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自助餐本是件self的事,我們卻常和老闆對著幹,賓館免費早餐也不除外。
二十多年前,全家去舟山旅遊,住在最好的酒店,那時酒店業競爭還不激烈,大廳早餐得自費,十五元,貴!老爸和我也是第一次吃自助餐,菜品並不多,覺得無論如何也吃不回,結果各自狠吃了五個荷包蛋。
自助餐是店家懶的幹活,也是節省的幹活,吃不完可以下餐再上,但因老子花了錢還得“自助”,往往會把店家當做對立面把老闆作為假想敵。先餓肚子來,風捲殘雲後勒緊褲帶再幹,“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祖訓早丟腦後,老闆看得心驚肉跳又肉痛,早先的自助餐無疑是兩敗俱傷的。
兒子個大,而且是個吃貨,有次上自助餐,老闆見個子高,不肯讓兒童價,於是爺兒倆就死吃,結果倆人扶牆而出。現在兒子已去外地上大學,家族人還經常旅遊或聚餐,有時菜點多了,長輩們年齡慚高吃不了多少,姑姑常會說:要是MM在就不用擔心了。
自助餐的英文為buffet,不管是菜品種類、數量“不富”還是價格“不菲”,你老闆既然定了價讓我上陣,就得源源不斷提供子彈(bullet),不要把主打食品和高昂菜品掖著藏著不補充,也不允許搞限時限量這些勾當。質和量,成本與利潤,怕你不來吃又怕你吃多,這樣戰戰兢兢下,菜品終歸不會好。
我吃自助餐只取三遍,既不顯我貪也不顯我貧,第一次“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飲”的不要,不管人多勢眾,各種都少取一點。第二次就專“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了,往好的挑,而且得多,臉皮得厚,現場等待也不多顧臉面,牢記投資要講回報。第三次是悄悄換碟,然後重複第二次。
生蠔、三文魚最好一次搞定,否則再上場就可能“金樽空對月”了,慢嚼的毛蟹、雞翅千萬別觸碰,澱粉類食品也別先下肚,以免出師未捷腸已愁。如果對店家還有感冒,不妨借餐巾紙擦手在褲袋裡拿進拿出偷裝幾個雞蛋,都裝滿了再雙手拿個蛋噠邊吃邊離開餐廳,被侍者抓住還可言正詞嚴:咱又沒浪費,匆匆趕車還把位置留給別人。
自助餐的不好吃主要在於它半溫不熱和大鍋烹製,至少對國人來講是如此,熱鬧熱鬧,不熱就不鬧嘛!我吃過很貴的自助餐,品種多,檔次高,總歸感覺象流水線一般機械乏味,象鼻蚌、北極貝也象冰櫃裡拿進拿出好幾次了,不脆不鮮甜,聊勝於無。
在人類還在呼嘯山林的時候,我們就學會了火,這火首先是驅逐野獸,也讓食品好吃,用火可以使食物除脭臊,助消化,易儲存還美味,又使人少生病。從天然取火到手工取火絕對是人類的進步,第一個掌握此技術的人就有核心競爭力了,《韓非子》中有說“有聖人作,鑽木取火,以化脭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而之曰:燧人氏”,其實,有一技之長者如有巢氏(造屋),神農氏(嘗百草)哪個不是部落首領或氏族之長?國外盜火的普羅米修斯也獲得了萬世敬仰,這都說明了熱食的重要性。
熱食提供了更多的熱量也加快了人類的進化,因為熱食易分拆,猿人不需使勁手足並用,加快了直立行走。熱食易咀嚼,人的下頜骨便退化變小變短,從獸音走向人語,國人臉就變得圓潤,腦容量也增大了。
西番們的嘴臉就不同,肉食多,喝涼水,吃生菜,還吃medium (五分熟)的牛排,所以長著馬臉牙齒也厲害。他們吃飯都得用刀叉,下不了臺面端著吃,也就學不會“中國蹲”。
西番們搞的是分餐制,即使不吃黃花菜也易涼。國人是合食,大碗吃肉,相對易保溫。熱食有陶鑊的“鑊氣”,有肉塊稜角焦灼後的焦香,故食品就是熱的香,更何況還有文火、猛火料理。西番們胡攪亂拌的色拉哪裡及我們的“蒸”“炒”!西番們的“不粘鍋”方便是方便,但受熱太均勻,溫度上不去,遠不及我們鐵鍋炒的香。
其實對營養流失及健康問題也無須爭吵,我們的壽命不低於西番。明未來華的傳教士利瑪竇在《中國札記》中就寫到過“都是熱飲,盛暑也是如此,這個習慣的想法似乎是它對肚子有好處,一般說來中國人比歐洲人壽命長,直到七、八十歲仍然保持他們的體力……從來不得膽石病,那在喜歡冷飲的西方人中是十分常見的”。
我以上對自助餐的食法也許是誇張的,浪費是肯定不應該的,大聲喧譁我也不會。有次去奧地利,我拿著盤走來走去挑食,身後鬼佬用手示我得排隊按順序來,也對啊!這點禮儀國人是常疏忽的
冷食、熱食說來說去,我其實想說的是獨愛中餐,自助餐不溫不火,性偏冷談,口味和氛圍只適合鬼佬。食堂打份菜菜肯定沒有點菜好,去茶餐廳搞事也不喜歡,日式居酒屋整點清酒吃冷菜也不中,正餐總喜歡炒菜,現燒,趁熱,大幹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