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小明 編輯排版:駑馬 崔貫利
小明語錄:
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知道,生命最終的意義是什麼,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嘗試各種可能,去生活!找到自己最舒服的狀態。
接上期:孩子為什麼厭學、輟學?心理專家終於給出了終極答案
現在的孩子被異化成了什麼人?
一、自然狀態下的兒童
我要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我今天看到網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一個動態圖。
這個動態圖是一個馬賽部落的小朋友。
這個小朋友看他的身高,也就是五、六歲小孩兒的身高。
就算他們當地人矮一點,我相信他的年齡也不會超過七、八歲。
這個小孩兒是一副什麼樣的狀態呢?
我們用這個小孩兒來給大家談一談,什麼叫做自然狀態下的兒童。
這個孩子右手拿著弓箭,左肩膀揹著一個鹿排,就是鹿的排骨肉,你也可以認為是鹿蠍子,然後身上披著一塊獸皮。兩個眼睛炯炯有神,看著給他錄影的人,而且還非常友好地做出了一個手勢。
你們覺得這個小孩兒他會去自殺嗎?
你們覺得這個小孩兒會厭惡生活嗎?
你們覺得這個小孩兒會和他奶奶拌嘴嗎?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非常標準的一個自然狀態下的兒童該有的樣子。
二、人被異化後如何找到存在感
我們再來講這個異化的第二個含義,馬克思說人被異化成了各種各樣不同的人之後,人就不像自然人了。
自然人就是我今天打了一個獵物,打獵物之後我就有存在感。
人被異化之後,人們怎麼找存在感呢?
馬克思說商品經濟時代,資本主義時代,人要找到存在感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把自己賣出去,看自己能夠交換多少價值,值多少錢;
第二種就是用自己掙的錢來不停地佔有商品,購買各種各樣的商品,購買各種各樣的奢侈品,來證明自己值多少錢。換句話說,你的存在感是靠錢,是靠商品來獲得的。
三、孩子存在感的來源
同理,我們現在的孩子,他們被異化成了學習人、遊戲人、手機人,異化成了各種各樣的二次元人,他們的存在感在哪找?
一部分孩子從學習中獲得存在感,但這是極少數的。現在有幾個孩子覺得學習是樂趣呀?即使是那些學霸,也不會覺得學習是樂趣吧?
所以從學習中能夠獲得存在感的孩子是極少極少又極少的。
而且一個孩子小學是學霸,他不能保證初中是學霸;初中學霸不能保證高中學霸;高中學霸,也不能保證大學是學霸。
我們上學的時候,很多學生一進大學第一件事就是整天開始躺平玩遊戲了,為什麼呢?
因為大學裡面都是挑選出來的能學習的人,你的學習不可能成為一個大學裡面的學霸,大家學習都差不多,你就得找其他的存在價值。
我們中小學階段孩子也是如此,絕大多數孩子都不可能從學習中獲得存在感,那麼他們就要從其他中獲得存在感,從什麼地方獲得存在感呢?
換句話說,人沒有存在感,就會覺得生活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人這個動物和其他動物不一樣,動物它吃飽喝足了,它就有意義,人這個動物,由於它大腦有皮層組織,皮層要給人找意義,人要找除了吃飽穿暖以外的其他的生存意義。
就是人這個作為高階智商的動物,他必須要有的東西,他要找意義,沒有意義,人就活不下去。
現在家長們可以透過購買商品,買房子、買寶馬、買賓士,家長們還能透過花錢來獲得意義,而且家長們還可以透過去曬娃來獲得意義。
家長們有多種獲得意義的方法,至少還有些辦法能解決問題,孩子們靠什麼獲得意義?
孩子們佔有商品對他來說不是他這個年齡段需要的意義,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他要的是我自己靠我的能力,我能夠做什麼?
