比喻,說:“兩個拳頭,一個屁股。農業是一個拳頭,國防是另一個拳頭,屁股是基礎工業。”美國發動北部灣事件後,毛主席就對周總理說:“現在不得不用兩個拳頭打敵人了。”
毛主席的態度是,雖然國內條件較差,但依然要全力支援北越,也就是“南頂北放”。當時,對蘇聯主要是意識形態上的對抗,對美國則是軍事角度的對抗,但採取的是間接對抗。
1965年1月9日,毛主席在會見美國老朋友斯諾時說:“中國不會打出去,只有美國打進中國,我們才打美國。中國忙自己的事都忙不過來,打出去是不合適的。所以,南越並不需要中國(出兵),他們(北越)自己就可以應付。”
美國其實也發現了中國夾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不利處境,就開始頻頻向中國挑釁,意圖激怒中國。毛主席當然不會上美國人的當,就在輿論上做足了功夫。
1965年2月10日,北京組織了150萬人參加的反對美國的集會示威,聲討美國侵略越南的罪行,同時,毛主席向全世界宣佈:中國將毫無保留地支援越南人民保衛國家的正義之舉!
對於美國人的挑釁,毛主席在1965年3月19日對記者們說:“如果美國和蘇聯同時打中國,我們也不怕,已經做了準備。哪怕是再加印度日本菲律賓,還有小島上的蔣某人,也不怕。”
同時,毛主席又讓周總理在訪問巴基斯坦時,向美國傳話:“中國不會主動打美國,但美國要打中國,包括核戰爭,中國也奉陪到底。”
毛主席的言外之意,就是告訴美國:轟炸中國的後果,是美國承擔不起的!
美國人顯然聽懂了,開始有所收斂。
中國不可能允許美國在中國的南海地區再建一個南朝鮮,因此,支援北越統一是唯一的選擇,當然,中國也沒有向北越派出部隊直接參戰,而是派出了工程兵、鐵道兵、高炮部隊、導彈部隊、掃雷部隊等等,協助北越軍隊作戰,而且是秘密行動。
有中國做戰略大後方,北越軍隊在戰場上如魚得水,南越則節節敗退,把美國也拉進了泥潭。美國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結果在越南一地雞毛,美國國內的反戰運動也轟轟烈烈,這也導致了在60年代後期,美國逐漸被蘇聯超越,在冷戰的角鬥場上處於不利的地位。
此時的世界三大國格局,已經由之前的“兩強一弱”,變成了一強(蘇聯)一中(美國)一弱(中國),蘇聯類似於曹魏,美國類似於東吳,中國則類似於蜀漢,美國要想不被蘇聯全面壓倒,就必須要與中國合作,“孫劉聯合抗曹”。
接下來,毛主席就等著美國人上門求和了。
不過,在這場“交易”中,中國牢牢佔據著主動,因為中國並不是超級大國,沒有全球利益,而美國是有全球利益的,要想跟蘇聯爭奪全球利益,就不得不找中國幫忙。
所以,美國總統尼克松在1972年2月21日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主動謀求兩國之間的合作,這在美國20世紀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1973年1月27日,美國與越南簽訂了停戰協定,美軍全部撤出了越南,宣告了美國在越南的全面失敗。
這場抗美援越戰爭,中國雖然沒有直接派兵參戰,但是在國際戰略的角力中,甚至比抗美援朝戰爭更加重要,也只有毛主席,才能在錯綜複雜、風譎雲詭的國際形勢中,掌握主動權,讓一向高傲的美國人低頭!
(參考資料:《揭秘抗美援越》《雄才偉略毛澤東》《新中國外交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