我們再回到這個馬賽族小男孩身上,看一下他怎麼獲得他的人生意義。
他打了一頭鹿,或者是他從這個非洲獵狗的嘴裡搶了一塊鹿蠍子,他有戰利品,他回去之後,他就跟他的小夥伴可以炫耀,然後他跟小夥伴一起分享食物,整個過程中他非常有意義,他非常開心的。
我們現在的孩子獲得不了這些方面的存在感意義。
我們現在的孩子沒有自然世界的活動,跟同伴在一起時間太少,幾乎沒有同伴一起活動的時間。
四、孩子透過遊戲獲得存在感
孩子在學校裡的不是同伴活動,學校裡面就是刷題學習,沒有真正的同伴活動,所以現在孩子獲得意義的方式就變得非常的狹窄。
比如大多數孩子透過玩遊戲獲得意義,玩遊戲,也包括在遊戲裡面和同伴一起能夠共同玩遊戲,他就產生了過去和馬賽族兒童和同伴一起打獵一樣的這種興趣,這種快感,所以遊戲就變成了他們存在的一種意義。
當大人不讓他玩遊戲的時候,他的意義就被剝奪了,孩子就會非常痛苦。
但是大人讓他玩遊戲也不行,因為遊戲最終也會毀了這個孩子。
有的孩子可能又從其他地方獲得了一點兒意義,比如早戀了家長不允許了。
有的小孩兒在家裡面跟父母吵架了,他瞬間覺得連一塊兒能夠讓他的心安放的地方都沒有。
就讓我想起那麼一句話,就是當時我們在100年前,我們的100年前的那些領袖們,他們說的是當時偌大的中國放不下一個平靜的書桌。
現在我們要說的是孩子們他們找不到一個可以存放他們心靈,找不到存在感的家園。
因為孩子本身就是需要和同齡人一起打獵,一起戶外玩耍,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意義的。
由於現在孩子獲得意義的來源太狹窄,而且他獲得的遊戲本來就是個毒品的意義,這個遊戲意義,獲得毒品意義肯定要被阻止,其他的小意義又支撐不住他的人生。
所以孩子們整個就是一個厭學,頹廢,最終嚴重一些的意義喪失,人就活不下去了。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五、如何解決孩子的無意義感?
每次有家長問我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都給他們說,我說方法很簡單,但是你做不到,為什麼呢?
方法就是讓孩子與同伴在自然世界裡面去打獵,那你肯定做不到。
打獵打不成,在自然世界裡面踢個球總可以吧。在自然世界裡面逮個蟲子總可以吧,你看為什麼我們夏令營要設計孩子們在自然世界,在森林裡面去逮那個蟬,在森林裡面去撿蘑菇。
因為透過這些活動,孩子們能夠獲得戰利品,透過這些活動,孩子們能夠獲得像個原始孩子一樣的存在感和存在價值。
我曾經在設計夏令營的時候其實提過一個建議,當時由於成本太高沒有完成,就是我當時想的是給孩子們捉很多很多螢火蟲,然後讓孩子們在晚上,而且在能夠看到星星的晚上能看一下,滿天一閃一閃的螢火蟲給人帶來的這種幸福感。
因為這代孩子沒見過,我小時候是親眼見過的。
這種東西看見之後,你會對自然產生強烈的吸引,你就能感覺到你和自然界的每個生物一樣存在的一種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你就會有這種感覺,這種感覺會讓你記住很多年,甚至記住一輩子。
人有了一種對生命的感觸和意義,他又怎麼可能去輟學、厭學、退學、自殺、自殘呢?
所以,那個時候即使有的孩子學習不好,他也會很高興地去上學,因為學校裡面沒有給他這些多餘的負擔和壓力。
而且更主要的就是我們當時有很多孩子,即使他有些學習不認真,有些經常也不太愛學習,但是你會發現這孩子在學校裡面他不可能完全受挫,為什麼?
因為他對自然世界有感受,比如說你看見螢火蟲在星光之下一眨一眨的那個樣子的時候,你寫出的作文都不一樣。
所以,那個時候本質上講並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學渣。
因為每個孩子都能從學習中多多少少獲得一定的樂趣的。
現在的孩子寫作文都是背誦下來的,那些經典句子他根本就沒見過,換句話說,寫出這樣的作文也不可能感動人。
六、 學習來源於自然界
所以其實學習也是源於自然世界,自然世界的活動本來也會轉化為學習的能力,這是肯定的。
我們小的時候,有好多小馬達,我不知道當時為啥有那麼多小馬達,我也不明白,反正就到處都是小馬達。
每個孩子好像都能找到很多種小馬達,我們就會用小馬達做船,然後在水上滑,甚至還用小馬達做很多很多有意思的工具。
你可以用小馬達做電風扇。那個時候我們還去做收音機,能收聽到無線電。
現在的孩子學物理學就是刷題,現在的孩子學磁場就是背誦左手定律。
而我們那時候看磁場真的是你拆一個馬達,你能看到轉子是怎麼設計的,你就能夠知道是怎麼回事兒。
所以其實不管是理工科還是文科,都是可以從真實的大量的自然世界的同伴之間的玩耍中可以得到的,這才是正常的學習狀態。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很多孩子沒有存在感,一方面我們的確要阻止他們吸毒成癮,就是玩遊戲成癮。
但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得看到他們的確沒什麼選擇。
同時我們也知道我們給家長出這樣的主意,家長也很難,因為家長說我做不到,所以這些問題的解決還沒那麼簡單。
我們下講繼續。
小明語錄:
人有時候需要些勇氣去改正錯誤,但知道我知道許多人都沒有這個勇氣,他們的做法是錯誤發生了就讓它發生了,然後沉默,隱瞞,然後寄希望於今後不會再犯,這其實是徒勞無用的,你只有勇氣去改變一個錯誤,你才能期望它不會再犯。
原創公眾號:心夥伴(ID:xhbeap)